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茗
每天打開手機,無論是微信朋友圈,還是騰訊新聞的熱點頭條,總會彈出許許多多的推送文章。人們只需輕輕一點,就能讀到各式各樣的小短文。毫無疑問,這種手機上的淺閱讀迅猛發展,讓人們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信息量,確實是科技進步的鮮明標志。但是,這種淺閱讀的方式,真的值得全民推廣嗎?
個人認為,手機淺閱讀,正在不斷降低人們的審美品位。一篇篇網絡小說、社交媒體推送文章的誕生,或許只用了一兩天甚至幾個小時的時間。網絡寫手們為了追求文章的“高產量”,或者是為了博得讀者的眼球,用詞造句粗淺、隨意,全然沒有了寫文章時遣詞造句、精雕細琢的態度,這樣趕出來的文章,又如何能與那些耗時幾十年甚至窮盡作者畢生精力寫出的著作相媲美呢?比如一部《紅樓夢》,“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但“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呢?
正是由于人們過多地選擇了手機上的“快餐短文”,讀取的大多是粗鄙、戲謔的文章,缺乏深度,于游戲娛樂間缺乏拒絕,沒有思考,于是在不經意間,自己的審美和品位被逐漸拉低了。
另一方面,手機淺閱讀也讓人們變得浮躁,難以沉靜潛心。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紙質的傳統書籍,便于人們反復閱讀和深入思考,梳理心得體會;而電子書的淺閱讀,又何談細嚼慢咽呢?優秀的文章和著作,是需要人們反復推敲咀嚼的,而手機上的短文,讀完一遍只怕就很難再重復閱讀第二遍了。如此一來,朱熹先生提倡的“讀書有三到:謂眼到、口到、心到”也很難實踐了。手機淺閱讀,使讀者無法潛心思考,這讀書“三到”,便也被拋至九霄云外了。
更糟糕的是,手機淺閱讀正在摧毀人們的專注力。打開一篇文章正準備閱讀的時候,突然彈出各種聊天信息、軟件更新的提示等等,于是讀者往往退出文章,開始被手機“帶跑”,聊天、游戲、下載等等,時間花掉了,但真正用于閱讀的時間遠遠不如手機聊天和玩游戲的時間多。有人戲稱:“當代人兩大恐懼癥,一是斷網,二是手機沒電。”沒錯,由于手機的各種狀態,人們感到焦慮和不安,最終人們讀書所需要培養的專注力也被分散了。
使用手機進行淺閱讀,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損害人們對閱讀的領悟力。若只為了追求片刻的淺易,輕松閱讀,消遣時光,而招致這種種的惡果,對于閱讀的意義而言,倒真是多行無益,得不償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