【內容提要】近年來,“非虛構”作為一種反碎片化的敘事和傳播方式,在新聞領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方式之一?!胺翘摌嫛痹谟瓉泶禾斓耐瑫r也帶來了話語范式的轉變。本文從敘事主題、敘事視角及敘事方式三個層面探究個人話語與公共話語如何借助非虛構敘事達成對話的效果。
【關鍵詞】個人話語 ?公共話語 ?非虛構敘事
“非虛構”一詞是舶來品,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作家杜魯門·卡波特根據發生在美國中部堪薩斯州的一樁血案所創作的小說《冷血》,被認為是第一部非虛構寫作的小說。隨后,“非虛構寫作以‘非虛構小說的面貌進入大眾視野,與當時新聞界的‘新新聞主義思潮勾連,為當下的非虛構寫作進入新聞領域埋下了伏筆。”①在《紐約客》《滾石》《時尚先生》等新聞媒體的推動下,這種新的寫作手法大獲成功,逐漸成為一種流行的新聞寫作方式。2015年,白俄羅斯女作家、記者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憑借非虛構作品獲諾貝爾文學獎更是宣告了非虛構在新聞領域的成功。
在中國,非虛構寫作于2010年正式進入主流媒體的視野,《人民文學》雜志在該年開設了“非虛構”寫作專欄,專欄推出后出現了不少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作品,如慕容雪村的《中國,少了一味藥》等。隨后數年,“非虛構概念及其寫作實踐在報刊等傳統媒體版圖上不斷繁殖擴張,迅速成為新聞領域的一種時尚”。②與此同時,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新興的非虛構寫作平臺大量涌現,2015 年 10 月,網易“人間”、騰訊“谷雨”、界面“正午”、民間非虛構平臺“地平線”、《南方人物周刊》、《時尚先生》、《智族GQ》、《單讀》8家媒體聯合發起中國非虛構作品創作聯盟,為我國的非虛構新聞寫作注入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其影響也延續至今。
非虛構在新聞領域的應用也引起了新聞話語范式的轉變。此前,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新聞事業基于國家政治的需求,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特征,新聞話語呈現出宣傳色彩,個人話語幾乎被排除在新聞敘事之外。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的開放和社會進程的發展呼喚一批帶有商業色彩的都市報崛起,個人話語開始出現在新聞實踐中。隨后,互聯網技術發展帶來的話語權下落使得新聞中個人化的表達盛行,個人話語與公共話語呈現博弈的狀態。非虛構的概念恰是在媒體處于商業化和新技術轉型之際進入新聞領域的,它帶來的是更加多元化的敘事風格,無論是在敘事主題、敘事視角還是敘事方式上,非虛構敘事都強調了個人與公眾的對話。
一、敘事主題:敘事之“事”下移
長期以來,我國的新聞就有塑造典型人物和典型報道的傳統,而新聞界的新聞選擇標準一直由重要、顯著等傳統要素所主導,這意味著作為個體的普通民眾及其生活難以成為新聞敘事之“事”。非虛構敘事在新聞領域的運用則帶來了新聞敘事的下移,這種敘事之“事”的下移也從另一角度說明了新聞領域公共話語對個人話語的讓渡。
一方面,關注普通百姓的行為與生活開始成為多數新聞敘事的主題,如《中國青年報》的《冰點特稿》欄目就著重表現小人物的命運,通過對普通人生活狀態的細節刻畫來呈現普通人的個體價值。另一方面,非虛構“希望非作家、普通人,拿起筆來,寫你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傳記”③,這種“吾土吾民”的情懷實際上造成了敘事主體的下移。近年來,刺猬公社推出的校園非虛構故事大賽爆火,“真實故事計劃”“地平線”等民間非虛構寫作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些都說明了非虛構的敘事方式契合當下的時代精神,具有其獨特的價值。
