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楠


摘 要:坩堝煉鐵初起于唐代,興盛于明清。澤州縣大陽鎮有著豐富的煤炭礦藏資源,大陽地區的煉鐵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因掌握了先進的冶鐵抽絲技術,明嘉靖年間至清末,大陽的手工制針業興盛了400余年。
關鍵詞:坩堝冶鐵;大陽;手工制針
被稱為“九州針都”的晉城澤州縣大陽鎮有著豐富的煤炭礦藏資源,早在春秋時期,晉國就開始采煉,傳統冶煉在這里已經延續了兩千多年。從戰國時期的“陽阿古劍”到宋金時期的軍械基地,從春秋時期的冶鐵興起到明清時期的“九州針都”,大陽古鎮歷史的傳承與發展都跟煉鐵相關。
1 大陽古法冶鐵的歷史
《澤州府志》中記載了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高平人氏畢振姬對陽阿之劍的論述:“陽阿之劍,又曰陽紆之劍,今其地,工鍛煉,名大陽,由來遠矣?!备鶕吺系挠^點,傳說中戰國時期的“陽阿古劍”應在大陽鍛造。1995年,在高平永祿鄉長平之戰1號尸骨坑遺址出土了鐵質箭頭,也可表明鐵器在當時已經應用于軍事。那么,“陽阿古劍”的鑄造極有可能是鐵鑄或銅鐵混鑄。目前,“陽阿古劍”尚無考古發現,它的質地我們仍無法定論。
坩堝煉鐵初起于唐代,興盛于明清。在封建專制社會,冶鐵業以官營鐵冶為主,歷代統治者對于鐵礦的開采及鐵的生產基本上采用統制的政策,直至明中后期才有所松動。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太祖“詔罷各處鐵冶令民得自采煉,而歲給課程,每三十分取其二”。此后,官營鐵冶日漸減少,民營鐵冶也就多起來了,這一時期,大陽地區的煉鐵業得到了飛速發展。
2 古法冶鐵的流程
2.1 方爐煉坨鐵(生鐵)
古代坩堝冶鐵的方法,先用坩土、爐渣、礦渣(圖1)混合制作成坩堝(圖2)并烘干,方爐地底設有風道,底面先鋪一層腳碳,然后在坩堝內放置冶鐵原料(鐵礦、黑土、引煤),整齊排放入爐,坩堝之間要加放夾碳。風箱通過爐底風道給風控制熱量,連續燃碳加熱26個小時方可煉成坨鐵(生鐵)。
2.2 炒爐提純煉鋼
坨鐵要經過炒爐來提純精煉。炒爐是平地上的圓形爐,用硬木材做燃料,爐內的溫度不足以熔化生鐵,卻足以熔化生鐵內所含之渣滓,使其與鐵分離。當坨鐵熔化至黏稠狀,工人會把黏稠狀的鐵液攪拌成5千克左右的鐵團,再用長鐵叉把鐵團從爐中取出,在鐵砧上鍛打,去掉鐵中的碳元素,使生鐵去掉部分脆性,變成半熟鐵(又可稱之為鋼)。
2.3 條爐煉小板鐵(熟鐵)
下一道工序是用條爐繼續加工,條爐的功能就是把半熟的鐵團放入爐膛,燃無煙煤塊將其燒軟至通紅取出,通過兩到三次鍛打,使之進一步脫碳,成為鍛制鐵器的基礎原料—小板鐵(熟鐵)。一開始的爐場以方爐為主,19世紀初,大陽的炒爐、條爐興起,在這里形成了完整的冶鐵體系,并走向冶鐵規模化。
古法冶鐵有爐必有鼓風工具,冶鐵是熱量與力量的結合,也是力氣同技術的配合。拉風箱給風是力氣活,握鐵叉夾坩堝、鐵團是力氣活,掄大錘鍛打同樣是力氣活,但都不能使蠻力要用巧勁兒。長鐵叉總長近3米,光鏟面就有一尺多長,用鐵叉把炒爐內半液態狀的5千克左右的鐵團夾出來,技術性很強,好比用夾子夾起整桌熱豆腐的難度系數(圖3)。
鍛打條爐燒軟的鐵團,只在晚上作業,僅打錘這一道工序就需要三個人合作完成,分為頭錘、二錘、三錘。頭錘扎眼,二錘補窟窿,三錘鉗口,要把握好掄錘鍛打的固定節奏,依次掄錘,錘打聲好似一聲悶雷伴兩聲轟響。這不僅僅是力氣活更是技術活,三人配合默契,錘錘打在點上,自然多出效益,如果節奏不對亂了章法,就會浪費時間。千錘百煉之后,一塊塊小板鐵(熟鐵)終于成型,它的價格是坨鐵(生鐵)的數倍。
2.4 鐵的鑄造和鍛造
鐵的鑄造和鍛造大多在街頭鐵匠鋪里完成。方爐冶煉出的坨鐵(生鐵)可以放置坩堝,通過貨爐加熱化成鐵水,然后倒入沙子制成的各種模具,澆鑄成人們需要的鐵器。這種用沙子做模鑄造的工藝稱為“翻砂工藝”,又稱“砂型鑄造”。由于生鐵的鑄造模具需要較好的透氣性,所以采用沙子制模,但做出的產品難免顯得粗糙,多用于大型農具。而經過炒爐、條爐多次加工的小板鐵(熟鐵)可以由鐵匠直接鍛打成各種各樣工藝精美的生活用品。
