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釗丞 袁福琰 李敏 鄭熠偉 張曉迪
摘要:位于山西省介休市綿山北麓的張壁古堡,擁有著1600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留著較為完整的文物古跡。其中的古文化遺址——地下古軍事地道和地上明清民居、廟宇都使之具有較高的軍事、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對張壁古堡的保護措施研究,將為促進山西地區古村落的保護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文化古跡、張壁古堡、古村落保護
1 山西省介休市獨特的地域歷史文化
地理環境是產生地域文化的基礎。山西一向是戰略性要地,自古以來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地理版圖上,其西南方位是長安、南方是洛陽、東北方位是北京。由于北方是少數游牧民族的根據地,所以歷代政權一直都以山西為屏障,而建立軍事防御體系。
介休自古以來被稱為“晉陜通衢”,是三晉大地的交通樞紐,介休向南經雀鼠谷可到臨汾盆地,其為北方文化和中原文化進行交流的必經之路,因此黃土文化和草原文化在這里長期交融與碰撞。所以有著2600多年歷史的介休,形成了獨特、厚重、多元化的地方生態和文化特色。
介休也被稱為“三賢故里”。春秋時期——介子推割股奉君、東漢——博通典籍郭林宗、北宋——出將入將五十載文彥博。介休旅游資源豐富,有寒食節發源地5A級景區——綿山、中國十大魅力名鎮4A級景區——張壁古堡、琉璃藝術博物館之稱——后土廟、獨一無二的祆教建筑——祆神樓等,都是歷史瑰寶,在介休這片土地上沉淀并耀眼著。
2張壁古堡簡介及歷史沿革
張壁古堡距今有著1600多年的歷史,其位于山西省介休市東南10千米的龍鳳鎮張壁村,海拔1020米,占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東西長224米,南北長374米。古堡三面臨溝,背靠綿山,古堡四周圍著古老的夯土堡墻,上有明堡,下有暗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中國傳統古村落、星象村、國家4A級景區等眾多榮譽稱號。
2.1石器時代
古文化遺址揭開最早張壁先民的活動。據村民賈鴻林的四兒子說,20世紀50年代,他父親耕作之余,曾進入因遭雨水沖刷而塌陷的地洞里,在那里撿到過青銅器、骨針等。2003年9月,采集于褰子疙瘩、堡北碾頭、村西等地的古陶片經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薛新明、王曉毅等專家考證,分別被確認為仰韶、龍山、夏商、東周時代的遺物。種種跡象表明,“寨子疙瘩”就是張壁先民最早居住的地方。
2.2魏
據《魏書·地形志》載:“北魏介休,不復置漢故城,其所置者在介休(城)東南二十五里。”據史志辦原主任侯清柏先生考證,東魏孝靜帝時,介休城遷址到故城東南12.5千米處,并派朔州軍來據守,即所謂南朔州。而南朔州的行政管理所處的位置及有可能就是今日的張壁古堡。而且朔州軍的首領高歡,善于挖三層地道攻守的戰術,且與張壁古堡的現存軍事古地道的基本吻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3隋末唐初
隋末戰亂時期,劉武周馬邑起兵,揮軍南下,占領了大半個山西。現如今,在張壁古堡的地道發現有糧倉,可囤十萬多斤的糧食,這很可能就是劉武周的部將尉遲恭當時的屯糧所。《唐書》中記載,秦王李世民受命北伐,在介休一帶與劉武周軍大戰,連連獲勝。尉退恭最終歸順了李世民。張壁有一可罕廟的塑像,據說很可能就是劉武周、宋金剛、尉遲恭。
2.4宋金元
宋金元以后的介休城沒有再發生過大的戰爭,所以張壁古堡作為軍事之所的時代結,而留在這里的戰爭遺民就在此居住,漸漸演變為一個設防性村落,直到今天。
2.5明末清初
明末到清初,張、王、賈、靳四姓漸漸發展為村里的大姓。雖然,這幾戶大姓中出過為官之人,然而相較于從政,張壁人更熱衷于經商。經年累代地經商,使張壁人擁有了豐厚的經濟實力,也促成了堡內大規模的營建和改造。張壁的村落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從而奠定了美其在介休南鄉的重要地位。
2.6近代
民國初年,張壁村成為介休二區四十八村之政府所在地。1942年前,日軍盤駐張壁,可罕廟被侵華日軍作為據點近兩年。1955年張壁成為介休“陸峰鄉”政府所在地,直至后來并入龍鳳鎮。
3 介休張壁古堡傳統古村落
張壁古堡的歷史可追溯于十六國后趙時期,“地上明堡御風理水、地下暗道縱橫交錯”的軍事防御體系,被稱為“地上地下雙城子”。這種“明堡暗道”軍事設施,為我國古代軍事建筑歷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被稱作“袖珍小城”的張壁古堡,擁有古廟神佛、國之瑰寶孔雀藍琉璃碑、千年古槐伴百柳、萬米地道、明清文保院落等一系列具有歷史意義的文化象征。
3.1地上古建筑(元明清)
張壁村唯一的主街是紅順街,其為清朝道光年間村民集資1800兩白銀所建。目前尚存的古宅院大多數為清朝時所建,如張家會堂、清寧堂、澹寧院等。
