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巍
摘 要:非遺博物館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人文歷史,是我國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縮影。近年來,非遺博物館的社會屬性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其公共服務功能日趨完善。文章主要分析了提升非遺博物館服務能力的對策,使其能夠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切實需求,同時達到弘揚傳統文化的目的。
關鍵詞:非遺博物館;服務能力;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金項目:本文系通化師范學院基金項目“非遺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中的功能研究”(202024ND)研究成果。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城市化建設正在逐步推進。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這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非遺博物館是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收集、保護、研究、展示的重要場所,擔負著傳承和弘揚非遺的重要使命。近年來,非遺博物館的公共服務屬性已經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如何提高非遺博物館的服務能力,也已經成為了相關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非遺博物館公共服務中常用的展覽手法
近年來,我國已經逐漸意識到了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因此相關部門正在根據非遺博物館的特性,不斷提高非遺博物館的公共服務能力,這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非遺博物館與傳統博物館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非遺博物館展示的不僅僅局限于非遺文物,還包括非遺文化創意產品以及非遺繼承人的絕活。因此非遺博物館的公共服務更加生動具體,給觀眾帶來的觀賞體驗更加豐富多彩。目前,非遺博物館公共服務中常見的展示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其一,櫥窗式展示,櫥窗式展示是一種靜態的展示手段,它通過適宜的陳列和組合手段,將非遺文物和創意產品直接展示出來,是當前非遺博物館和普通博物館的主要展覽方式之一;其二,場景復原,場景復原主要是指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根據非遺項目的內在特征和自身屬性,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生產和生活場景直觀地呈現出來,從而使得觀眾對其有一個更加全面、清晰的認識,進一步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其三,互動體驗式,互動體驗式主要是指在非遺博物館中設置一定數量的互動設備,這種互動設備可以使觀眾通過觸摸或者點擊來完成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互動,個別非遺博物館還開設了手工制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這種展覽方式充分調動了觀眾的各個感覺器官,進一步增強了觀眾的實際參與感[1]。
二、非遺博物館公共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一)展覽的脈絡不清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特色,因此非遺博物館在進行公共服務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進行科學、合理的展示。但是在非遺博物館公共服務的工作實踐中,一些非遺博物館的展覽主題并不是十分明確,整個展覽并沒有明確清晰的脈絡,這就使得其展覽內容混亂,導致實際的展覽效果相對較差。
(二)非遺原生環境消失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時的歷史環境和生活條件息息相關,但是一些非遺博物館在開展公共服務的過程中,受空間和技術等各種原因的限制,并不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環境完整地展示出來,同時還存在場景展示不符合非遺實際情況的現象,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揚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三)陳列手段較為落后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代社會,我國非遺博物館的服務方式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是一些非遺博物館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未能將信息技術與博物館展覽有效結合起來,其整體的展示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除此之外,一些非遺博物館展覽的更新周期相對較長,其展覽主題和展覽內容的策劃環節還有待進一步優化,并且部分工作人員對非遺展品的使用方式、歷史環境以及精神內涵等缺乏深入的了解,因而呈現出來的效果過于碎片化,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觀眾的觀賞體驗[2]。
(四)與觀眾缺乏有效的互動
近年來,各大非遺博物館都在開展互動體驗項目,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觀眾的積極性。但是一些非遺博物館的互動設備并沒有及時地更新換代,其互動形式以及互動方式較為單一,并且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在銜接并不是很緊密,這就使得互動體驗項目無法切實發揮最大效能。
(五)管理配套不夠完善
在非遺博物館的發展過程中,非遺博物館不僅承擔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職能,還承擔著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公共服務職能。但是一些非遺博物館對公共服務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其參與宣講環節的工作人員相對較少,并且有些非遺博物館未設置解說員崗位,其標識系統和休憩設施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非遺博物館的服務水平。
三、提升非遺博物館服務能力的對策
(一)明確展覽脈絡
