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工作性質變革對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影響

2021-03-24 11:22:55楊新曉陳殿兵
現代教育科學 2021年1期

楊新曉 陳殿兵

[摘 要]工作性質的變革將如何以及以何種程度影響高等教育?世界銀行《2019年世界發展報告:工作性質的變革》對該問題進行了廣泛與深刻的探究。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工作性質變化對高等教育發展的三大影響,即工作性質的變革增加了社會對高級、多元化認知技能需求,對終身學習的需求,以及對創新平臺的需求,增加了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在分析其影響的同時,指出高等教育變革要順應工作性質的變革,反思學生未來工作所需要的素養與能力,理順通識教育與職業教育路徑的關系,打造健康的創新生態系統。此外,鑒于技術所帶來的對勞動者根據不斷變化的勞動力市場需求,重塑技能的“適應性”能力的要求,高等教育要審視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養目標、學科設計等方面做出改革,以順應工作性質的變革要求。

[關鍵詞]工作性質變革;世界銀行;高等教育變革;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1)01-0001-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1.001

一、研究背景

以數字化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創新發展給人類社會與生活帶來了革命性乃至顛覆性的影響。信息技術已經融入到各行各業當中,并持續沖擊著相應的工作方式和行為,進而帶來工作性質的變革。同樣,信息技術的進步與工作性質的變革引起人們對高等教育的反思:高等教育何去何從,是否會面臨“學校消失”“教師失業”的窘境?在未來工作性質變革和不確定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應當如何引導學生形成怎樣的能力與素養,以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獲得成功?高等教育究竟秉持怎樣的教育宗旨來引領自身的改善,以厘清工作性質變革所帶來的機遇與問題?

對于上述問題,不同國家的學者、國家組織都從不同的立場和屬性進行過解讀和關注。世界銀行(World Bank)《2019年世界發展報告:工作性質的變革(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k》也對相應問題進行了廣泛與深刻的探究[1]。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銀行(World Bank)作為重要的世界組織,在全球治理和治理全球教育問題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協調與援助作用。該機構對于教育理解與思考,對于信息技術發展和工作性質變革給高等教育帶來怎樣的挑戰,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很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發展政策、價值導向和實踐模式。故此,本文對該報告中有關教育,尤其是涉及到高等教育的核心關切點與主張進行了解讀和評述,反思了中國高等教育應當如何應對工作性質變革所帶來的挑戰。

二、《工作性質的變革》報告中關于高等教育的核心關切與主張

(一)工作性質變革會導致高等院校的消亡

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創新更替帶來了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從而引起當下和未來工作性質的持續變化。馬克思(Marx)在關于“機器與工人競爭”的擔憂論斷以及凱恩斯(Keynes)發出的“技術進步將造成普遍失業”的警告在觸發社會領域內就業恐慌情緒同時,也引起了教育界的一定恐慌:技術發展和工作性質的變革在給傳統教育帶來沖擊的同時是否會導致大學的消亡和大學教師的失業?對于這個問題,在二元論思想主導下,學校消亡論的聲音時有出現。美國著名的批評學家、教育思想家伊萬·伊利基于對傳統學校教育“標準化、統一化、趨同化”人才培育模式弊端的批判和人工智能技術所帶來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彈性化、靈活化”為特征的網絡教育的精準化教育趨勢,提出了“去學校”的呼聲[2][3]。

世界銀行《工作性質的變革》報告首先回應了這個問題。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報告認為,工作性質的變革的確給包括高等教育在內的教育形成了巨大的沖擊,但是技術發展及其帶來的工作性質的變革對就業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威脅被夸大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工作性質的變革提升了高等教育的吸引力。

首先,信息技術的一體化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增加了社會對高階認知(技術)能力和社會行為技能的社會需求。而社會對這些高階技能,例如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或可轉移技能需求量的持續增加,在持續提升高校畢業生的工資溢價的同時,也降低了社會對受教育程度較低的雇員的需求量。因此,接受高等教育在當下和未來的工作中將成為一種必備的經歷。

其次,學校學習和工作場所的學習是學生接受教育和技能培訓的兩大場所,相互補充。學習并不止步于學校教育,工作場所是學生個體離開學校后繼續進行學習、實踐技能的重要場所,但是工作場所的教育僅僅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并不能取代學校教育。全球學校教育機會和教育質量的差異性是造成可見收入差異重要原因。

