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英
[摘 要]新中國成立初期“又紅又專”人才觀與新時代“五育并舉”人才培養理念,在政治認同和專業技能需求上具有一脈相承的特點。“又紅又專”強調政治與業務相統一,從而回應社會主義制度之下人的現代化需求;“五育并舉”在政治認同和專業技能基礎上,拓展了人才觀的個性和適切性內涵。這一演進歷程展現出,通過實現人的現代化而實現向先進工業社會轉型,為民族復興偉業積累人力資本的價值追求。歷史演進過程呈現出全面發展內涵的深化,融合了精英階層自由人培養和經濟社會專業人培養兩種歷史傳統,凸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文化秉性。
[關鍵詞]政治認同;專業技能;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1)01-0039-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1.007
一、問題的提出
教育作為人類傳承的文化基因,始終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 埃米爾·涂爾干(Emile Durkheim)把教育界定為社會化的過程[1]。教育按照社會需求來造就個人新的特性,從而促進個人的成長。培養什么樣的人成為大學辦學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要解決這一現實問題,必須遵循教育本身的特性以及社會需求。新中國成立之際,毛澤東強調“又紅又專”的人才培養理念,教育方針定位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2]。在新時代歷史方位下,習近平把教育提到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戰略高度,一再強調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現有研究更多聚焦習近平大學生成才思想內容的概括和解讀,從而呼吁大學加以貫徹落實。其一致認為解決了“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要把“六個下功夫”作為人才培養的行動指南[3]。然而要貫徹落實“五育并舉”人才觀,有必要以一種歷史演進的視角,聚焦社會發展需求和人的發展需求,來審視“又紅又專”與“五育并舉”之間是一種怎樣的繼承與發展,從而更為清晰地理解全面發展的內生邏輯。
二、自由人與專業人:兩種歷史傳統
大學是遺傳和環境的產物 [4],為了獲得一個更為寬泛的歷史框架,有必要回溯到大學人才培養的歷史傳統。最初具有完整建制的歐洲大學,以傳授高級知識行會形式出現。然而大學并非“象牙塔”,自誕生之日起,統治者爭相施加影響為其服務。大學被喻為以知識為原料的人才“加工廠”,那么這個成品應該是什么樣的?歷史的演進中展現出培養自由人和培養專業人兩種理路,分別呈現出不同的人才培養路徑。
(一)面向精英社會的自由人培養
自由人培養指大學脫離社會生產,契合國家主流價值觀的精英人才。自由人教育突出表現在紐曼《大學理想》中,體現在18世紀英國大學理念里。這種自由人教育,注重理智的訓練和上層社會所需道德教養,用以鞏固貴族階級的利益,為延續貴族統治服務。西方學界也稱之為大學的文化理性。對于文化的概念眾說紛紜,其基本特征可以表述為文化形塑了社會成員內在和外在行為的規則[5]。泰勒認為,文化沿著武器、家庭形式、意識形態等多種線路不斷改進而進化發展[6]。由此可見,文化理性隨社會核心價值需求而變化,并非一成不變。
18世紀下半葉,歐洲開始出現以技術進步為標志的工業革命,而大學并沒有應對提供科學技術的這一需求,對工業革命有貢獻的發明家都不是大學里面的科學家,大學停留在培養學究和紳士的階段,也就是大學仍然停留在自由人的培養階段。然而這種狀況加速了大學衰退,比如法國拿破侖大帝就關閉了大學,以一系列技術學校取而代之。大學人才培養的轉型始于19世紀德國大學。1810年在廢墟上重建的柏林大學,開了發展科學研究服務國家的先河。德國大學開始培養為工業服務的專業人才,也被稱之為“利祿之徒”。韋伯曾指出“哲學之才”與“利祿之徒”是區別古典大學與現代大學的分界線。“哲學之才”指僅僅完善健全的人格,以“學術為志業”的自由人。正因為德國大學在人才培養上的轉型,促使了德國從落后的農業國變成發達的工業國。也正是在社會專業分化的基礎上,大學人文科學才真正擺脫了神學束縛,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等解釋世界的自然科學體系真正獲得獨立地位,大學開始為世俗社會服務。
(二)面向經濟社會的專業人培養
專業人培養則是大學為經濟發展服務,大學塑造與經濟社會具有適切性的專業技能的人才。相應地,西方學界稱之為大學的經濟理性,注重技術和創新。主要代表有克拉克·克爾,其注重大學之功用,大學從培養“紳士”到獻身于粗野的技術服務[7]。大學致力于專業,專業并非摒棄文化理性,這里“學術的職責”就與知識社會聯系起來,學術作為技術的學術而存在。韋伯指出,如果把專業化等于學術的精細分工,那么自然科學領域成了專業化的動力。于是,學術的歷史軌跡就從希臘的哲學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市政科學,再到近代的精密自然科學,以自然科學為渠道繁衍[8] 。20世紀60年代,舒爾茨測算了高等教育培育人力資本對經濟社會的貢獻率,從此高等教育的經濟功能受到各國的重視。在人力資本理論帶動下,大學突出經濟功能,培養專業人才。尤其在20世紀90年代知識生產理論得以拓展,認為大學與產業合作中產生新的知識,大學的經濟功能更為凸顯。
從歐洲大學的歷史來看,洪堡和紐曼時代確認的培養自由人的任務,已經由政治性的建構向經濟建構轉移。在經濟競爭力驅動下,維護國家所需的價值理念則一定程度上受到忽略。對大學畢業生而言,能夠就業尤為重要。為了矯正這一狀況,自由教育仍在大學低年級開展,在高年級再進行專業教育,或者以文理學院的形式來延續自由教育傳統。因此可以看出,自由人培養與專業人培養在一定程度上開始融合,并根據不同社會需求進行調整。
三、“又紅又專”的人才培養理念
回顧歷史,新中國成立后前17年里,育人理念就是“又紅又專”。為何毛澤東會提出如此辦學理念,并融入辦學實踐當中?解答這一問題必須結合當時的社會建構進行考察。新中國是以工農為主體的國家,國家的主人都是勞動者。新中國歷經了上千年封建文化的浸潤,教育都是與生產勞動相脫節的上層人的培養,而且在文化教育中缺失科學技術的教育。彼時大學的作用就是通過教育實現勞動者的再生產,把占社會主體的工農培養成具有科學技術的勞動者,從而實現將落后的農業中國改變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中國。因此,毛澤東強調“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9] 。
(一)無產階級政治認同
