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祥
摘要:“百年追夢——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是2020年的重大報道主題,《紹興晚報》精心策劃了“踏訪小康路 添彩小康景”系列活動,選取全市小康村中的典型代表,報道其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奮斗歷程,組織專家服務團進村幫辦實事,為他們繪就美好的小康圖景增光添彩,得到了鎮村干部的歡迎和社會各界的好評。這是一組有溫度、有力度的報道,也是一次記者參與鄉村振興的行動,體現了黨媒特征、晚報特色,成為踐行“四力”的好載體,也是開門辦報的新努力。
關鍵詞:系列活動 主題報道 鄉村振興 《紹興晚報》
2020年是小康社會建設的收官之年,充分展示脫貧攻堅奔小康的成就是新聞媒體的重要職責。對于都市報而言,在新聞報道上需要獨特視角和鮮活方式。
紹興農村的發展在全國具有典型意義,在“百年追夢——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報道中,《紹興晚報》精心策劃了“踏訪小康路 添彩小康景”系列活動,既講好了故事,展示了“小康村”,又辦好了實事,體現晚報“幫的動作”,同時還促進了讀者的關注,做到見人、見事、見成效。
一、既講故事又辦實事,體現系列活動的新特征
在“百年追夢——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報道上,《紹興晚報》把“百年追夢”的宏大敘事置于“踏訪”與“添彩”小康村的系列活動之中,既展示了典型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奮斗歷程,又根據這些村的實際需求組織了有關領導和專家幫辦實事。
1.村村見事,展示小康村的特色。每個小康村都是時代的生動樣本。紹興農村早已實現基本小康,但是村與村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仍有一些村經濟來源單一,后續發展乏力。根據全面小康的指標,《紹興晚報》從旅游興村、工業致富、資源激活等方面選取了8個小康村,展現多種典型的發展模式,為其他鄉村的今后發展提供借鑒。如新昌縣班竹村,原為貧困村,老百姓靠天吃飯,村集體收入少,年輕人不愿回村,2017年開始通過“人人參股、戶戶分紅”開發鄉村資源,將全村變成景區,成為遠近聞名的脫貧“明星村”;上虞區大善小塢村依托青瓷發源地發展;柯橋區岔路口村以“三權分置”激活閑置農房壯大經濟實力等。這些樣本村都極具辨識度,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2.題題見新,做出“追夢小康”的新意。圍繞“百年追夢——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這個重大主題,記者實地“踏訪”、展示小康村的奮斗史是新聞媒體的常規動作。但《紹興晚報》沒有止步于此,而是在“踏訪”之外,用系列活動為小康村“添彩”,即報道組和專家團聯手,幫助小康村破解再發展中的難題,使報道充滿立體感和建設性。從新聞報道的形式來看,除常規通訊外,《紹興晚報》還采用了民情記事本、新聞特寫、記者手記、現場圖片等方式,使整個報道層次豐富、邏輯嚴密。
每個村的報道占用一個通版,村子特色與文章標題、圖片等設計元素巧妙結合,產生了良好的視覺沖擊力和內容表現力。如《昔日“斑竹”有淚,今朝“班竹”何其幸》一文,將“班竹村”這一村名嵌入題目中,巧用典故,令人難忘;在報道青瓷發源地小塢村時,版面中心是碩大的青瓷花瓶,使版面充滿美感,也直觀展示了該村的特色。
3.篇篇見人,刻畫群眾生動的“小康表情”。要想將小康村的小康夢講生動,關鍵在于講好人的故事,讓讀者在報道中見到“小康路上堅定追夢的人”、小康路上收獲滿滿幸福的老鄉、關注“三農”工作的各界人士等。
小康村的大發展,少不了敢想能干的“帶頭人”,《紹興晚報》注重講述“帶頭人”的故事,通訊“小康村發展之路”即以“帶頭人”為主線展開報道,通過鮮活的細節使一位位個性鮮明的“帶頭人”躍然紙上;小康村變化大不大,村民感受最明顯,也最有發言權,報道通過大量接地氣的語言,刻畫了一個個幸福村民的形象;專家服務團成員是關心支持農村發展的社會各界的代表,通過服務團隊到村把脈問診、熱烈互動的現場描述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既請專家又邀企業家,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舉措
《紹興晚報》組織記者團采訪,組建專家團幫忙,重點在“踏訪”,亮點在“添彩”,記者既做觀察者,也做當事人,直接參與老鄉們鄉村新建設,并增強報道的互動性,讓有關的人參與進來,讓無關的人關注起來。