(二)工作性質的變革背景下學生應具備怎樣的能力

在明確工作性質變化增加高等教育吸引力,和確定整個高等教育體系對未來工作及學生就業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的前提下,世界銀行《工作性質的變革》報告要求高等教育反思學生未來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其實,對于高等教育應該幫助學生具備怎樣的技能問題,學界一直在進行不同的探究。例如,普利斯頓大學的在研究和改革中提出了12項本科能力培養目標(見表1),而歐盟在其戰略目標中也提出歐盟核心能力素養框架(見表2)。

世界銀行在解讀工作性質變革對人力資本的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將未來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分為重復性、非重復性和復合性三大類型。同時,該報告還強調指出,由于工作性質在快速發生變化,未來學生將會競爭的工作崗位目前還尚未存在。因此,雖然不是所有的高等教育體系都能有效地塑造學生所要學的技能,但是高等教育要幫助學生盡可能地發展未來工作需要的復合認知、行為技能(見表3)。例如,高等教育體系應當確保學生具備掌握可遷移認知技能所需要的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和溝通的能力。再如,高等教育體系要幫助學生樹立終生學習和終身教育的理念,以形成包括獲取新知識在內的學習技能,以及包括協作、團隊合作,管理、領導能力與應變和解決沖突的技能。這些技能是世界銀行行長金鏞所說的“無論未來做什么工作都需要的技能”,更是幫助學生應對未來工作不確定性的最佳預防方式。

(三)工作性質的變革背景下如何處理通識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關系

如何處理通識教育于職業教育(培訓)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是困擾學界和大學管理層的問題。通識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決定了大學教育實施通識教育的必要性,而學術GDP導向和大學國內外排名中評價指標的缺失又使得通識教育在現實的大學教育實踐中舉步維艱[6][7]。

世界銀行《工作性質的變革》報告中,從人力資本投入與回報的視角來解讀通識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關系,認為雖然通識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相對回報的方式和緣由還處于難以量化和預策的階段,但是大多數經濟體的發展對這兩種教育的需求都不可或缺。報告建議,高等教育體系應當在通識教育路徑和職業技術教育路徑之間,實現靈活性以適應工作性質變革的要求。這樣做可以降低學生教育投入的風險,減輕大學體系的壓力。

首先,未來工作性質的持續變革決定了學生技能的獲得不可能通過有限的、不可更改的路徑,如短期培訓或學校教育快速習得,而是日益成為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而傳統的甚至某些當下大學教育體系中,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時候就必須在通識教育和職業教育(培訓)中做出的非此即彼的單一選擇。高等教育要增加學生選擇的靈活性,為學生提供通識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兩種學習路徑,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學生因為選擇不當而付出的高昂的代價。

其次,報告也指出,未來工作要求學生在工作前和工作期間掌握一般性技能(具體工種的技能)和高階技能((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學習能力與團隊領導力等),并能實現兩種技能之間的轉移。而不同國家的教育實踐表明,在高等教育中納入更多的通識教育可以促進學生高階技能與可轉移社會技能,從而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實現從教育到就業過渡的同時,為學生整個職業生涯的發展提供了可持續的能力源泉。而學生就業率的提升和職業生涯的滿意度越高;意味著大學體系的整體壓力就會越少。

(四)工作性質的變革使高等教育體系成為社會創新的引領中心

在分析高等教育的地位、對培養學生何種能力,以及如何培養相關能力的基礎上,世界銀行《工作性質的變革》報告進一步指出,從世界范圍來看,不同的經濟體都將高等教育體系視為創新中心并高度重視其發展。高等教育,特別是大學,正日益發展成為創新創業的平臺,從而在工作性質變革的過程中越發顯示出其吸引力。例如,截至2005年,美國2000多所高校中,大約有1600所大學開設了2200多門創新創業相關的課程,其中許多大學還成立了創新教育中心、創新教育研究會等,形成了斯坦福大學、加州伯克利分校(硅谷)和哈佛、麻省理工(波士頓128號公路)等中心,以及百森商學院(Babson College)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歐盟在“歐洲2020戰略”明確了創新的重要性,并提出教育先行,設定高等教育的改革議程,支持青年一代的創新發展;在新加坡也出現了如南洋理工大學(NTU)等創新創業教育特色鮮明的高校;在中國,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也紛紛開發創新課程,形成自己的創新集體;在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學院(金三角)等研究創新基地。

同時,報告還進一步指出,促進健康創新教育生態系統發展的兩大重要因素:優先為合適的行業選擇適合的大學,以及為健康創新生態的形成創造有利環境。因此,對于希望通過創新來驅動本國經濟發展,通過高等教育來培養未來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創新人才的政府來說,要擔負起創造有利創新生態環境建立的職責。在這種環境中,政府通過提供必要的地方基礎設施、增加研發支出、將大學與高質量研究人員和私營部門創新聯系起來,以及放寬嚴格的勞動力市場監管等一系列舉措,來實現其在高校創新發展過程中的服務角色。

