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洺皞 陳飛宇
[摘 要]高校培育產業創客的創客教育是伴隨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而開展的。實施創客教育,培育產業創客,主要源于漫灌式的創新創業教育、點綴式的創新創業課程、運動式的創新創業大賽、碎片式的創新創業活動。短缺的創業導師及虛化的創新創業組織沒有提升高校畢業生的創新創業素質,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沒有顯現出來。培育產業創客就是要構建“理論學習、創意激發、技能培訓、項目實踐、融資對接到孵化落地”的全鏈條、全方位的產業創客培育體系,使創新創業及創客教育能走出理論說教階段及封閉的教室、創客空間,達到理實結合、虛實一體、想做融合,讓學生在“學習、思考、行動、致用、創造”中實現發展,從而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
[關鍵詞]產業創客;培育體系;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1)01-0097-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1.017
《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指出,當前的高校畢業生去向仍以單位就業為主體,占高校畢業生的75.8%,自由職業占比為7.7%,升學占比為7.5%,選擇創業或其他的僅占2.8%。在2020年5月2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扎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奮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發布會”上,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的首要目標任務,就是優先穩就業保民生,重點聚焦高校畢業生、農民工、貧困地區勞動力等重點群體。對874萬高校畢業生,實行企業擴招、研究生擴招、基層就業擴崗,并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這說明,大學生等待企業擴招、研究生擴招、基層就業擴崗的被動就業仍然是當前的主流,其主動創造就業崗位的潛質仍然沒有被挖掘出來,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在畢業生身上遠沒有得到應有的顯現。因此,讓高校畢業生成為敢闖會創的產業創客,創造性地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進而精準提高大學生創業就業質量,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創客、創客教育的定義及創客教育的興起
創客,是指不以盈利為目的而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產業創客就是能夠把創意想法在某個產業領域付諸實施而進行創新創業的人。創客工作或活動的場所被稱為創客空間。基于創客的培育而產生了創客教育的概念。2016年2月,中國電子學會現代教育技術分會創客教育專委會聚集了創客、創客教育界的20余位專家和實踐者展開研討,創造出了創客教育的“元宵定義”:“創客教育是創客文化與教育的結合,是基于學生興趣,以項目學習的方式,使用數字化工具,倡導造物,鼓勵分享,提高培養對象的跨學科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種素質教育。”[1]因此,所謂創客教育就是以項目為主線、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主體(項目教學法),通過自助學習的方式(DIY理念),讓學生在實踐中產生認知(體驗教育),獲得創新實踐能力及思維的發展,進而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探究學習)的,以培養人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
我國學界在 2013年首次提到創客教育[2]。培育創客教育在我國雖然起步較緩,但在 2015年之后卻熱度遞增。尤其是在2015年“創客”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引起業界人士的廣泛關注。為了助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國務院辦公廳于2015年5月出臺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提出,“將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瞄準9項改革任務,推出30余條具體舉措”。2015年6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國發〔2015〕32號),要求“做大做強眾創空間,完善創業孵化服務”。2015年12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首次提出“網絡創客”一詞。由于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策的積極推進,很快在全國掀起了創客熱,各地開始建創客空間、眾創空間或者創客聯盟,組織創客比賽;地方政府也紛紛出臺了各種扶持政策。越來越多的人想成為創客,社會相關組織爭相開展創客教育、建設創客空間、舉辦創客活動。因此,人們把2015年視為中國創客元年。在雙創背景下,創客運動與創客教育深入到國家戰略層面,創客與教育的融合在信息化背景下也成為教育界的熱點。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教技[2016]2號)明確提出 :“有條件的地區要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在‘眾創空間、跨學科學習(STEAM教育)、創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應用。”至此,創客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模式進入高教領域。