為了進一步提升觀眾的觀賞體驗,非遺博物館應該在非遺展覽開始之前,明確本次展覽的主題和形式,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現場布置。在此過程中,非遺博物館應該根據展廳的實際空間以及非遺項目的自身特征,設置科學且合理的展線、展臺以及其他展覽設備,使展覽內容能夠具有更為清晰的脈絡結構,從而進一步提高非遺項目的展覽效果,為觀眾提供更為優質的觀賞體驗。與此同時,非遺博物館也要不斷優化展覽服務模式,進一步提高非遺博物館的公共服務水平,還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以及微博等媒體平臺,使得廣大受眾能夠了解到非遺博物館的開放時間、參觀指南以及專業講座相關信息等,通過二維碼掃描了解更多信息資料,從而進一步提高非遺博物館的實際影響力[3]。
(二)展現非遺的原生環境
為了進一步豐富非遺博物館的展示內容,工作人員應該不斷加強信息技術在非遺博物館展覽過程中的合理運用,并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在特性,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原生環境和制造工藝,同時向觀眾們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活力和文化內涵,從而激發觀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一步深化觀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與此同時,為了進一步提高非遺博物館的服務水平,工作人員還應定期更新非遺博物館的展覽內容,從而進一步提高觀眾的觀賞興趣,有效提高非遺展覽的豐富性和新鮮度。
(三)創新互動體驗
近年來,互動模式已經成為了非遺博物館服務的重要模式之一,因此工作人員要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不斷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模式,進一步優化觀眾觀賞過程中的參與感,使觀眾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在魅力,讓觀眾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文環境和歷史信息,從而進一步提高觀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感知能力。與此同時,相關部門也要不斷加大對非遺博物館的資金投入,引入當前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和其他輔助性展覽設備,進一步提高非遺博物館的服務水平,為觀眾提供更加優質的觀賞體驗。
(四)完善管理與配套
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現代社會,人們對當前非遺博物館的綜合水平也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針對這種情況,非遺博物館必須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不斷加強非遺博物館的日常管理,切實促進非遺博物館的配套設施優化。在此過程中,非遺博物館首先要優化人員配置,根據觀眾的切實需求不斷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同時在展廳內部配置一定數量的解說員,切實提高非遺博物館的專業化服務水平。與此同時,非遺博物館還要設置必要的休憩設施,切實加強非遺博物館的功能,進一步滿足參觀者的綜合需求。除此之外,相關部門還應該對虛擬非遺博物館的建設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利用當前的互聯網及信息技術,將非遺博物館的場景以影像的形式呈現出來,從而使得受眾能夠足不出戶就享受非遺博物館游覽體驗。這種服務模式還可以向觀眾呈現非遺博物館中無法展出的非遺項目,對優化非遺博物館的服務功能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4]。
(五)突出鮮明的地域特色
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著特殊的歷史文化,具有非常鮮明的地域特色。為了進一步提高非遺博物館的服務水平,工作人員必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文地理以及內在資源進行深入發掘,充分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鮮明特色,打造一個具有地域優勢的非遺博物館展覽[5]。與此同時,工作人員還要不斷優化非遺博物館的展覽設施,進一步加強這些輔助設施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聯系,切實突出其整體性,從而打造更具特色的非遺展覽。除此之外,非遺博物館還應不斷加強與非遺繼承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定期舉辦具有地域文化和民俗特色的民間活動,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真正地融入群眾的日常生活中,有效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范圍,使得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親切感,從而吸引他們走進非遺博物館,進一步探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四、結語
在人民文化意識不斷覺醒的現代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工作正在有序進行。為了進一步提高廣大群眾的文化自信,進一步減少不良外來文化給本土文化帶來的影響,非遺博物館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公共服務水平,明確展覽的主題和脈絡,充分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環境,不斷創新非遺展覽與觀眾互動模式,進一步完善其日常管理和基礎設備,切實突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特色,從而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揚奠定夯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麗亞.創新非遺保護傳承模式 不斷推動文旅深度融合[N].中國旅游報,2020-10-29(3).
[2]許艷峰.文旅融合發展下的博物館社會教育與服務工作:以圓明園為例[N].中國文物報,2020-10-23(7).
[3]李梅.博物館觀眾服務平臺建設探討[J].電子世界,2020(18):46-47.
[4]陳曦.非遺展示館的體驗(技藝類)服務設計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20.
[5]施慧.新時期非遺博物館提升服務能力的思考[J].新西部(理論版),2017(3):87-88.
作者單位:
通化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