三、《工作性質的變革》報告的評述

(一)借鑒之處

1.反思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塑造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一個變化著的世界中,基于當前又面向未來反思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高等教育實現優質、創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價值訴求。世界銀行《工作性質的變革》報告出臺的大背景是人類社會經歷從信息時代到智能時代的過渡,信息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引發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從而帶來了工作性質及勞動力市場的變革。新興技術的變革取代了重復性的“可編碼”的工作,新型崗位和就業機會的出現,要求作為未來人才和工人培養主陣地的高等教育深入反思大學人才培養的未來趨勢,重新審視大學的培養目標(思考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因此,從該報告的核心內容來看,高等教育需要具有“未來智慧”來審視自身的培養目標,將塑造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視為其核心關切。從目前國際組織和國內外的學者相關研究成果來看,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本含義,可以理解為促進學生個體長遠發展所必須的能力,即學生通過積極、廣泛、有遠見、負責任地學習,形成學會學習、學會探究、學會思考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從而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進行自主學習、自我反思、自我調整、自我約束,從而實現個性與潛能的發展,并為其后續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8][9]。

教育通過賦權和增強學生的能力可以改變他們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觀。因此,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可以而且必須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生成與發展,幫助學生成為具有創造力的人,使其具有不斷學習、保持進取的發展理念。高等教育要培養和塑造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需要引導學生以終身學習理念為指導,在學習型社會的大環境下將自己發展成為學習型人才[10]。

首先,雖然說學習并不止于學校教育,但是高等教育提升了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從而增加了社會對終身學習的需求。工作性質的變化決定了社會對不同技能類型組合需求及工作回報率的持續增加。而且由于未來工作界限的模糊性的特點,決定了未來的從業者一生中從事多元化、多種工作的機率大大提升。這就要求未來的工作者要具備靈活性,用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進行學習和自我調整,促進個體學習的持續性和長久性,從而能適應不同技術能力的組合。高等教育以其種類繁多的課程設置(如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和靈活的授課模式(如混合學習和開放大學)可以滿足持續增加的學習需求。

其次,高等教育要致力于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使之成為學習型人才,學會自我發展。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學會生存》到中國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都將學會學習和學習型社會作為現代社會發展對人力資源和人才素質發展的必然要求[11]。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使整個人類社會向學習型社會向縱深發展,學會學習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要。學習已經成為任何個人、組織和社會發展的源動力。大學教育要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如在線學習平臺與學習方式(協作式學習、項目式及基于問題解決等),引導學生形成學會學習所需要的反思力、創新力、多元認知能力、科學的學習方法,從而成為自我發展進步的主人和新知識及技能的創造者,提升個體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同時,高等院校摒棄學術GDP導向和提升國際排名的發展目標,將資源和精力聚焦于教育和基礎研究,關注本科教育質量,而不是研究經費的金額和發表論文的數量。高等院校教育和發展目標的異化,使得功利化思想已經滲透到高校管理和學生學習動機之中。例如,學生在選擇學習內容和選修課程上關注的不是與職業和技能長久相關的基礎性學習,而是尋求與就業有關的技巧或者相關的證書考試,這樣就導致了學生所學的知識與未來的職業目標與職業規劃發展嚴重不匹配。同時,以論文和研究經費為核心的對于高校教職員工的考核機制所形成的氛圍,使得教師不愿意或者不得不削減教學時間,或者長期在“我為科研工作還是為教學工作”之間躊躇徘徊,嚴重削弱了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改善本科教育是當前高等教育的一項首先任務。高等教育不僅要提供更多的教育選擇性,還要提供高水平、高質量的教育,將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放在學校發展的重要位置,切實加強學風建設,理順教科研的關系,引導學生善于思考、勤于發問,激勵積極推動教學創新、構建師生成長共同體,從而增強有效教育教學的輻射力,提升師生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關注基礎素養與核心素養,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復合型人才。工作性質的變化從本質上說是新興技術發展進入智能時代的必然趨勢和必然產物。工作性質的變化必然引起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的變化。對于高等教育體系來說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在這個信息技術、知識能力不斷升級發展的時代,未來的大學生究竟要具備怎樣的能力與素養才能應對智能時代的挑戰?針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都紛紛進行調研、探究,描繪未來人才的素養能力框架及培養目標。總體而言,高等教育既要關注學生的基礎素養又要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通過精準的教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形成工作性質持續發生變化所需要的復合型能力素養,成為適應社會發展與時代要求的復合型人才。

