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瑩



摘 要:文章通過分析博物館探究式教育活動特征,論述了博物館開展探究式教育活動的意義。鑒于探究式教育活動與傳統教育活動的區別,兼之博物館非正規教育與學校教育性質不同,博物館探究式教育活動評估體系亟待建立。為達成研究目標,文章先依據前人研究成果分析形成博物館探究式教育活動評估的基本思路與要素,再構建評估體系并設置評估程序。最后通過“濕地一日探險”活動開展的模擬評估,以證明該體系具備可行性。
關鍵詞:博物館;探究式教育活動;評估體系;濕地一日探險
1 博物館探究式教育活動特征
教育活動是發揮博物館教育功能的重要渠道,為公眾創造參與學習的機會并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體驗。從某種程度而言,這與探究式教育活動的實施導向不謀而合。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將探究式教育活動的基本特征概括為:①問題,學習者圍繞何種科學性問題展開探究活動;②證據,可以幫助學習者解釋和評價科學性問題的證據;③解釋,學習者對科學性問題做出解釋性回答;④評價,學習者通過比較其他可能的解釋,來評價他們自己的解釋;⑤發表,學習者通過交流和論證所提出的解釋。
探究式教育活動的興起是我國博物館社會教育的新動向,為當代我國博物館重視和突出文化傳播、宣傳教育功能,重新審視博物館教育發展方向的重要舉措。博物館探究式教育活動致力于引導并激勵觀眾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去探究,且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主要具有以下特征:①注重臨場體驗與實物體驗;②多采用互動方式,特別是觀眾間的交流;③激發參觀者的興趣,給予靈感和啟發;④形式豐富有趣,靈活多樣,且可變性強。
2 博物館開展探究式教育活動的意義
首先是教育理念獲得更新。探究式教育活動以親身體驗、自主探究及與他人合作為主,博物館教育工作者為輔。在活動的設計與實施上不再局限于關注學生的知識儲備,而是強調對方想知道什么,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同時注重挖掘學生參與教育活動的當下體驗和個體觀念的形成。其次是主體意識獲得重塑。博物館探究式教育活動將行為體驗與內心體驗相融合,使學生在親身體驗和深入探究中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積極地探索知識,并有機會重塑一個全新的自我。最后是教育空間獲得擴展。一方面是教育內容的擴展,探究式教育活動的內容不僅涉及陳列展覽資源,也涉及與展覽主題、展品以及由其派生出來的相關領域知識;另一方面是教育途徑的擴展,主要表現在與傳統教育途徑相較而言,探究式教育活動使得與學校教育相銜接的教育課程、故事性的引導、角色扮演、體驗探究等方面都得到了擴展。
3 博物館探究式教育活動評估問題
目前博物館界對探究式教育活動大多從案例角度進行分析,一般難以獲悉涉及教育活動的接受度與參與度、教育目標的達成情況、效果如何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博物館有必要將探究式教育活動評估工作納入科學化、系統化的軌道,并逐步建立完備的教育評估體系。
3.1 博物館探究式教育活動評估的基本思路和要素
考慮到博物館非正規教育與學校教育性質的不同,探究式教育活動與傳統教育活動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構建博物館探究式教育活動評估體系時,應當首先以此為前提。為達成研究目標,筆者首先依據前人研究成果及探究式教育活動的特征設計評估指標,其后確定評估方法,最后構建博物館探究式教育活動評估體系。
3.1.1 評估指標
羅賓遜(Robinson)提出,只有憑借有創見的項目和展覽才能確保博物館為觀眾創造可貴的受教育環境,因此需對項目實施評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規定對非正規的教育計劃實施嚴格的評估:總結性評估必須呈現出參與者在興趣、行為、態度和科學知識上受到該活動的影響;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采取預評估、形成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另外還設有外部專家同行評議。孔利寧等認為教育評估可從學習效果、觀眾參與度和滿意度三方面入手,實施量化評估。鐘琦提出我國博物館科普活動評估處于初始階段,主張采用問卷調查等評估方法,從參加次數、原因、了解渠道、整體評價、滿意度、意見和重復參與率等方面設計問題。雖然學者們各抒己見,但大都強調從觀眾體驗角度來構建指標體系。
3.1.2 評估方法
依據周婧景等對于博物館未成年人教育項目評估的研究,博物館教育項目評估主要依照三個標準進行劃分:一是依據手段差異,分為觀察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等;二是依據時間差異,分為前置評估、形成評估和總結評估;三是依據實施者差異,分為內部評估和外部評估。
就評估手段與所需時間而言,筆者主張利用觀察法與問卷法開展總結性評估。就手段實施者而言,筆者主張采取內部評估與外部評估結合的方式。評估指標的構建方面,筆者主張從參與者體驗的角度出發,具體包括活動前期準備(目標、準備)、活動內容、過程、探究式學習效果、參與者的情感態度和教育引導者(活動執行人員)的態度等。
3.2 博物館探究式教育活動評估體系的構建
