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熙敏 任志明
摘要:人工智能的應用在很大方面改變甚至顛覆了傳統的新聞價值產出過程,它在重塑媒體生態的過程中,改變了新聞生產的傳統流程,影響了傳統的新聞道德和新聞倫理。傳統傳播學視域下,新聞記者的身份和定位遭到巨大沖擊,人工智能進一步推動了人人可參與的新聞傳播新業態向縱深發展,由此引起新聞記者對工作崗位的重新認識,并在此基礎上重塑職業價值。
關鍵詞:人工智能 新聞記者 能力挑戰 價值重塑
探討人工智能時代新聞記者的價值定位和能力挑戰,首先要明確人工智能在媒體領域帶來了什么變化。在新聞生產上,人工智能極大地縮減了新聞生產流程,顛覆了傳統的新聞采訪、寫作、編輯和校對等環節,實現新聞生產的個性化、簡潔化和去時間化,實現各方面的低消耗高產出,推動新聞傳播效果最大化,并為媒體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路徑選擇。同時,這也會引起新聞記者對自身工作能力、崗位職責的重新審視,由此引發新聞記者對自我的重新認識。
一、人工智能在新聞領域的滲透
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新聞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引發了新聞產業商業模式和新聞產出流程的巨大變化。綜合來說,目前人工智能在新聞業的應用是不均衡的,因此,基于人工智能的發展探索新聞業的創新發展路徑和創造性結構要形成辯證思維。
1.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新聞業態。21世紀初,計算機輔助新聞進入計算機驅動新聞階段,新聞機器人開始進入人們視線。2006年,現代意義上的人工智能新聞誕生,美國湯普森公司運用新聞機器人分析財經數據并輸出新聞文本。2009年,中國西北大學研制出States Monkey軟件,借助人工智能程序播報體育新聞,拓展了人工智能新聞領域。在里約奧運會期間,今日頭條的新聞寫稿機器人張小明在6天內撰寫了超過200篇體育新聞簡訊和資訊。這還只是人工智能制造新聞的初期階段。隨著人工智能邏輯處理能力的快速提升,新聞機器人逐漸可以處理簡單的定性問題描述和分析,自動輸出語句也會更加接近人類的思維和語言邏輯??梢哉f,人工智能對新聞生產的所有流程都造成了重大影響,甚至形成了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新聞業態。
2.人工智能催生新聞產出新模式?;谌斯ぶ悄艿奶攸c,“人工智能+媒體”衍生出新的新聞產出模式:以適合場景為接入點,以特定目標受眾為指向,以優質內容為核心,實現人、新聞和品牌的銜接。在這個模式中用戶社群、價值內容和場景形成三方關聯、環環相扣的關系,并將人工、算法整合起來,形成了新的媒體價值風向標。
二、人工智能對新聞記者的職業沖擊
人工智能的應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新聞的準確性、原創性,并改變新聞報道的原創范圍,因而必然會對新聞職業產生巨大的職業沖擊,甚至以機器人、類腦技術為基礎的人工智能有可能取代部分新聞記者。
1.削減新聞產出中的人力、物力、財力支出。當前人工智能在新聞行業的應用主要包括算法應用、智能寫作、智能翻譯和用戶溝通等,由此催生了新的新聞傳播業態和信息傳播渠道。機器人新聞能通過全天候的寫作,高效的傳播機制生產海量內容,提高新聞線索的分析和結構化分析效率,促使新聞媒體搶占播報的制高點,由此人工智能對新聞記者的沖擊主要體現在節約了人力、物力、財力資源。
人工智能通過算法和大數據挖掘等實現新聞采訪、寫作、校對、編輯等所有流程,讓新聞信息快速產出,快速推送。這種工作模式下,傳統的新聞記者不再局限于反復的校對、檢驗、編輯工作中,人工智能將大大節約新聞業的人力資源。相比文字,人工智能在某些新聞采訪領域中的應用更為普遍,如圖片視頻信息獲取,包括無人機航拍、無人船水下拍攝、無人車地面拍攝等,能夠以較少的物力支出滿足拍攝需求,增強傳統的新聞拍攝能力,更多角度呈現世界面貌,在部分原創、實地調研探索類新聞報道中能極大削減物力支出,尤其是可穿戴設備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推動了媒體領域的技術創新。人工智能對數據信息、重復性內容進行自動整合、采集和加工,并能自動撰稿、編輯和簽發,節省大量的新聞生產時間消耗,這將有效控制傳統新聞生產的成本支出,新聞企業不需要支付高額的資金投入就能獲得高質量的數據信息分析和短訊快報類內容,實現高效率、低成本和高產出。
