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中學生的閱讀是一種能力,能力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提升的。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高效的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必要手段,也是課內閱讀的延續和發展。它可以促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內知識的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活躍學生的思維,增長學生的知識,還可以促使學生品味人間的喜怒哀樂、體驗人生的萬般滋味,使之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受到思想的教育,得到精神的愉悅,進而反饋到課內學習和應用上,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要做到這些,就不能缺失語文教師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否則學生的閱讀不僅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會背負更大的課業負擔。
針對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的不同,教師要選擇不同的讀物。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課堂上體現在對課文的朗讀、對某些問題的思考和回答以及考試中閱讀分析題目的理解等環節上,所以很容易判斷其高低。在這種情況下,對閱讀能力較強且閱讀興趣濃厚的學生,可鼓勵他們課外閱讀篇幅較長、歷史背景復雜、內涵豐富、蘊含哲理、手法新穎獨特的讀物,如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狼圖騰》《紅巖》《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曾國藩家書》《靜靜的頓河》《白鹿原》《家》《邊城》《霧都孤兒》《老人與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偷影子的人》等。對閱讀能力稍差且閱讀興趣不太高的學生,可以指導他們選讀故事性強、情節曲折緊張、描寫青少年生活或富有童話科幻色彩的作品,如《草房子》《湯姆·索婭歷險記》《哈利波特》《草房子》《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狼王夢》《海底兩萬里》《魯濱遜漂流記》《愛的教育》《小王子》《富爸爸窮爸爸》《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等。對那些喜歡閱讀歷史類書籍的學生,可指導他們閱讀《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全球通史》《課本上不說的歷史》《萬歷十五年》《明朝那些事兒》《帶一本書去巴黎》等書籍。
還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好的閱讀習慣,終身受益。這需要語文教師在課上、課下提出要求。如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應注意圈點勾劃;閱讀中遇到一些優美的句子、精要的段落、名言警句格言等,隨手進行摘抄;對于閱讀中遇到的一些哲理性很強的文章,寫寫讀后感和心得體會;對于文章巧妙的構思、精巧的布局、典型的人物形象等作點賞析評論或者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等。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克服幾種不良的閱讀習慣,如閱讀中抓耳撓腮、胡亂翻書、不時地換書、趴在書桌上甚至于一字一行的指讀等習慣。
語文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采用正確的閱讀方法。常見的閱讀方法,如在閱讀中把好詞佳句、精彩的段落摘錄下來,并注明出自哪一本書,有條件的可制作成卡片,隨時讀一讀;默讀和朗讀有機結合,精彩的段落可以大聲朗讀;有的段落可細心品味、與人交流;一般的課外讀物,通過泛讀、略讀、快速瀏覽即可;短而精的書,要多讀幾遍;篇幅比較長,或者內容復雜的作品,可寫成閱讀提要,在讀完整本書后,寫出讀書筆記或讀后感等。
要為學生營造有利的閱讀環境。語文教師可充分利用學校圖書室、閱覽室等適合閱讀的場所,促使學生進行海量閱讀;成立班級“圖書角”,鼓勵學生相互借閱;時間上要有保證,必須要有課堂上的閱讀時間,最好每周給予學生兩節閱讀課;鼓勵個性化閱讀,甚至自由閱讀。
要周期性地對學生的閱讀進行督促檢查。語文教師要兩至三周作一次學生的閱讀檢查,以促使學生真正有效的閱讀。可采用的方法,如讓學生介紹閱讀作品的內容或對書中的故事情節進行復述,或展覽讀書筆記和讀后感;定期和學生家長溝通,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建立學生讀書檔案、相互比對,鼓勵先進;不定期地在班上相互交流讀書心得;課上討論某一部書的優劣等;對某個作家的作品進行褒貶等。
綜上所述,指導學生的高效閱讀,不僅僅是理論問題,更重要的是扎實實踐的問題。只要我們語文教師樹立了這樣的理念,并為之不斷地探究、摸索,“如何指導學生進行高效的課外閱讀”這個老大難問題,就會逐步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