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蕓蕓
【摘? 要】? 在初中語文閱讀課上嘗試“腦靶向教學法”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系統過程,奮斗于七尺講臺上的園丁們一定要緊緊圍繞三維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情,積極營造靶向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求知中創新,在創新中夯實基礎,在潛移默化中陶冶道德情操,讓靶向教學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閃閃發光。本文作者結合課題研究和教學改革實際情況,簡要闡述了“腦靶向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值得同仁們予以適度關注與深層次商榷。
【關鍵詞】? 生活積累;想象優勢;關注生成;反復誦讀;靶向教學
隨著啟東市“三段四模塊”革新措施的全面落實,初中語文教學出現了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腦靶向教學法”也應運而生,廣大一線教師秉承“以生為本”的教學新理念,促使課堂教學中各個環節和要素之間相互滲透、相互支撐、相互促進,激勵學生張開創新的翅膀,勇于發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巧妙解決問題,高效達成三維教學目標。筆者借此交流平臺,就在初中語文閱讀課上實施“腦靶向教學法”淺談膚淺體會,期盼大家予以慷慨地斧正。
一、注重生活積累,感知作品情感
中外文學作品起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教師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緊密結合生活實際,注重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不斷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知與感悟。
例如:筆者在執賈平凹的《一棵小桃樹》(部編版)一課時,先讓學生通過默讀了解作品以描寫小桃樹的成長過程為主線,初步感知作者生活的年代是心酸和苦澀的,并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然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是否在生活中曾經關注野外小草的生活環境,他們暢所欲言,紛紛暢談了各自的經歷與體會,不僅輕松地完成了閱讀鑒賞任務,而且提升了熱愛大自然的道德情懷。可見,不少文學作品中的人文性比較強,學生只有注重生活的積累,才能真正感悟文本的情感。
二、透過文字現象,發揮想象優勢
鑒賞文學作品不同于觀看電視節目,它不是通過感官直接接受形象化的知識,學生目睹的僅僅是一行行文字。“腦靶向教學法”要求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與創新,逐步實現書面文字向生動的畫面轉化。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合理創設問題情境來誘發學生的腦海里蕩起想象的情感漣漪,透過文字看到栩栩如生的畫面,拉近與作者的情感距離,逐步獲得美的享受和人生感悟。
例如:《陌上桑》是一首筆調詼諧、構思獨特的樂府敘事詩,年輕美貌的女主人公羅敷在采桑路上巧遇太守,太守被美色動搖了做官的本分,竟然恬不知恥地要求羅敷跟隨自己回家。全文根本沒有正面描述主人公的美貌,還通過行者捋須、少年脫帽、鋤者忘其鋤、耕者忘其犁等情境的勾畫,刻畫了一個堅貞美麗、聰明伶俐的采桑女子形象。筆者為了讓學生真正感悟作品中女主人公的美麗,要求他們一邊朗讀,一邊想象,最終得出了羅敷美貌的原因:(1)羅敷皮膚白凈,雙眼皮下的大眼睛炯炯有神,身材非常苗條;(2)羅敷的一雙丹鳳眼含情脈脈,凡是目睹其芳容者都會陶醉的;(3)羅敷身材豐滿,櫻桃小嘴,值得大家流連忘返。此時,我在點贊上述觀點的基礎上追問:“為什么會出現不同風范的羅敷呢?”頓時,教室里的討論聲此起彼伏,最終形成共識:作者采用側面描寫的手法刻畫主人公,很難讓讀者統一審美觀,從而涌現出神采各異的美女形象。
三、密切關注生成,挖掘互動深度
靶向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模式,尤其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既要注重課堂靶向性教學目標的預設,也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意外生成,無論在學生梳理新舊知識的銜接處,還是分析重點和攻克難點時,學生往往提出“不著邊際”的質疑,教師務必立足于文本的出彩點,把意外生成化作師生互動的催化劑,激起學生高階思維的層層漣漪,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筆者在執教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的《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發現學生在評價菲利普夫婦時出現了如下矛盾與沖突:一部分學生的認為菲利普屬于愛慕虛榮、自私自利的小人;另外一些學生認為菲利普突遇于勒后心情忐忑不安,感到非常的痛苦與失望。面對這些學生的感想,我先打開多媒體展示了教材所選該文中刪去的兩個段落(菲利普一家生活窮困潦倒),然后鼓勵學生繼續深層次分析菲利普夫婦的人物形象與性格特征。可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除了科學性預設師生互動的情景外,還要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做出靈活機動的策略性調整,從而為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鋪平道路。
四、借助反復誦讀,提高鑒賞能力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是古人總結出來的至理名言,這充分說明誦讀是打開學習古詩詞閘門的鑰匙。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我們一定要讓學生懂得誦讀的重要性技巧竅門,既要讀出音律與情感,又要把握節奏和語氣;既要感受作品的藝術美,又要領悟文本鮮明的主旨。
例如:筆者在執教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歌行體古詩時,先布置學生反復誦讀,并通過格律詩與歌行體比較,初步認識朗讀歌行體必須具備如下條件:一是句式比較靈活,一般以七言為主,篇幅長短無限制;二是韻腳與聲律自然流暢,靈活換韻,平仄交錯。但是,格律詩中間兩兩對仗,聲律一定要符合平仄要求。然后,我積極引導學生感悟這首古詩“形式”上的藝術魅力,要求學生在朗讀第一段時,注重音韻的變化規律:五個句子都是押韻的,當讀到“號”“茅”“郊”“梢”“坳”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時,越往下讀語音也越要往下沉,絕不能出現上揚的苗頭;否則,不利于學生從誦讀的氣息與音韻角度感悟作者筋疲力盡的心緒與暴風破屋的浩大聲勢,不能真正體驗詩人復雜的內心世界和歌行體古詩的藝術魅力。
在初中語文閱讀課上嘗試“腦靶向教學法”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系統過程,奮斗于七尺講臺上的園丁們一定要緊緊圍繞三維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情,積極營造靶向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求知中創新,在創新中夯實基礎,在潛移默化中陶冶道德情操,讓“腦靶向教學法”在初中語文閱讀課上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