在育人的理念上,首先突出政治功能,也就是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因為以工農為主體的社會無產階級掌握了政權,教育的目的就是傳承社會的文化基因,實現為本階級服務和認同。正如毛澤東強調的,文教事務不搞政治思想工作很危險。因此,在專業學習之外,強調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時事政治,以此獲得正確的政治觀點。在方法論上,不問政治與空頭政治都要反對,反對迷失方向的實際家[10]。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成為教育的制度框架,形成“又紅又專”的雙重人才標準,大學生既要政治過硬又要具備業務水平。“又紅又專”毛澤東闡釋為政治和經濟的統一,政治和技術的統一[11]。
(二)科學技術掌握運用
政治認同并非只需要空頭的政治家,無產階級要改造世界,必須通過掌握科學技術,從而提高生產力。而大量的文盲顯然無法與社會需求匹配,優秀的足夠的科學技術專家需求凸顯出來。從落后的農業社會轉變為先進的工業社會,應實現勞動人民知識化,知識分子勞動化[12]。要擺脫落后的狀態,致力于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家,首先要實現人的現代化[13]。科學技術作為現代化最顯著的標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生產方式的變化,要求人們欣然接受和迅速適應生活方式的改變,成為充滿了創造智慧和革新思想的人。正是在此意義上,勞動者必須掌握科學技術。科學技術表現為專業知識,而專業知識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從而促進社會生產發展。比如,高等工業學校的實驗室和附屬工廠,除了保證教學和科研之外,盡可能進行生產,并且學生和教師同當地的工廠訂立參加勞動的合同[14]。農業學校除了在自辦農場進行生產外,還可以同當地的農業合作社訂立參加勞動的合同。
四、“五育并舉”:新時代人才培養理念
進入新時代,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新成為第一驅動。在新的歷史方位,習近平總書記把教育的作用提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凸顯出“教育第一”的戰略位置。習近平在聯合國“教育第一”全球倡議的賀詞中表示,中國將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2014年,習近平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強調,“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辦好中國高校,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并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2018年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習近平對青年提出4點要求:愛國、勵志、求真、力行。2019年在紀念“五四”精神大會的講話中,習近平對新時代青年提出6點要求,包括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大祖國、擔當時代責任、勇于砥礪奮斗、練就過硬本領、錘煉品德修為。習近平提出教育 “四個服務”,即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由此可見,新時代人才培養理念突出 “五育并舉”,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以理想信念凝聚民族復興共識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教育為社會制度延續培養人才的政治功能出現弱化,導致受教育者理想信念不堅定[15]。為化解這一問題,國家強調把德育放在首位,開始扭轉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的局面。“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首次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提出[16]。教育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服務。由此需要大學生把個人夢想與中國夢實踐相結合,將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凸顯出來。如何樹立理想信念?習近平談到理想信念來源于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科學理論指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在中國的發展[17]。理想信念則濃縮成“四個服務”價值理念,從立志和自信兩個層面激勵大學生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尤其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習近平曾多次給大學生回信,強調把個人夢想融合到民族復興偉業當中。
理想信念在大學教授是否具有合理性?對這個問題社會學家韋伯曾提出過異議,韋伯從科學與學術的界限角度,認為個人價值和信仰根本不是一個可以論證的科學命題,因此不需要教學生理想和信仰[18]。但是他的“不要以政治觀點來充當學術”的觀點值得教育者深思,啟示我們在大學生培養過程中并非把理想信念的教育剝離出來,而是內化于專業知識教育當中,教會學生明確“自己需要什么”的能力。課題組在開展大學生對習近平提出的大學生成才思想的認同調研時,發現堅定理想信念的認同達到100%,然而卻存在知行脫節問題。不可否認,理想信念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價值取向。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批判德國的教授們為科學的信念忠于國王,因為國王給予他們從事科學研究的經費。19世紀德國大學“科學”的信念成為教授們通過創新來開創新學科的動力,使得德國大學成為世界高峰,各國學子紛紛前往德國留學。德國的教授們忠于國王獲得科研經費,專注科學,保持政治中立。
從育人方式來看,理想信念更多地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強化,因此在理想信念的本質要求下,習近平強調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由此,理想信念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兩個層面提出大學生培養的價值目標,鮮明主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新時代的社會需求下,理想信念就形成了一種內聚力,使得大學生堅定不移地聽黨的話,跟黨走,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二)以文化傳承延續國家政治制度