南北有兩處宗教建筑群,其對應五行和星宿而建,南有關帝廟(清代)和可罕王祠(據碑文記載最后一次修復是在元朝,元之前已存在,元之前存在多久不可考究),是漢民族地區保留信息最豐富的、以可罕王為膜拜對象的神廟。其建筑形式講究,有廟必有戲臺,整個張壁有三處古戲臺。
介休又被稱為“琉璃藝術之鄉”,張壁古堡內寺廟的殿頂大多為琉璃覆頂,雖然已經年代久遠,但卻依然光彩熠然。其中北面興隆寺內空王殿廊下,燒造于明萬歷年間的兩通孔雀藍色琉璃碑,國內絕無僅有,也是因為此張壁古堡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2地下古地道(約1600年)
張壁古堡地道目前已經探明的有一萬多米,整個地道分為高中低三層,最高層距離地面約5米,中層距離地面約10米,最底層距離地面25米左右。集攻、藏、防、守、退等眾多軍事功能于一體,而且有著排水系統、取水井、將軍窯洞、陷進、通風處等等。
4 張壁古堡的現狀
張壁古堡自2009年介休市人民政府和山西凱嘉集能源集團聯合實施保護開發以來,在文化保護、建筑遺跡、創新文旅等方面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和發展。修建了旅游線公路,連接了交通。
關帝廟、泥包鐵像、西場巷、可罕王祠、真武殿、空王行祠、可罕祠院等,都有定期的保護修整,并配有專項資金和專業人員。旅游人數逐年遞增,知名度也在不斷提升,由原來的一個小小古村落發展至如今規模的4A級景區,且走出國門,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來。
如今的古堡內,傳統弓箭、干調秧歌、皮影木偶、琉璃燒造等十幾項非遺文化成為景區的活躍項目,還開展了“地道中國年”、少林禪弓全國傳統射箭大賽、漢服旅游節等大型活動,并成為山西省晉中市首批中小學生實踐教育基地。
張壁古堡景區一直堅定不移地走轉型發展、開拓創新之路。鄉村支持企業辦旅游,企業反哺鄉村,合作雙贏,帶動了年輕勞動力的就業,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山西凱嘉張壁古堡生態旅游有限公司投資2億元用于張壁新村的建設。460余套高標準住房,健全的道路、文化、教育、醫療、休閑等配套設施,村民人均居住面積由原來的不足15平米增加到40平米以上,420多名村民實現了就近就業,人均年收入由2009年的8000元增加到2019年的22000元。
目前,景區正在打造一個集多元化產業于一體的文化園,利用自身優勢不斷整合周邊文物、文化資源、山水林地等自然資源,逐步形成集群化文化旅游和休閑度假產業園區,提升核心競爭力、品牌影響力的同時,助力鄉村振興。
5張壁古堡保護措施
張壁古堡自2009年介休市人民政府和山西凱嘉集能源集團聯合實施保護開發以來,在文化保護、建筑遺跡、創新旅游等方面得到了較好的保護。
5.1設立專項資金投入保護與開發
張壁古堡景區規劃占地400公頃(1公頃=10000平方米),由張壁古堡核心保護區、休閑度假區和影視動漫基地、研學基地等組成。
相關公司立足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按照“高素質團隊、高起點規劃高標準開發總體思路,采取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策略,累計投資2.6億元,初步形成了集觀光游覽、休閑度假、餐飲購物、生態采摘為一體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11年11月,成為北京電影學院教學實踐基地。
5.2張壁古堡的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承
在文化保護及修繕設計方面,張壁古堡旅游公司下設了規劃建設部,且邀請了多個研究院設計了相關方案來規范保護建設。公司對古堡文物古跡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勘察,建設過程中,認真貫徹國家文物保護法等相關的法律,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最大限度地使古堡這一瑰寶得到保護和傳承。
2006年天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研究了《張壁古堡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該文成為張壁古堡文化保護工作的地方性法規性文件。
2011年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編制了《山西省介休市文化保護總體規劃》,規劃以張壁古堡為核心,包含所有屬于張壁古堡的文物遺存和歷史遺存。
2014年6月,國家文物局下發文物保函《關于張壁古堡堡墻、照壁、21座民居院落修繕工程立項的批復》。該項目申請到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補助資金一千五百萬元,由介休市文物局主導實施。
2018年在古堡二郎廟內新設文物陳列館,展出石器時代出土文物至近代特色地域用具,直觀的呈現給各地游客。
2018年至今,張壁古堡內留存大量石碑、匾額、扶梁功德主等,張壁古堡文化研究院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清理整合、拓碑、拍照留存,并就此即將出版《張壁古堡碑銘文合集》。
5.3新時代下的文化傳承