首先,高等教育要關注未來學生以知識、技能、和情感為框架的基礎素養和核心素養,而不是僅僅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基礎素養是核心素養賴以發展的前提條件,沒有基礎素養就沒有核心素養。故此,基礎素養如滿足日常生活、工作需要的讀寫和利用計算機進行查閱、篩選信息等知識和能力也應該引起關注,從而確保學生在同一平臺上發展核心素養;同時,高等教育在夯實學生基本素養之后,要引導學生澄清從基礎素養到核心素養過渡過程中所產生的錯誤認知,幫助學生完善包括職業技術素養(專業技能)和可轉移的技能素養(高階技能)在內的核心素養。例如,人工智能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在給學生帶來快速查閱記憶性知識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一種假象或誤區,即很多學生認為知識的學習不再重要。因此,大學教育要引導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素養。要認識到知識素養不僅僅指向知識的識記,更重要的是理解知識間的路基與關聯,以及以富有創造性和負責任的態度在更廣、更深的角度來分析、解讀、實驗和創造新的知識。

其次,高等教育要致力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雖然未來工作所需要的崗位具有不確定性,但是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工作將需要大批善于處理大數據資源、能夠操作AI技術的具有跨領域乃至多領域素養和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不斷實現相關領域的創新發展。教師在人才培養中所扮演的核心因素要求高等教育的教師要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以實現上述人才培養的目標。例如,教師可以基于大數據資源分析來設計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案,通過精準的數據分析提供精準的教育教學輔導,為學生設定切實可行的目標和任務,并通過有效的教學反饋與評價來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12]。再如,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措施與策略,引導學生形成和發展深度學習的能力,幫助其形成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實現知識與技能的跨情境、跨文化的理解與應用,從而實現學習上的高效度轉移[13]。

3.理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重拾高等教育的卓越靈魂。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工作性質的變革需要大量掌握新知識、新技術的工作者,而如何培養和引導學生具備變革中工作崗位所要求的知識、能力、態度必然帶來大學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不同層面的持續改革和發展。當下教育領域以及社會領域對于通識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關系的大討論乃至爭鳴,都是人們對于當下和未來高等教育的時代使命,即高等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這樣的人的反思。通識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育人理念,主張通過非職業性教育的方式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有責任感、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因此,通識教育是以提升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品性、能力和責任為目的教育。

專業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從事某一行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為目標的。高等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功利主義、經濟動機與政治動機的影響,專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碎片化、孤立化的傾向:高等教育為了追求學術領域的卓越而忘卻了學生責任感和品性的培育,從而過度強調了競爭性、工具性與經濟性,忽視了是“育人”而非“制器”,是以“文”化人而非以“識”造物,從而忘記了教育宗旨,使高等教育失去了靈魂的卓越[14]。同時更為重要的是,作為高等教育的管理者與施教者不應人為地撕裂甚至對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理念與實踐,片面強調通識教育或者專業教育,而應意識到是兩種教育在學校教育與職后終身教育過程中的兩個重要方面,要堅定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統一,致力于培養“成人”(manhood),不僅要幫助學生學會做事,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學會做人[15]。

(二)值得商榷之處

世界銀行作為一個經濟組織,在認同民主、善治、人權的同時,以經濟、貿易發展為導向,將自由市場和資本置于政策的首位,因而,其研究報告往往聚焦于人本的提升和技能為本的學校教育,側重強調經濟動機,而忽略了人文主義的教育傳統、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以及忽略了高等教育在文化傳承與交流過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世界銀行報告中更多地關注教育的經濟功能,將教育從投資的視角進行分析和解讀,將教育視為社會財富和地位再分配的手段和方法。從這個視角出發,基于教育發展的周期性和教育效果呈現的多元性,不同國家在評估有關教育投資的政策和舉措,從而加大人力資本投資的政治意愿是非常匱乏的。因為僅僅從教育的貨幣性價值,即教育投資對個體和社會發展所帶來的預期經濟效益,或者人力資本的溢價效益衡量的僅僅是教育投入的有形或顯性貨幣價值,而無法精準衡量教育隱性的非貨幣價值[16]。基于此,高等教育的發展要更多地關注人文主義的傳統,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理念,積極探究教學理念、課程設置、學科發展、評價模式的改革,而不是僅僅迎合是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得到充分而卓越的發展。