習近平指出“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發展的前景”[19]。大學本身是社會制度構建的一部分,在社會中發揮“知識庫”的作用,通過培育人才傳遞價值觀,從而起到文化傳承的作用。人類學家通過對類人猿行為的分析,得出文化(Civilization)是區分人類與自然界的結論。類人猿積淀本族文化的方式就是原始的教育,教育的手段表現為,把向動物學習的技能轉化為群體技能,把個別人的創造和他族人的有用技術變成本族人的技術。其中,教育就成為消化吸收文化以及創造文化的生命機制。在現代社會,狹義文化主要指價值觀念的傳承。卡斯特論述了信息時代網絡社會中民族國家的凝聚力依靠認同力量的構建。認同何以建構?他認為認同來源于支配性的制度,需認同的社會行動者將之內在化,在內在化過程中構建其意義的時候,認同才會產生[20] 。
改革開放40余年來,中國社會已經形成了利益格局,并進入利益博弈時代。中共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尚未達到應有的認同廣度,需迫切提高核心價值觀的道義性認同[21]。習近平把核心價值觀放到個人與國家和社會兩個層次來談,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即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22]。尤其在“互聯網+”時代,需要守住育人使命[23]。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講話中反復強調愛國主義。愛國其實是立德范疇,也是“立德樹人”的首要任務,通過教育來培養青年對于國家制度的政治認同。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遞,以文化這種更為深沉的力量來構建大學生對于國家政治制度的認同。通過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化解全球化與網絡化環境中大學生社會擔當和社會責任的風險。
(三)以探索創新確保適切性與個性
創新性人才日趨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這已經成為共識。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提出評定高等教育的適切性(relevance)。適切性的判定則是根據社會對高校的期望和與高校行動的吻合程度。大學人才培養是否符合經濟社會需求,成為大學人才培養的價值準則。雖然大學的經濟理性高漲,然而正如大衛·科伯所說的,大學并不是真正的市場[24]。在計劃經濟時代,大學生培養按照政府部門的計劃進行,這對于滿足國家服務部門的“市場”沒有問題。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不再按計劃培養人才,而是把人才培養的需求推向市場,其適切性和個性將會是并重。
在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尤其在智能驅動科技革命之下,習近平強調大學生掌握真知,并投身到改革創新實踐當中。對于民族復興大業的責任,以及國家政治制度的認同,建立在求得真知的基礎之上。習近平運用亞里士多德名言“知識即美德”,強調以德為先,并不是將德育與專業教育割裂開來,成為兩個不同的組成部分,而是交織交融在整個的專業教育過程當中。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習近平旗幟鮮明地提出,人才培養目標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不僅僅修養人性,而且要堅定理想信念,掌握專業知識,能夠服務于生產實踐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
在新一輪創新驅動之下,時代賦予人才新的需求。中國如何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的基礎性作用。作為培養高級人才的大學,不僅是為當下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更是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在互聯網和智能革命驅動下,研究者指出未來人才需求的創新性和個性。在大國崛起的理念下,需求的人才不僅僅是掌握了技術的人,更是極具個性的人。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大學生人才觀中強調創新。在實施策略上,新工科、新農科、新文科都是在創新方面的積極嘗試。
(四)在實踐中展現奮斗的青春底色
中國在辦學規模上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大國,然而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并非高等教育強國。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教育注重學習經典,而不注重實踐。后世科舉考試幾乎以經書為基礎,通過訓練忠于封建統治的才能之士,達到鞏固社會規范的目的。然而這種教育忽視了實用科學知識,阻礙了中國科學技術的進步。因此,習近平特別強調真知與踐行、知識與實踐聯系在一起。
庫姆斯(Philip H.Coombs)曾指出發展中國家最為嚴重的教育危機表現為,最需要的人力類型與實際培養的人力類型不一致,引發出結構性失業,繼而引起職業對文憑的拔高,形成“文憑社會”[25]。高等教育發展到今天,中國已經進入馬丁·特羅按照入學率來劃分的大眾化階段。然而大眾化最顯著的特征應是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而不僅僅是數量的突破。即使數量達到,也有可能仍然是一種專注于象牙塔中、脫離社會生產的教育。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26]。我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行列。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這是從數量擴張轉型到質量和效益提高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在中華民族比任何時代都更接近自己夢想的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奮斗的意義。那么大學就必須培養大學生的實踐理性,杜威博士早就提出學校教育培養學生的實踐理性。沒有實踐理性,個人就無法有效地實現他們所選擇的目標。習近平強調奮斗,在教育理念中表現為勞動教育,勞動教育不僅僅指向體力勞動,而是一種實踐,在新時代需求下,更多是一種創新創業。