二、高校培育產業創客存在的問題
高校開展以培育產業創客為目的的創客教育是伴隨著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而開展的。縱觀我國自1999年高校擴大招生規模之后實施創新創業教育以來所取得的成效,總的來說是政策落地的雷聲大、雨點小、效果差;部分高校在辦學理念、頂層設計、人才培養等方面缺乏融入創新創業及創客教育理念的具體規劃。從形式、組織上來看,包括5個方面的具體問題。
一是通行漫灌式的空洞的創新創業教育理論說教,沒有形成培育產業創客素質的土壤。由于創新創業教育缺乏精準性, 學生中“三缺”(缺創業認知、缺創業能力、缺創業經驗)、“四低”(自主創業率低、創業成功率低、專業型創業比例低、創業項目科技含量低)[3]及“不敢闖、不會創”的現象仍然沒有大的改觀。二是點綴式的、零散的缺乏系統設計的創新創業課程沒有與專業教育徹底融合,沒有與相關產業相對接,脫離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由于缺乏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及與產業對接的培育產業創客的案例課和實踐課,學生在學完與專業教育相脫節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后,不知學科領域或產業的創新點在哪里、創業領域在何方。三是運動式的“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更像是一場培育參賽精英選手的競技運動,更多的時候是因為要進行創新創業競賽這個事而去找合適的人,而不人去主動地找創新創業的事。由于校內創新創業競賽缺乏覆蓋面,致使旁觀者遠多于參與者,有些師生甚至都不知道“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是什么。“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整體改進并沒有多大觸動,培育創新精神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培育工匠精神的創客教育缺乏有效融合,創新創業及創客教育中存在的教、學、做脫節問題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解決。四是碎片式的校園內創新創業及創客教育活動具有間歇性。校園內開展的創新創業及創客教育活動往往是隨著“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的開展而進入高潮,也隨著大賽的結束而歸于沉寂。那些在競賽期間聚集的創意及創新創業項目由于僅限于項目申請展示和結果評比,隨著競賽活動的結束,不論是獲獎項目還是沒有獲獎的項目,都缺乏接續性政策的支持和后續指導。再加上校內缺少持續開展創新創業及創客教育的活動場所和空間,師生參與的熱度在賽后急劇衰減,很多項目、創意被束之高閣,嚴重影響了成果的孵化。這種缺少持續性的、碎片式的創新創業及創客教育活動,沒有起到激發學生創新意識、掌握創業知識、積累創業經驗、提高創業能力、培育創新創業精神的目的,沒有起到在校園內推進學校創新創業、創客教育工作的示范引領作用。五是創業導師短缺。在2019年12月召開的“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第二次年會,暨‘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促進創新創業創造發展會議”上,教育部高教司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各高校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專職教師有近2.8萬人,兼職導師9.3萬余人,首批入庫的全國萬名優秀創新創業導師有4 492人;盡管教育部已先后在清華大學、四川大學舉辦創新創業導師培訓班,但創新創業師資隊伍仍然“師資短缺,高手太少”。這說明人員緊缺的創業導師隊伍撐不起近3 000多萬在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及創客教育。六是創新創業組織機構的虛化。雖然一些高校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但由于沒有專職隊伍、專屬課程、專項經費,缺乏統籌學校創新創業資源的能力,遠沒有發揮出創新創業組織機構的應有管理職能。
三、高校培育產業創客的行動方略
(一)構建培育產業創客的教育體系
高校要把國家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政策及精神納入學校的辦學理念、頂層設計和培養方案之中。整合現有的創新創業及創客教育資源,進行系統性改革,構建一個結合專業對接產業,能進行“理論學習、創意激發、技能培訓、項目實踐、融資對接到孵化落地”的全鏈條、全方位的產業創客培育體系,把以往只局限于課程教學、項目培育的以事找人的創新創業教育,清晰地轉向創客教育,突出培養產業創客的主題,讓學生從聽眾席上直接進入主演,使現有的創新創業教育走出理論說教階段及封閉的教室,走進創客空間,直接對接產業或行業,達到理實結合、虛實一體、“想”與“做”融合,讓學生在“學習、思考、行動、致用、創造”中實現發展。
1.構建培育產業創客的課程體系。學校要根據專業的不同來對接相關產業或行業,設置培育產業創客的案例課程、實踐課程,并將創客教育課程與專業課程的教育教學環節相互滲透,將培育產業創客教育的思想融入公共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選修課的教學之中,實現創新創業、創客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提高創新創業及創客實踐活動的專業支撐度,使學生能在專業學習中觸發創意靈感,在專業知識背景下尋找創新的途徑和機會,進而把學生培養成為既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又具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高素質產業創客。
2.建設培育產業創客的師資體系。學校要鼓勵從事專職創客教育的教師到企業兼職或自主創業,積極引進社會人力性資源,聘用創業型企業的高管、創投公司的企業家及相關產業創業成功的個體人士兼任創客教育教師,建成一支“能講課、能咨詢、會指導、能實踐”的專兼職結合、來源多元的市場型、創業型的師資隊伍。