3 “九州針都”的形成及興衰
因為掌握了先進的冶鐵抽絲技術,明嘉靖年間至清末,大陽的手工制針業興起,每年農閑的冬季便是做針的最好季節。夜晚,家家戶戶燈火通明,錘打鉆磨響聲一片。這番熱鬧的場面吸引了諸多無業的外鄉人來大陽討生計,古鎮接納了他們,他們擇居大陽,加入手工制針的大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被打破,存在雇傭關系的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為了擴大生產規模,適應市場的需求,在東西大陽出現了針翁會。
針翁會設在針翁廟,負責制針材料的采購加工、鋼針生產、半成品回收及深加工、成品的銷售等。鋼針的加工是由各個加工戶完成,各戶到針翁廟領取截好的鐵線,完成“銼尖兒、錘冠、鉆眼兒、磨光”等步驟,前期這幾道程序比較簡單,婦女和兒童都可以參與。然后把這些半成品送回針翁會,領取加工費(圖4、圖5)。針翁會再統一完成后期具有技術含量、工藝復雜的炒制、淬火、拋光環節,最后分類包裝銷售。那時,大陽的鋼針供應全中國并遠銷中亞。因此,歷史賦予大陽“九州針都”的美譽。
經濟的繁榮帶動了教育的興盛?!坝泄俨辉诖箨柨洹?,明清兩朝多仕官的文化現象正是佐證,官商結合的社會現象也屢見不鮮。為官的士紳和經商致富的商人在這里置田產、興土木,修建起了一座座富麗豪華的高墻大院,店鋪林立、古風四溢的明清五里長街得以形成。
如果說盛極必衰是社會發展的定律,大陽自然也無法幸免。受到閉關鎖國的國家政策、自給自足的小農意識和重農輕商的社會風尚等影響,在400多年的歲月長河里,資本主義經濟一直處于萌芽狀態,毫無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歐洲工業革命取得巨大成功,機器生產的洋針涌進中國。手工針的質地無法同洋針相比,大陽制針作坊的老百姓日夜辛苦勞作,依然無法降低成本與洋針的價格抗衡,衰落成為必然。
德國實業家李?;舴以谶@時來到大陽進行考察,他在《中國》一書中寫道:“商販們照例從遠方前來,就連現在,產量還是很大的。但這些人是懷著憂郁的心情來端詳我拿給他們看的英國針的。因為他們應當心里明白,這種針比他們的要高明多了。”最終,一座座晝夜不熄爐火的爐場紛紛關停,悶雷般轟鳴的敲擊鍛打恢復了寂靜。
4 大陽古鎮的崛起
如今,大陽鎮大力發展旅游業,深藏在這座古鎮背后的文化、歷史漸漸浮出水面,展現在世人面前。簽約策劃對大陽古鎮進行旅游開發的是一個實力雄厚的北京集團公司,他們聘請專家挖掘整合了大陽的特色文化,并用場館的形式向游客展示。旅游對文化的促進,讓這座明清古鎮煥發了勃勃生機,而文化對旅游的烘托,讓這里的每一條街巷更顯得悠長厚重。
大陽古鎮因發達的冶鐵業盛極一時,因機器大生產的入侵而沒落,在現代工業高度發展的當今社會,手工制造又重新成為一種時尚,成為眾人追捧的時髦。人們渴望重溫古老傳承的工藝制作,并在了解的過程中被古代的工匠精神深深折服。歷史不怕追溯就怕遺忘,技藝不怕重拾就怕失傳。在業內專家和老匠人們的共同努力下,大陽古鎮已經恢復了古法冶鐵、手工制針等技藝。
每逢節假日,大陽景區熱鬧非凡,游客接踵而至,在張家老宅、棋盤院等明清老宅,鎮史館、古法制鐵館、民俗演藝園和傳統木作館等人文體驗館中,參觀者人頭攢動、絡繹不絕。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同時,人們自然會引發全新的精神追求,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褪盡繁華、沉寂多年、一度被經濟擱淺的大陽古鎮必將乘著全域旅游的春風在新時代崛起。
參考文獻
[1]李?;舴?李?;舴抑袊眯腥沼沎M].李巖,王彥會,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2]朱樟.澤州府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