二、敘事視角:以“我”眼觀世界
傳統新聞的寫作追求客觀性,很少以第一人稱視角展開,敘事過程中也沒有“我”的存在,而“非虛構寫作的作品大多是用‘我的眼睛來觀看,用‘我的身體來感受”④?!吨袊诹呵f》是作家梁鴻基于自己幾次回老家走訪體察的經歷創作而成,敘述了她所見到的梁莊近30年的變遷。她在南方日報的采訪中談道:“梁莊是我的故鄉,它不是一個跟我沒有任何關系的村莊,在強調非虛構的同時也還是不能脫離個人這個維度,我始終是以我的眼光在看待這個鄉村,而不是以真理式的眼光在審視。”這種“我”的眼光正是非虛構所要呈現的個人的真實。
非虛構敘事除了注重“我”的視角之外,也同樣強調作者的“行動”與“在場”?!短窖蟠筇託⒂H歷者自述》這篇非虛構作品講述了“魯榮漁2682號”漁船上11名生存船員殺害22名同伴的故事。事件發生的4年后,記者杜強找到其中一位刑滿釋放者趙木成(化名),跟訪十幾天,最終還原了整個事件的經過。作品中充斥著作者的身影,作者以“我”的身份直接出現在作品中,并將自己在采訪過程中向被采訪者提出的問題以自己的行動展現在作品中,這種“在場”的處理手法能給讀者以一種強烈的沉浸感,增強了其可讀性。由此可見,與傳統新聞采寫相比,非虛構敘事更強調一種個人的真實,更具一種在場的力量。
三、敘事方式:以個人化敘述傳達宏大敘事的內涵
歷史上,作品的敘事方式經歷了從宏大敘事向個人化敘事的轉移。“十七年”期間與“文革”時期,作品多采用宏大敘事的方式,其導致的是個人價值的淹滅和“假大空”文風的盛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宏大敘事的合理性遭到質疑,取而代之的是私密化的敘事手法,這種敘事方式使得個人化敘述達到巔峰,但卻消解了作品的內涵與意義,使得作品缺乏深度與公共經驗??梢哉f,非虛構敘事調和了兩者之間的矛盾,達成了個人話語與公共話語的對話,其表現在于它以一種個人化的敘述傳達出了宏大敘事的內涵。
一來非虛構作品以“我”的口吻進行講述,基于“我”的經驗去觀察社會,避免了代言人式宏大敘事的空洞性;二來非虛構作品所展現的經驗與啟示又不局限于作者個人,而是提升至社會層面與公共經驗。例如,梁鴻的《中國在梁莊》就以口述實錄的方式,映射出梁莊在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農村留守兒童無望、農民養老醫療缺失、新農村建設流于形式等問題;鄭小瓊的《女工記》將淹沒在人群中的女工們“掏”出來,使其以一個個鮮明的女性個體形象呈現出她們在流水線上艱難而努力的生活,作品展現的是女性、勞動與資本之間的關系。縱觀我國的非虛構作品,其主旨都是在反映當下的社會現狀,可以說,非虛構敘事講述的是一個時代的故事,是中國的故事。
四、結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講好中國故事一直是新聞界需要解答的課題,而非虛構敘事提供一種良好的解決路徑。不可否認,非虛構的敘事方式可能會使其陷入真實性與客觀性的困境,但其確實為個人話語與公眾話語提供了對話的空間,一方面非虛構將敘事回歸到個體身上,能引起共鳴,另一方面非虛構作品表層下的社會現實更能體現時代命題,這種個人與公共的對話恰是闡述好中國故事的應有之義。
注釋:
①李文學.論我國非虛構寫作新聞實踐的文體演進[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5):67-69.
②黃典林.話語范式轉型:非虛構新聞敘事興起的中國語境[J].新聞記者,2018(05):35-43.
③④羅小鳳.個人話語與公眾話語的重新調解——“非虛構寫作”的再思考[J].藝術廣角,2014(04):93-96.
作者簡介:朱丹妮,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編輯:長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