在2009年,凱嘉集團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后,著手對張壁古堡進行保護和開發。在宣傳方面,成立專門的文案宣推小組,每日推送微信公眾號以及抖音APP、微博等內容,內容涉及張壁古堡的美景、相關活動的展開、對當地居民的采訪、與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等文章,收獲眾多用戶訂閱。
5.3.1借助民間傳統故事和歷史傳說改編舞劇
張壁村民自古有著“拜空王佛祈雨”這一儀式。“祈雨往綿山,百姓拜空王”,空王是漢人成佛第一人,俗名田志超,綿山上供奉有其包骨真身,因張壁古堡是古代通往綿山的必經之路,所以在張壁的興隆寺,設有空王殿,祁縣、太谷、榆次、孝義、汾陽等地的祈雨者都要在張壁停留。根據這一民間習俗以及張壁古堡的歷史變遷,展現了黃土高原風貌特色、山西的風土人情,在2020年5月1日,張壁古堡首部“印象劇”——《空王》與游客見面,借用了龍鳳凳、紅佛袖劍等當地傳統表演形式。
利用“張壁點燈,介休看明”這一典故,新設《張壁點燈》夜間情景儀式,讓游客身臨其境,更加理解其歷史文化。在與游客的互動中、表演中將其歷史文化傳遞。
5.3.2借助國際組織提升文化影響力
在2020年10月結束的世界城堡交流活動中,世界城堡協會發出倡議,通過世界城堡協會這一平臺,使各城堡間形成文化、技術、市場等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的合作關系,建設世界城堡旅游共同體。張壁古堡在此歷史機遇中將進一步打開世界旅游市場。
2020年11月張壁古堡與瑞士阿爾高州立博物館集團正式簽約合作伙伴關系。此次中國城堡與歐洲城堡首次實現的歷史性合作被歐洲多家媒體深度報道。此次合作有助于實現張壁古堡在跨國和跨州文化交流中提升其在歐洲的存在感,同時促使更多歐洲人通過中國的文化遺產感受中國的歷史。
通過相關的國際組織可以促使中國文化被更多的外國友人所感知,從而在國際中提升我國的文化影響力。
6思考與建議
6.1 保護古村落帶動經濟發展
張壁古村落的保護是比較成功和完善的,但是目前,中國多數古村落發展的重大問題在于人才的缺失。古村落的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且交通不發達、基礎設施建設欠缺,大量年輕勞動力選擇前往發展水平更好的地區,以賺取更多的工資,獲得更好的生活條件。當地政府如果能出臺人才政策、吸引投資商強強聯手、讓人才回鄉,有規劃清晰的發展目標和切實明確的經濟收益。在發展初期,這就需要有具體的組織可以共同規劃落實發展活動。可以由當地政府成立專門部門,也可以由旅游公司幫忙發展。發展資金的問題,可以通過捐贈,向國家申請相關項目資金。
6.2 根據當地文化特點進行商業開發
各省的各個古村落都有自己本地獨一無二的文化,一定要凸顯,千萬不可千篇一律,現在旅游市場很多都是千篇一律的規模和商業。原住民可以借助這類民俗文化,展開富有傳承意義的特色活動,吸引更多人了解重視、關注推廣古村落的文化保護。首先是做好前期訪談調查工作,了解在不同村落中,居民的習俗活動。收集信息,可以聯合周邊村落聯合展開活動。然后可以將某些特定的文化活動制作成系列專屬節日等。
6.3依托數字產業實現數字旅游
6.3.1依托大數據實現精準推廣
大數據和與萬物互聯時代,一定要緊跟時代的潮流和導向。目前中國的消費主力是年輕群體,所以在推廣相關文化時要緊抓年輕人對于傳媒途徑及形勢的偏好。通過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進行文化推廣時,要注重其推廣內容的創作。
在進行文化推廣時要構建大數據平臺,利用人工智能對相關群體進行文化偏好的數據分析,從而實現對用戶的精準推廣。這將降低接受信息群體的信息失真率。對此類文化具有明顯偏好的群體將會有很大概率來當地去實現其文化體驗,這將提高推廣信息的回報率。
6.3.2依托文化底蘊建設數字文化產業
為提高文化附加值,這需要使更多群體更便于在數字信息時代被影響。依托歷史底蘊構建新的故事進行相關的動漫內容的創作,將使得更多偏向于該種傳播形式的群體在無意中被影響,從而經一步吸收相關文化內容。在此基礎上進行手游的創作,從而進一步促使數字文化產業的提升。
作者簡介:
李釗丞:(1999.01-),男,山西省平遙縣,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本科生在讀,研究方向: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
袁福琰:(2001.1- ),女,江蘇省常州市,上海海洋大學愛恩學院本科生在讀,研究方向:市場營銷專業
李敏:(1994.7-)女,山西省平遙縣 ,棗莊學院美術學本科,山西凱嘉張壁古堡生態旅游有限公司文化研究院的文化講解員,研究方向:張壁古堡文化研究
鄭熠偉:(2000.8-),男,貴州省遵義市,上海海洋大學愛恩學院本科生在讀,研究方向:市場營銷專業。
張曉迪:(2000.1-),女,上海,上海海洋大學愛恩學院本科生在讀,研究方向:市場營銷專業。
1.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 上海市 200000
2.上海海洋大學愛恩學院 上海市? 200000
3.山西凱嘉張壁古堡生態旅游有限公司 山西省晉中市 0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