1.用心選村,既有好故事又有新目標。《紹興晚報》在選擇樣本村方面以全面小康的指標體系為指導,兼顧各縣市(區)的分布。如西鮑魚村多年來依托造紙業書寫致富傳奇、諸暨市長樂村是“中國珍珠第一村”、謝家塢村16年前是浙江省駐村工作指導員示范村等。被選取的8個小康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在紹興屬于中等,對今后更好發展充滿期待,也有解決現實問題的需求。
2.精心選人,既能問診獻策又能幫辦實事。要想給小康村帶去實質性幫助,必須精準邀請專家去“對癥下藥”。如記者了解到班竹村遇到了大麻煩:需要觀光車載客上山的網紅景點因路陡存在安全隱患被主管部門叫停。村里為此奔波半年之久,但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報道組找到紹興市特種設備檢測院、市應急管理局、旅行社等相關單位和相關專家,這個棘手問題解決起來就沒那么難了;謝家塢村準備組建物業公司,承攬周邊居民小區物業管理,壯大集體實力,記者為他們聯系了紹興市物業協會、建設局和法律界人士;記者根據王家葑村干部的愿望,特邀知名花卉公司董事長赴村考察。總之,根據各村的不同情況,市縣兩級應急管理、建設局、文化、旅游、特種設備檢測、物業協會、抖音、直播平臺等有關方面領導和專家先后應邀參加了幫扶行動。
3.全心服務,既解眼前難事又獻長遠之策。系列活動的幫扶實效,取決于“服務”項目是否合乎該村發展目標。記者事先多次進村了解情況,編輯部認真組織研究,明確重點方向。主管部門領導、專家和企業家應邀到村后,也通過走訪調研有針對性地解決眼前問題,并提出今后發展思路。如岔路口村黨總支書記向記者訴說村里的民宿知名度不高的問題,《紹興晚報》便約請旅游主管部門和旅行社領導參加,還邀請了本地一名擁有百萬粉絲的網紅主播做直播,效果十分明顯。同時,該村根據建議引進5名營銷人員,推出多項營銷活動。《閑置農房“活”了,整個村也活了》的報道刊發后,前往游玩的客人多了,村民辦民宿的信心更足了,除本村資源外,該村還引進了一家投資3000萬元的高端民宿,村里以入股的方式參與。《以文化人,王家葑用心點亮小康路》報道刊發后,王家葑村新建市老年體協訓練基地,吸納專家的“金點子”,“升級”體育館,打造鄉村宴會舉辦地,計劃引進大型農業企業。
三、既深入基層又勤奮筆耕,踐行“四力”的好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紹興晚報》的記者不僅是小康社會建設的采訪者、記錄者,更是小康美好生活的觀察者、感悟者,凸顯了新聞人的責任和擔當,體現了紹興晚報人踐行“四力”的努力,既錘煉了作風,又鍛煉了隊伍。
1.“踏訪”扎實,積極踐行“四力”。《紹興晚報》記者走進一個又一個村,用腳“踏訪”鄉村,用心體驗民生,用筆書寫故事,用情幫辦實事。編輯部將報道村作為采編工作基層聯系點,要求記者必須赴報道村兩次以上,第一次了解村情,收集問題,第二次帶路進村,提供服務,這是對記者“腳力”的考量;要求記者摸排問題精準,尋找專家對路,這是對記者“眼力”和“腦力”的考量;要求記者提煉好主題,并在通訊、特寫、評論等多體裁切換,這是對記者“筆力”的考量。因此,每一篇報道都精雕細琢,至少花兩周時間方可出爐。
晚報編輯部還多次組織工作交流,系列活動結束后,又邀請紹興市委宣傳部、市農業農村局和部分鎮村的主要領導座談,總結經驗,圍繞下一步助推鄉村振興問計問需。
2.“添彩”務實,體現媒體擔當。
鄉村振興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新聞輿論工作者須增強使命感,不斷推動全民參與鄉村建設合力的形成。記者發現,廣大村民不缺目標,不缺激情,不缺資源,他們缺的是實質性的指導和幫助。因此,《紹興晚報》選擇了一條給自己“找難題”的路,在深入“踏訪”中尋找鄉村發展的瓶頸,實實在在地迎難而上,想方設法破解。通過這次活動,村民的信心更足了,村干部的勁頭更足了,紹興各界也更加關注和支持“三農”工作。
3.“行動”有力,錘煉隊伍素質。《紹興晚報》把這次重大主題報道作為堅持群眾路線、服務群眾、提升素質的契機,每個報道組的任務是多方面的,既要采寫好新聞報道,又要組織好服務活動。一方面,該報采用“梯隊+團隊”運行模式,每次采訪都有領導帶隊、中層擔綱、骨干帶頭、新記者參與,多次舉行階段性業務研討,讓參與的同志談體會,讓其他同志提建議;另一方面,該報在報道過程中幫助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提供了許多思路建議。通過這次系列活動,記者與農民更近了,聯系群眾的意識更強了。
奮進全面小康需要引領示范,助力全面小康需要媒體擔當,深入踐行“四力”需要腳踏實地。《紹興晚報》“踏訪小康路 添彩小康景”系列活動歷時3個月,既記錄小康生活,又服務小康建設,勾畫了一幅幅農村美、農民富的生動畫卷,促進了這些小康村的發展,以實際行動推進鄉村振興,在社會上引起積極反響,記者也在參與中提升了新聞素養,增強了群眾意識。
作者系紹興市新聞傳媒中心副總編輯
參考文獻
[1]張立寧.有信、有心、有信心,方為取勝之道[J].中國農資,2021(01).
[2]田宇.用對錢、花好錢:更好走在鄉村振興大路上[J].中國人大,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