2.從高等教育的功能來看,高等教育不僅具有科研、教學、服務社會的功能,還應承擔起文化傳承與交流的功能。良好的教育不僅是使人變得更聰明,而且要引導學生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大學對于學術、學生和國家的責任感與大學教師要承擔的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角色,決定了大學教育與大學教師在學生面前呈現的不僅僅是專業素養,還有包含道德、責任在內的全部的學校文化與育人人格。這就意味著高等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技能,更要在引導學生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等層面發揮作用,幫助其樹立當前及未來產業升級,建立創新和諧社會所需要的品性、能力和價值觀。這就要求未來大學人才培養要遵循以下4個基本的趨勢。

一是學生社會責任感與公民意識的培養將被擺在突出位置。互聯網時代的多元價值取向以及世界范圍內,大學片面追求學術GDP、學術排名的趨勢,使大學慢慢淡化甚至忽略了學生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的培養。這種舍本逐末的培養方式已經帶來了嚴重的后果。高等教育將反思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真諦,突出對學生的社會與公民素養的培養。

二是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將成為一種常態。這就要求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課程設置要堅持開放性和包容性的態度,積極推進“以本土文化為基礎,積極借鑒國際經驗”的改革發展模式,從深度上和廣度上提升學生的通識知識、綜合知識和跨學科知識[17]。

三是學習方法和學習模式的多元性、實用性。即審視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支撐下的多元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形成發現、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是文化回應與生活化。即當下和未來的學生將工作和生活于一個多文化交融的大環境,學會如何生存、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尊重異域文化的尊嚴和價值尤為重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素養,使學生在發展國際理解的同時形成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自信。

綜上所述,通過對《世界銀行2019年發展報告—工作性質的變革》的分析探究,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工作性質的變革對未來高等教育變革發展的影響下,高等教育對象對未來工作的素養,以及多元化認知技能的需求將顯得越來越重要,這就為高等教育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的目標的實施,提出了更為系統的變革之理論問題和實踐要求,以便讓我們更好地展望未來。

參考文獻:

[1]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k [R].World Bank, Washington DC:2019.

[2]傅蝶.人工智能時代學校教育何去何從[J].現代教育管理,2019(05):52-57.

[3]項賢明.作為建構之前提和基礎的批判——20世紀中葉美國“學校消亡論”的當代思想價值初探[J].比較教育研究,2019(07):3-12.

[4]EnGauge.21st century skills: Literacy in the digital age [R].California: North Central Regional Laboratory and Metitri Group, 2003

[5]黃四林,左璜,莫雷,等.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的國際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6(06):8-14.

[6]陳明,王驥.大學通識課程體系范式變革:從學科邏輯向生活實踐邏輯的轉換[J].江蘇高教,2019(07):24-31.

[7]馮惠敏,熊淦.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現狀及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09):3-5.

[8]Weiss,M. Barth,M. Global research landscape of sustainability curricula implement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19(4).:570-589.

[9]黃容霞,雷納特·維坎德.大學教育如何為未來培養人才?——基于瑞典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可持續發展教育模式的分析[J].現代大學教育,2016(02):14-19.

[10]UNESCO, 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 [R].Paris: UNESCO,2015: 30-40.

[11]UNESCO.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 [R].UNESCO, London:1996:7-9.

[12]牟智佳.“人工智能+”時代的個性化學習理論重思與開解[J].遠程教育雜志,2017(03):22-30.

[13]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Education for Life and Work: Developing transferable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he 21st century [M].Washington, D C: National Academies, 2013:5-6.

[14]哈瑞·劉易斯.失去靈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記教育宗旨的[M].侯定凱等 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13.

[15]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李曼麗 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45.

[16]魏曉宇,蘇娜.論教育的非貨幣性價值[J].當代教育科學,2018(12):3-9.

[17]孫曉園,崔偉.大學人才培養的未來趨勢探討[J].北京教育(高教),2018(11):8-12.

(責任編輯:勞麗麗)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99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国产免费a级片| 99国产在线视频| 91人妻在线视频| 超碰色了色|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丰满的熟女一区二区三区l|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777午夜精品电影免费看|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视频网| 中文字幕在线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 福利一区在线| 国产精品三级专区|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一级爆乳无码av|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熟女视频91| 久久动漫精品|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色丁香婷婷|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免费网站成人亚洲| 亚洲天堂免费观看|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成人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第四页| 9999在线视频|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 色九九视频| 91在线视频福利|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精品三级网站| 欧美精品二区| 国产一线在线| 国产91丝袜| 嫩草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综合网| 国产欧美日韩91|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国产精选自拍|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亚洲区欧美区|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日本www在线视频|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综合678|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全裸无码专区| 国产亚洲精品91|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