2.改寫新聞生產流程的把關環節。如果說人工智能的高效率、低消耗減少了新聞記者的工作人數,那么在新聞產出的把關環節,人工智能也給新聞記者造成巨大沖擊。新聞記者傳統的工作內容要求他們要對新聞信息進行審核,編輯、媒體決策人往往決定著什么樣的新聞可以發表,傳統媒體也因此占據著新聞領域的絕對話語權。網絡媒體的興起促使把關人的身份定位發生了巨大變化。網絡新聞缺乏嚴格把關,信息質量一度遭到詬病。而應用了人工智能技術后,算法、類腦程序等都可以形成把關,數據算法、語義識別、知識圖譜等技術同時擔任新聞的發起人和把關人,因此傳統的新聞記者把關人的角色定位受到了較大沖擊。
3.對沖新聞記者“意見領袖”作用。傳統的新聞產出過程中,意見領袖是一種近乎隱形卻至關重要的角色環節,能對大眾傳播效果形成巨大影響。新聞記者長期把關著新聞的產出、傳輸,自然而然地獲取并占有著意見領袖的地位,而網絡媒體的誕生則在沖擊著新聞記者的權威領袖地位。網絡媒體中互聯網平臺、移動通訊等都可以成為新聞媒介,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到新聞的制造、傳播和接受過程中,由此形成眾聲喧嘩的新聞傳播形態。人工智能的應用則是以類腦技術、智能機器人、智能算法等持續沖擊著新聞記者的權威屬性,如微軟人工智能小冰可以主持廣播節目,根據時事熱點自動生成專業的新聞報道,在新聞受眾看來小冰已然是新聞傳播過程中的意見領袖,這無疑對新聞記者的輿論引導角色造成了巨大沖擊。
三、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與價值重塑
人工智能時代,新聞記者要對工作崗位形成新的認識,重塑新聞記者價值鏈,適當讓渡編輯權、把關權,拓展職業能力的內涵和外延,形成無可取代的職業競爭力。
(一)人工智能時代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
人工智能時代,新聞記者需要另辟蹊徑發揮自身的專業價值和崗位魅力,以實現價值的重塑。
1.接受技術給傳統新聞業帶來的變革。人工智能時代,新聞記者首先要明確的是人工智能的滲透和融合會帶來傳統新聞業的謝幕及新型新聞業的重生,這種客觀趨勢不會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因此接受傳統新聞業的變革并主動適應才是進行理性角色定位的前提和基礎。
2.明確新聞的編輯發布權利將會從人讓渡給算法。當然,算法也是人來編寫的,因此主導這一過程的仍舊是人,但卻不是傳統的新聞編輯,而是由程序員、新聞記者組成的跨界小組,所以新聞記者要明確未來新聞記者這一崗位不再指傳統的或特定的新聞編輯、記者、報道員等具體崗位,而是多種崗位的融合。新聞記者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崗位,或者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一種跨領域的綜合崗位。
3.角色定位時的崗位細分。“人工智能+新聞”導致深度閱讀變成一種奢侈,以文字為主的新聞閱讀呈現出小眾化、精英化,圖片和視頻成為“人工智能+媒體”的主要閱讀方式。新聞記者在進行角色定位時也要引導這一職業崗位的細分,以文字為主的新聞記者可以向小眾化、精英化的模式發展,不再是傳統的引導社會輿論潮流的公眾形象或者意見領袖,而是專注于某一行業、某一領域的小眾化新聞記者。
4.角色定位的落點。新聞記者必須認識到,他們不再掌管新聞內容的分發,也不再決定人們聽什么、讀什么和看什么,人工智能的機器算法必然會導致新聞分發跳出新聞記者的個人領域,算法會依照一定的模式和程序,根據用戶、內容和語境等因素決定不同內容的價值,從而進行信息排序。因此人工智能時代,新聞記者對自身的重新定位落點在于融學科、跨領域、團隊化、精英化和數字化。
(二)人工智能時代新聞記者的價值重塑
盡管人工智能沖擊著傳統的新聞產出模式,但是從目前情況看,人工智能對新聞的影響還是有限的,人工智能和新聞的深入融合還涉及新聞倫理、新聞道德和人文環境等方面的內容,在一些情感類、創意類的非標準化新聞生產中,人工智能發揮的作用有限,這也是新聞記者重新審視工作崗位并提高職業能力的切入點。