五、討論與結論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人才培養理念聚焦于社會發展需求并而不斷深化,新時代育人理念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理念理路上具有一脈相承的特點。政治認同和專業技能要求并沒有發生變化,面對更為復雜的社會情境,尤其經濟全球化沖擊之下,保持和堅守對于社會主義國家建制的政治認同,可以為文化傳承賦予更為豐富的內涵。社會生產的高度智能化,科學技術升級需要勞動者更具有個性和創新性,因此與勞動結合的實踐取向并沒有變化。而是在一度疏離基礎上的再次初心回歸,培養創造并享受文明幸福的中國人[27]。新時代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得育人理念更為生活化,更是個性和創新性,著力于人的全面發展。在此基礎上,“五育并舉”是對“又紅又專”的繼承與超越。因為社會制度并沒有本質上的變化,只是發展的階段發生了變化。
把中國大學育人理念置于大學史演進框架之下,就會發現人才培養理念設計一開始就是以一種整合的姿態,從人的全面發展立場出發。從“又紅又專”到“五育并舉”的深化過程,展現出對于文化理性和經濟理性的融合和超越。就社會制度本身的建構而言,新時代培養的人才是國家政治制度和經濟社會的繼承人和建設者。以勞動者為中心的國家政治制度,依靠勞動者自身專業知識的完善來實行建構。在更高的層次上,包括了人本身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概括為“五育并舉”的理念。因此,新時代大學生成才觀的生成,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社會需求之下,扎根于中國大地,設計出的全面發展方案。新時代大學生成才觀立足于教育服務社會的本質特征,既是對共產人對人才培養設計的繼承,又是在新時代社會需求下的新的思想內涵。這種大學生人才觀整合了文化理性與經濟理性,并給出了兩者沖突的融合之道,即培養本國社會需求的全面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1]瞿葆奎.教育學文集 教育與社會發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
[2][9][10][11][12][14]毛澤東.毛澤東論教育: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86,304,299,301,21,303.
[3]黃瑞雄,黃杰.新時代習近平關于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思想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2):7-11.
[4][英]阿什比.科技發達時代的大學教育[M].滕大春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14.
[5][英]湯因比.歷史研究插圖本[M].劉北成,郭小凌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1.
[6][美]E.R.塞維斯.文化進化論[M].黃寶瑋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1:4.
[7][美]克拉克·克爾.大學之用:第五版[M].高铦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8.
[8][18][德]馬克斯·韋伯.韋伯論大學[M].孫傳釗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153,32.
[13][美]阿歷克斯·英格爾斯.人的現代化——心理·思想·態度·行為[M].殷陸君編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3.
[15]王建敏.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及實現路徑[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8(5):165-170.
[16]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求是雜志,2007(21):3-22.
[17]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J].人民教育,2013(10):2-4.
[19] 習近平.習近平致信祝賀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開幕[N].人民日報,2015-05-24.
[20][美]曼紐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第2版[M].曹榮湘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5.
[21]江暢.核心價值觀的合理性與道義性社會認同[J].中國社會科學,2018(4):4-23.
[22]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體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J].人民教育,2014(10):6-9.
[23] 李芳瑩,眭依凡.“互聯網+”時代大學如何守持育人使命[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8(2):43-51.
[24][美]大衛·科伯.高等教育市場化的底線[M].曉征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35.
[25][美]菲利普·庫姆斯.世界教育危機[M].趙寶恒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5.
[2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新湘評價,2017(21):4-23
[27] 劉鐵芳.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論新時代我國教育目的的蘊含[J].教育學報,2018(5):3-12.
(責任編輯:龐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