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密切聯系群眾的“最后一百米”,方能行穩執政為民的“千萬里”。璧山區把黨支部建在“最后一百米”的實踐經驗,既不局限于基層社會治理,也不止步于璧山區一城一域。
近距離知民情。把黨支部建在小區,是填補黨的基層組織覆蓋面的“真空”,也是近距離發現問題真相、探尋答案真知的有效路徑。“支部建在小區上”、“支部建在在建樓盤上”,黨組織越直面矛盾,越能發現基層社會治理的痛點、難點,越能找到改進工作的方向;從小區黨支部到樓棟黨小組,黨組織越深度融入群眾,了解的民情就越真實,掌握的民意就越真切,解決問題的“銀針”就會“扎”得越精準。
融感情順民意。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黨的工作方式不能一成不變。“汽車送票隊”、“小區四點半課堂”、“孝心食堂”等創新舉措,既生動鮮活又充滿誠意。這些貼心之舉不僅解決矛盾,還通過不斷創新來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彰顯了我們黨與時俱進的價值追求;這些誠意之舉更表明,只要初心不改、使命常在,服務群眾的工作就能更好順應民意,更大慰藉民生。
護民生得民心。在“最后一百米”,璧山區174個小區黨支部、近千個黨小組,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千名樓棟長、3000余名樓層長好似一張大網,把矛盾糾紛篩查出來,并努力去尋求解決之道;也仿佛參天大樹的繁茂根系,在肥沃群眾土壤的同時,將根深深扎進群眾土壤,并與之形成相互依存的“生態系統”和融洽和諧的黨群關系。解決問題就是最貼心的民生,基層黨組織在呵護民生的過程中獲得了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