1.基于精英化和小眾化,提高深度挖掘和詮釋的能力,彰顯新聞記者獨特的創造價值。在未來一段時間里,“人工智能+新聞”所呈現的是新聞記者的初級工作擬態,簡言之機器人寫稿主要是針對數據性、重復性、簡潔性內容進行處理和整合,在創造力方面還存在很大提升空間,這為新聞記者從大眾化的意見領袖過渡為小眾化、精英化的意見領袖締造了空間??傮w來說就是人工智能無法全面取代新聞記者,因此新聞記者應當注重在思想性、深度性、情感性上下功夫,提高詮釋深度真相的能力,構造無可取代的價值鏈。未來新聞記者需要注重提高的是對新聞真相的深度挖掘和詮釋能力,由此推動新聞創作和產出朝向高精英、高技術含量模式進行轉變。
2.基于把關職責的讓渡,締造新的把關職能。弱人工智能階段,機器人無法像人類一樣思考,更無法理解非客觀數據背后的事實真相、因果關系,容易造成虛假信息泛濫,或出現觀念偏頗、缺乏理性和客觀的新聞報道。新聞記者讓渡部分把關人職能的同時,也要認清和堅守輿論把關人的主體地位,堅守黨和人民的輿論喉舌、意見領袖社會職責,提高信息技術素養、新聞行業素養,提高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為推動社會進步、國家發展而發聲。
3.堅定知識生產者職責,提高綜合素質,創造有溫度、人性化的新聞內容。社會發展進步推動了大眾傳媒的創新變革,以知識社會學的視域來看,新聞傳播活動本身就是對社會知識的一種重構過程。新聞記者要堅守知識生產者的使命,提高人文素養,深入群眾,體察民情,觀察社會,在進行新聞話題策劃和寫作中要實事求是,展開細致、獨特的研究調查,挖掘事件真相中最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同時,更要在報道中融入真情實感,實現有態度、有追求和有信念的新聞創作,發揮社會新聞對公眾的號召力、引導力??梢哉f,新聞記者的行業操守、人文追求是這一職業得以存在的核心價值,也是新聞記者永恒不變的職業追求。
(三)人工智能時代新聞記者的未來展望
人工智能對新聞行業而言是顛覆也是重塑,對新聞記者的把關人、意見領袖等身份造成巨大沖擊,引導了人人皆可參與的大眾媒體的轉型升級。但是人工智能目前做到的是新聞記者的初級擬態,對新聞記者的影響和沖擊是有限的,未來新聞記者職業定位將會朝向精英化、跨學科團隊、人機合作等模式進行轉變,基于人類情感、意識變化而形成的個性化深度新聞報道將會成為新聞記者價值重塑的關鍵和根本。
1.提高新聞報道深度。人工智能的統一化和程序化是短期內無法改變的,因此人工智能時代,新聞記者的未來發展可以選擇以新聞深度報道和個人風格融合為切入點,注重開發新聞現場調查研究,結合多角度還原事實真相,進行客觀記錄、總結和再現,并將個人文化涵養、知識結構、價值理念融入進去,形成特定的新聞記者品牌標識,這是人工智能暫時無法實現的,也是新聞記者未來職業發展的著力點之一。
2.形成人機協同模式。在人機協調的過程中,通過“人+機器”、機器幫人、不斷迭代的大數據閉環,提高人工智能與人類協同的綜合能力,實現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共融。通過利用人工智能完成部分初級編輯、審核、整理等重復性高、低質量的工作內容,并通過數據整理、圖文和語義識別等形成初稿,新聞記者結合自身的知識儲備、新聞視角等再進行深層次分析,這有助于新聞記者提高對事實真相的深度挖掘能力,也能在保證數據采集的準確性前提下確保安全,將人工智能從沖擊者轉變為友好型、互補型的工作伙伴。
3.展開團隊合作模式。未來新聞記者可能不再是一個獨立的人,而是更多指一個綜合團隊,以團隊化的方式完成新聞采編、創作、編輯和報道等工作。這種團隊合作模式可以根據不同領域進行特殊設置,摸索出不同領域內的個性化新聞創作模式:程序員研發和編輯人工智能程序,以新聞記者的職業要求研發出具有針對性的類腦程序,并完成初級的數據信息發掘、整合、分析以及圖文識別等工作,完成新聞初稿;新聞記者融合個性化、主觀性分析,結合新聞倫理、社會道德、意識形態、文化觀念等進行調整和修改。專業新聞采編團隊服務于專業領域,適應并引導未來新聞業的小眾化、精英化發展態勢。
作者趙熙敏系蘭州城市學院傳媒學院講師
任志明系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1]李政.人工智能時代新聞記者的價值定位[J].出版廣角,2019(10).
[2]劉一瑾.人工智能時代下的深度報道之記者素質分析[J].中國傳媒科技,2019(03).
[3]冉義.人工智能背景,如何重新思考人的價值定位——以新聞記者為例[J].人力資源,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