①構建評估指標體系。評估指標主要包括活動前期準備(目標、準備)、活動內容、過程、探究式學習效果、參與者的情感態度和教育引導者的態度。具體包括觀察員對活動前期準備、活動內容、活動過程、探究式學習效果、參與者以及對教育引導者(活動執行人員)的評估。
②設計評估程序。內部評估運用“總結評估”。評估者在了解活動概況的基礎上,根據六項內容的影響因子設計指標系統權重。“活動前期準備”是活動能否有效開展的前提;“內容”“過程”“參與者情感態度”是最重要的構成部分;“探究式學習效果”是活動效果的直接反映;“教育引導者素質”則是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外在因素。故此,建議權重比例設為5∶6∶6∶6∶6∶2。“活動前期準備”占分值20分;“內容”“過程”“探究式學習效果”“參與者情感態度”各占分值24分;“教育引導者素質”占分值8分;總分值124分。具體建議分值如表1所示。
4 博物館探究式教育活動評估體系的個案檢驗
為檢驗博物館探究式教育活動評估體系的可行性,筆者以2019年暑期中國濕地博物館開展的“濕地一日探險”活動為例進行模擬評估。
4.1 活動背景及實施
中國濕地博物館是全國首個以濕地為主題的國家級專業性博物館。博物館通過典型濕地的場景復原、多媒體互動和圖文展示等方式展現濕地之美,普及濕地知識,增強觀眾的濕地保護意識。為激發學生觀眾深層次的探究熱情,筆者團隊以館內濕地場景資源為依托,以游戲為載體,設計并開展了“濕地一日探險”活動。
“濕地一日探險”活動自上午8:30開始,下午3:00結束。目標是引導活動參與者認識并了解濕地,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活動共邀請30名小學生,分3組開展。工作人員全程進行秩序的維護與引導,并對每個小組的表現進行評估(表2)。
4.2 模擬評估
首先,筆者以觀察員身份參與活動,形成評價基本點。依據博物館探究式教育活動評估指標科學、客觀地打分。統計打分結果顯示,項目各項指標在“良好”上下浮動,最終得分93.5分。由此可知,該活動教學目標制訂完備;活動準備情況良好;內容方面一般,尤其在環節設置方面有待優化;活動過程良好,采用多種方法開展探究式教育;參與者情感態度表現良好,能夠積極地參與、體驗、思考與協作;教育引導者素質表現一般,在準確的指導方面,化繁為簡、深入淺出的提煉表達能力有待提高;探究式學習效果良好,教學目標達成度較高,參與者認知能力、動手能力、合作能力與情感獲得不同程度地提升。整體而言,該活動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其次,筆者分別向30位參與小學生和26位隨同家長發放調查問卷,整理、歸納活動參與者及陪同人員的反饋信息,完成探究式教育活動的外部評估(表3、表4)。從調查問卷結果分析得知,被調查者普遍認為:“濕地一日探險”活動學習目標明確、活動設計能夠體現出博物館陳展特色;活動前期準備得當,推進流暢;兒童參與性高,富有興趣;參與者在學習濕地知識的同時,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都得到了鍛煉,探究式學習效果滿意度較高。不足之處表現為:活動空間較小,相關人員過于密集,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活動內容創新性不足,環節設置缺乏深層次邏輯關聯,啟發性思考不夠;教育引導者的現場表現一般,需要更加積極地發揮作用。
最后,筆者將內部評估與外部問卷調查的結果相結合,對共性問題進行整合提煉后,獲得此次探究式教育活動的癥結表現:活動內容方面創新性不足,各游戲環節內在關聯不足,無法引發參與者深層次思考;教育引導者表現一般,作用發揮不足,知識傳授的表達能力有待提升;現場人員過多(沒有控制陪同家長的數量),場面比較混亂,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綜上,通過對“濕地一日探險”活動的實踐,本文構建的教育活動評估體系能夠衡量出探究式教育活動的水平與程度,同時從目標、內容、過程等多個方面反映出活動的亮點與不足,且操作簡便易行。至此,博物館探究式教育活動評估體系構建完成。期待此文能有引玉之功,助力我國博物館教育評估理論體系不斷走向成熟。
參考文獻
[1]“科學探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驗研究”課題組:探究式學習:含義特征及核心要素[J].教育研究,2001(12):52-56.
[2]姜冬青.博物館體驗探究式教育項目研究[J].北京文博文叢,2014(2):25-30,106.
[3]Loomis,R.Museum Visitor Evaluation:New Toolfor Management[M].Nashville: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ate and Local History,1987:21.
[4]黃小勇.大型科普活動評估方法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6:5.
[5]孔利寧,彭文.對博物館教育評估的思考[C]//新世紀博物館的實踐與思考—北京博物館學會第五屆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420-427.
[6]鐘琦.我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教育活動案例研究[J].科普研究,2008(3):50-52,80.
[7]周婧景,陸建松.博物館未成年人教育項目評估研究[J].東南文化,2015(2):11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