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茂盛 鄭友
戴口罩、戴帽子,再戴上乳白色的橡膠手套,重慶匯達檸檬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發中心負責人張幫奎如往常一樣進入實驗室。這樣一身裝扮,讓人很難聯想到,十幾年前的他還是一位在四川安岳種檸檬的農民。
當年,張幫奎孤注一擲來到他鄉,現在他鄉卻成了“故鄉”。他把四川安岳的檸檬帶到了重慶潼南,把潼南的檸檬推向了世界。去年,依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優勢,潼南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通過特殊人才渠道,為“老農民”張幫奎申請通過了高級職稱認定。
張幫奎身份的轉變,是重慶不斷加強區域合作的成果體現,更是重慶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為個體帶來實惠的縮影,正如張幫奎所說:“沒有合作,就沒有現在的成績。”
平臺:采全國,銷世界
1月31日,重慶南彭公路保稅物流中心(B型)內,一輛滿載摩托車及零配件的重慶跨境公路班車整裝待發。僅需4天,這輛班車便可到達目的地老撾萬象。這樣的“高速”曾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是區域合作的觸角不斷延伸,讓其成為可能。
占地73萬平方米的重慶東盟國際物流園區,兼具了干線運輸、城市配送、跨境快運、保稅物流等功能板塊。“不僅速度得到了提升,我們的服務質量也在改變。”重慶東盟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曾意頗為自豪地說,“我們在境外開設了30多個分撥點,真正實現了‘門對門服務。”
其中,園區內的東盟商品集采城正逐漸成為“商貿促物流,物流促商貿”一站式服務的指揮中樞。“雖然我們的客戶主要集中在供應商、批發商這類B端客戶,但是C端散戶的口碑是影響B端的關鍵。”曾意介紹東盟商品集采城的價值時說。
時間倒回幾年前,當時許多小額貿易商品,尤其是生鮮產品進入國內市場雖然合法,但在品質上卻參差不齊,如果在國外把品控做好,成本就會水漲船高。在這一情況下,東盟商品集采城與廣西龍邦口岸達成合作。
“廣西有落地加工廠,集采城接收到供應商或者批發商的采購需求,將訂單在一天之內傳達至整個供應鏈,既增加了當地就業,又減少了成本,一舉兩得。”曾意笑著說,“這就是我們說的‘集東盟,賣全國;采全國,銷世界。”
現如今,與東盟商品集采城簽訂協議并入駐的國內外企業達到15家。集采城可提供營銷、貿易代理、倉儲租賃、跨境運輸等一系列服務。不僅是東盟商品集采城,整個物流園區依托區域合作和對外開放的東風,實現了東盟班車運行線路中南半島全覆蓋,以及中亞地區陸運通道的互聯互通。截至今年1月底,重慶東盟國際物流園區共計發車5322次,總貨價值約30.86億元。
產業:手牽手,補短板
2月3日,重慶市大數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大會上,杭州數夢工場科技有限公司受聘成為委員單位之一。
關于重慶,公司執行總裁陳良并不陌生。3個月前,他曾代表公司參加了2020重慶英才大會系列活動之一的“2020獨角獸企業重慶峰會”。“我們希望能夠與重慶兩江新區、高新區在城市大腦、數字智能化領域等方面開展合作。”陳良說。
連續兩年聯合國家信息中心中國研究院、重慶市大數據應用發展管理局、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和部分高校共同發布《政府數據供應鏈白皮書》,這個總部位于杭州云棲小鎮的公司,正逐步成為助力重慶瞄準世界先進標準水平、加快大數據標準體系建設的一股力量。
此次合作,是杭州數夢工廠長期服務重慶大數據智能化產業建設的開端,更是重慶不斷加強區域合作,建設“智慧名城”的縮影。
2020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推進,為重慶加強區域合作,做大優勢產業開辟了快車道,助力川渝兩地產業取長補短、互促互榮。
重慶作為“智造重鎮”,以長安集團為龍頭,集聚了10余家整車骨干企業,每年具備約400萬輛整車的生產能力。強大生產力的背后,是配套產業鏈的支撐,近鄰四川功不可沒。
四川波鴻實業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汽車配套零件,是重慶長安福特、長城汽車、現代商用等公司企業的主要合作對象。波鴻實業公司事業部副總經理馮建勇說:“下一步我們還想同重慶高校、科研機構進行產學研合作,進一步強化產業鏈價值。”
有同樣感受的還有成都毓恬冠佳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負責人吳軍。吳軍的公司在重慶保稅港區設有一個物流基地,主要為長安集團生產汽車天窗產品。去年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物流基地復工審批延后,產品無法按時交付,一度讓吳軍十分焦慮。兩江新區管委會了解到情況后,積極與保稅港區進行協調,僅用了3天時間,物流基地的復工申請便獲得了通過,解決了企業燃眉之急。
如今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吳軍仍感慨不已:“我真的感受到了川渝一家親。”
機制:兩個城,一個家
夜已深,潼南區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高寧從辦公桌旁起身。又是一個加班夜,雖然臨近春節,辦公樓里的快節奏依舊沒有改變。
自2020年5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聯合辦公室建立后,雙方互派人員便進入了爭分奪秒的忙碌狀態。
遠在四川省能源局工作的周建新,也是成渝兩地互派的工作人員之一。作為土生土長的重慶忠縣人,他對于能夠回重慶工作,感到十分欣喜:“對我來說這就是雙重喜事,不僅可以為家鄉作貢獻,而且我對雙方情況都很熟悉,工作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
人員互派,只是川渝區域合作打破行政壁壘,建立良好產城景融合生態的一個側影。
1月8日,重慶市民謝虹勁來到沙坪壩區一家銀行辦理公積金業務,10多分鐘時間便辦理完成,如此高效的服務讓他驚嘆不已。
“我一直在成都工作,但戶口在重慶老家。”謝虹勁說,他于去年11月買了房,聽聞異地辦理公積金貸款手續極其復雜,他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沒想到成渝兩地異地公積金互認互貸讓他最終實現了“只跑一趟”。
同樣感受到變化的還有在四川大學口腔醫學專業學習的重慶學生許穎穎。在成都學習了3年,高鐵早已成為她往返成渝兩地的重要交通工具,每次她都準備好一部綜藝節目或兩集電視劇,往往視頻沒看完,列車就到站了。
去年底,成渝鐵路復興號動車組提速至每小時350公里。“現在回來只需要1個小時,感覺離家更近了。”許穎穎高興地說。
2020年1月,川渝兩省市發展改革委推動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聯合辦公室;4月,川渝兩地住建部門簽署《深化川渝合作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住房公積金一體化發展合作備忘錄》;12月,成渝兩地正式實現公交、軌道“一碼通”……
為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川渝兩地從人才共享、社保互認、住房保障、交通互聯等多方面做好“頂層設計”,更好地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支撐川渝成為內陸開放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