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國芳
結合學校德育專題案例的校本建構實施,我班開展了“學八禮四儀”等晨會、班會活動,班級的禮儀常規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校園內仍然存在一些不良現象。因為我們學校的食堂不大,學生分批就餐,我們高段輪到第二批就餐,通過觀察,我們班在用餐禮儀方面發現了一些小問題。如就餐秩序混亂,用餐習慣不衛生,挑食現象嚴重,用餐時間過快等現象。針對部分學生就餐的不良現象,我進行深入思考。這些不良習慣的養成,嚴重影響學校中餐的正常管理,有礙于學生全面健康發展,不利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一、食堂就餐,也可以優雅
一首好詩、一支好曲子、一張美麗的圖片也蘊涵著優雅,生活要我們時常與它邂逅,沉浸在它創造的意境之中,學會營造氛圍,以便制造出那份賞心悅目。從營造優雅的用餐環境開始,給學生帶來一份愉悅的用餐心境。
1.追尋環境美:自主設計餐布
如果在學生的餐桌上鋪上一塊艷麗的餐布,不但能讓學生增加食欲,還能讓每個學生更整潔地用餐。為此,我利用晨會課開展了《我來制作餐布》的活動。全班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進行分工合作,有的設計圖紙,有的準備餐布,有的在餐布上美工,還有的當了“裁剪師”…… 在同學們的心靈手巧下,一塊塊精致的餐布展現在餐桌上。整個活動中,學生們各自發揮了自己的才能,更讓我看到伙伴們團結的力量,真正地發揮了他的教育意義和價值。
2.追尋行為美:快樂學禮儀
中國有句俗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其意思就是說,沒有規則(即制度)的約束,人類的行為就會陷入混亂。因此,我在全班范圍內舉行文明就餐禮儀知識大討論,并向全班學生征集文明就餐知識。根據就餐知識,我制定了符合班級實際的文明就餐公約。這樣,不但使學生知道了文明就餐知識,又有了制度公約,有了制度公約,就有了明確、具體的標尺。單靠讓學生讀背就餐禮儀的規則,學生會顯得很枯燥乏味。因此,我采取了故事、游戲與說教結合的形式,使學生初步了解就餐的重要性,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就餐習慣。
3.追尋榜樣美:每周評比有動力
為了在孩子們中間展開良性競爭,塑造學生的文明就餐品質,我在班級中開展“文明就餐之星”的評比。為了讓學生更有秩序地用餐,我設立了班級就餐崗位輪流制,每小組還有紀律監督員,每周結合老師與同學的評價,評比出班級“就餐之星”和“崗位之星”,并授予“文明就餐獎章”。盡管純屬精神獎勵,可孩子們的興趣和信心還是與日俱增。課余,總能見他們拿著已經獲得的獎章津津樂道,作為老師,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二、家校合作,創編讓就餐更文明
1.牽手家長:一起創編童謠
學生就餐不文明的現象分析告訴我們家庭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就餐習慣的培養靠學校和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有時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更大,學生在家里的就餐習慣要靠家長去正確引導,如果家長不配合,很難培養學生良好的就餐習慣。于是,我以此找到契機,讓家長參與到教孩子文明就餐的行動中來。以我班文明就餐公約總綱,根據學生就餐環節,就餐過程中存在的不文明現象,創編符合我班實際的就餐禮儀童謠。我以家庭作業的形式,讓學生請教自己的父母或查閱電腦和相關書籍來征集就餐禮儀童謠。根據學生創編的童謠再進行整理修改,制定屬于我們自己班級的就餐童謠。
2.多點輻射:童謠走進課堂、家庭、社區
班會、晨會、思品課是班主任加強思想教育,規范學生行為的主要陣地。因此,我充分利用晨會、品德課和班隊課與學生們一起詠唱就餐禮儀童謠。圍繞童謠內容開展了各種不同形式的表演,有小組歌詠賽、討論會、辯論賽等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對就餐禮儀更加銘記在心!利用課余生活,我還讓學生傳授就餐禮儀童謠給他們的好朋友,并一同傳唱;利用雙休日,讓禮儀童謠走進家庭生活、走進社區生活。
才三個月,班內學生就餐中存在的不良習慣逐漸改變,轉而代之的是百分之九十五的學生每天都吃好午餐,午飯吃得飽,挑食、偏食的現象也得到了改善。班內學生的文明就餐品質正逐漸形成。更可喜的是,隨著文明用餐禮儀好習慣的養成,平時有隨手亂扔垃圾習慣的現象也少了很多,地面上比以前更整潔了;孩子們的文明禮貌程度也比以前有所提升。“文明用餐禮儀教育”的收效已經輻射到了用餐之外。
優雅的行為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一個人的修養、智慧和善良。我們班開展的“禮儀養成教育”德育系列化活動,不但對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樹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對提高學習主動性、自覺性等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形成了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