3.建設培育產業創客的網絡訓練體系。學校要積極引進培育產業創客在線課程、森圖學院創客數據庫及森圖教育創業數字圖書館等數字資源,充分發揮資源的作用和價值,使學生能夠在線進行自主學習、模擬創新,自主建構符合產業創客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
4.建設培育產業創客能力的培訓體系。學校要利用創客中國、科技園區、創客空間、眾創空間等載體,整合校內、區域、行業創客教育資源,面向學生開展以各專業新興技能和產業發展趨勢分析為內容的培訓,讓學生了解掌握與專業相關產業待開發的領域及存在的商機,激發學生的創意靈感,引導學生逐漸形成創客項目開發團隊,實現教學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使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創新知識得到同步提升。
5.構建培育產業創客的政策保障體系。完善校內創新創業組織,建立校領導主抓、創新創業學院主責及學院主管、教學、就業、科研、團委、大學科技園等部門參加的培育產業創客聯動協作工作體系,統籌校內外資源,整體規劃和協調創客教育、創客空間建設、創業政策扶持和創業指導服務等工作。學校要在每年的財務預算中劃撥創新創業及創客教育扶持資金,走出校園主動對接創投機構、眾籌平臺,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學生的創業項目,加大對學生創客所需創業資源要素的支持力度,使學生創業項目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二)搭建培育產業創客的支撐平臺
學校要通過搭建培育產業創客的支撐平臺,以項目驅動、培訓與扶持一體化等方式為載體,構建具備自身特色的創客教育實踐模式,為培育產業創客搭建實踐教育環境,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意識、創業能力。
1.建設培育產業創客的空間。一方面學校可以整合創客活動所必須的工具、材料等資源;另一方面學校可以成為連接各個學生創客的紐帶,成為創客實踐、創造、交流、分享的平臺。學校可以依托教學實驗室、科研平臺,建設開放的培育產業創客空間或特色產業的實訓場景,如建設教育、科技、文旅、商業、涉農、網絡、美術、音樂、影視、媒體等方面對接產業的創客空間,形成新的實驗室、科研平臺,成為孵化小微企業的發展載體;依托圖書館建設創客空間,通過內設專業技能指導區、創客技能培訓區、創客項目評估區、創客創意產品實驗區、創客產品孵化區、創客成果展示區、創客體驗研討交流區等,為學生創客提供自主學習和形成創客社群的社交空間,使其形成創客社群和團隊,培育創客文化;加強校企合作,積極引進企業資源,建設校企合作式創客空間,為學校實施創客教育、培育產業創客提供技術與資源。在對接市場真實創業情境中讓學生習得創業知識與創業經驗,錘煉創業意志與創業品質,并不斷產生新想法,促進學習過程與創造過程的融合,在產教融合中實現創意、創造與創新,達到培養產業創客的目的。
2.搭建產業創客實踐訓練平臺。學校要依托校內創新創業及創客教育資源,搭建融“創客教育課程、創客項目指導、創客教育實訓服務、創客孵化項目展示”于一體的培育產業創客的實踐訓練平臺,從創客知識、創新意識到創客實踐層面上開展創客教育,使其能夠面向全校學生開展創客實踐技能培訓。
3.搭建產業創客創業孵化平臺。學校要利用教學和科研優勢,為學生創客搭建起能夠將創意靈感轉化為最終產品的孵化體系,真正地實現從創意、創新到創業的轉變,提高學生的創造積極性。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創業孵化基地和區域大學生創業園的創客實踐場地與設備資源、創客實踐活動資源,向大學生提供實習、實訓、科研開發、科研成果中試、研發設備小規模生產等服務。對有發展潛力的學生創客創業項目,優先推薦到產業創客創業孵化平臺,使其能享受到稅收減免、創業補貼、小額擔保貸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確保創客項目的孵化落地。
(三)建設培育產業創客校園文化
創客文化的靈魂在于創新。創客代表著創意、創新、創造,首先是體現了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其次,創客通常有著較強的知識管理能力,熱衷于實踐,并善于與其他人分享成果或作品,能在交流中傾聽他人建議、獲得啟發,整合來自不同知識領域的創意。因此,創客教育文化強調行動、分享與合作,注重與新科技手段的結合,能夠實現跨學科創新力的培養。
1.培育主動學習的精神。學校要教育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鼓勵和引導學生將自身的專業技能和興趣特長融入到創新實踐中,提倡學生做知識的創作者而不是消費者,樹立勇于、勤于將知識轉化為財富的思想,培育主動學習、踴躍參與、積極溝通、團隊合作的校園創客文化環境。
2.倡導相互交流。各學院要結合專業特點,支持學生組建形式多樣的創客社團,促進學生社團結合社會發展要求,開展各種形式的創客交流活動,創造多學科相互交流的機會,營造敢于創新的氣氛,開辟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土壤。引導學生主動提升自身的知識素質,提高基本技能,讓學生意識到創客的活力和創造會成為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引擎。
3.創造共享創客教育資源的機會。加強與其他院校間創新創業及創客教育的合作交流、經驗共享;加強與各類企事業單位的創新創業項目合作及信息對接,讓學生了解相關產業的新業態和新商機;組織開展與科研院所、風投基金、著名企業的合作與交流,舉辦創客教育學術研討會,開展創客沙龍等公益性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長見識、形成想法,逐步成長為有實踐成果的產業創客。
參考文獻:
[1]創客教育的定義和概念解讀[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11ddcf0102-w98s.html.
[2]吳俊杰.創客教育:開創教育新路[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4).
[3]沈云慈.基于政校企合作的地方高校創業教育實踐平臺構建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20(9).
(責任編輯: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