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霞
摘 要:根據新課改的有關要求,感恩教育已成為幼兒教育的重點內容。因此,幼兒教師應以家園共育為主題所進行的一系列幼兒感恩活動,并結合幼兒的性格特點,向幼兒普及感恩方面的理論常識,在活動中激發幼兒對父母、教師以及朋友等的感恩之情,進而引導幼兒付諸實際行動,懂得感恩,學會感恩,并使之成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習慣。
關鍵詞:家園共育;主題活動;幼兒感恩教育
我國對“感恩”一詞最早的定義是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指出了感恩實際上就是:“針對他人的一些幫助表示感謝之情。”自古以來,人們對感恩一詞就有著不同的理解,在很多古詩詞中都充分表達了感恩的重要性。感恩作為我國的優良美德并沒有隨著歷史的更替而被人們所遺忘,而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滲入我們每一個人的精神領域,它代表的是人性的本質。每個人都應當學會并懂得感恩,因為它是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的根本,每個人都應當重視并將其作為自己的習慣。根據新課改的有關要求,感恩教育逐漸被納入教育大綱的重點內容,并且有低齡化的趨勢,成為幼兒教育的重點內容。國內絕大多數家庭都是一個孩子,深受全家人的寵溺,導致很多孩子養成了自我為中心的壞思想,不能明白家人付出的辛勞。通過開展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動,能夠讓幼兒明白父母的艱辛,學會并懂得感恩,引導幼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而這也是幼兒教育的宗旨所在。
但是就當前幼兒的生長狀況來看,家庭過分的寵愛讓他們一味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他人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行為,不懂得體諒父母的艱辛,不懂得如何去回報他人。如果能夠激發幼兒的感恩之情并使其成為他們的思想認知習慣,對實現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觀非常重要。具體如何做,筆者認為,實現家園共育,在幼兒園開展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動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當前幼兒感恩教育存在問題歸因分析
(一)家庭感恩教育方法片面、單一化
著名的幼教專家朱曉曼在對當前國內感恩教育現狀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指出:“針對個體的教育并不僅僅是針對其理論文化的教育,更應當注重一個人的品行教育。幼兒是一個人成長階段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是一個人思想意識形成和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針對幼兒的情感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為此,在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過程中,不只是要為他們灌輸感恩方面的理論思想,同時還需要通過開展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動來激發他們的感恩意識和情感,讓他們在參與這類活動中感受到他們的感恩行為所能夠帶給他人的快樂,從而為幼兒未來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家庭感恩教育缺乏持續性
國內針對幼兒的感恩教育存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家庭感恩教育的欠缺。實際上,家庭教育是幼兒第一情感養成的重要內容,現在絕大多數家庭針對幼兒的要求幾乎都盡可能滿足,感恩教育的缺失導致幼兒養成了自私自利的思想認知,對幼兒的成長極為不利。父母應當而且必須認識到家庭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讓幼兒切實體會到父母的艱辛,而不是理所當然地接受,讓幼兒懂得感恩回饋。
二、家園合作探索幼兒感恩教育理念構想
自古以來,人們對于感恩一詞就有不同的認知,但是無可否認的是,感恩一直都是人們所推崇的優良美德。國內學者們針對幼兒德育的理解,主要針對的是引導幼兒養成正確的思想行為。就我國家庭教育的現狀而言,因為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孩子成為家庭的重心,很多父母只是一味付出,而孩子卻不懂得這種付出背后的艱辛。父母寵愛孩子,孩子認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一味索取,不懂得自己身上肩負的重要使命。在這種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不懂得付出,不懂得感恩。因此,針對幼兒的感恩教育是當前學前教育的重點內容。
三、如何對幼兒開展感恩教育
但是如何才能激發幼兒的感恩情懷,讓其懂得父母的不容易,學會感恩呢?這就需要針對這個年齡階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采取一些必要舉措觸及其心靈,使其學會并懂得感恩。
(一)讓幼兒懂得知恩圖報
針對幼兒所開展的感恩教育活動歸根究底就是讓幼兒懂得“知恩”。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來自他人的幫助,不管是父母的養育之情,還是朋友的幫扶之情,或者是教師的教導等,都是幼兒應當明確的“恩情”。教師通過開展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動,比如講故事、念兒歌或者上臺表演的方式來啟迪幼兒,讓幼兒學會感恩。通過實踐能夠發現的是,晨間以及午睡前是開展這些活動的最好時候,這個時候幼兒都能靜下心來仔細聆聽,比如講《狐貍與仙鶴》的故事,可以激發幼兒情感上的共鳴。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朗讀和背誦《游子吟》,并將其改編成歌曲每天讓幼兒反復吟唱,將詩詞中感恩的理念深入到幼兒的心中,以此來激發幼兒的感恩情懷。
(二)社會感恩教育——提升幼兒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之上層建筑
幼兒通過參與一系列家園共育的活動,已經對感恩有了一定的認知,并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感恩意識。為了加深幼兒對感恩的印象,并逐步將其滲透到日常的行為習慣,就更應當為其開展更多的感恩實踐活動,激發幼兒參與的熱情,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去幫助他人。比如針對家庭有特殊困難的幼兒,可以組織全體幼兒貢獻自己的愛心。幼兒在活動的這種氛圍下,將自己所認為的珍貴的玩具或者部分零花錢貢獻出來,奉獻自己的一份愛心,就能從中收獲快樂。
(三)家園共育——幼兒在園教育與家庭教育間的聯系與配合的重要性
從幼兒步入校園開始,教師就應當及時與幼兒的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認識到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并積極配合教師的工作。同時,家庭的其他成員也應當嚴格約束自身的言行,發揮表率作用。為了盡可能保證感恩教育的成效,必要時教師可以將有關的行為規定制成手冊分發到幼兒家長手中,利用放學的時間來向家長講述幼兒在學校的日常表現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不管是在什么地方,教師或者家長都應當時刻引導幼兒懂得謙讓。在活動開始的階段,也盡可能鼓勵幼兒之間互相幫助,與他人友好相處。通過為幼兒舉辦更多的獻愛心活動,能夠讓幼兒在參與的同時感受他人的快樂,理解他人的困難。為此,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周邊的有關資源,有意識引導幼兒樹立正確的價值和行為觀念。
(四)以身作則,營造人文關懷的氛圍
幼兒感恩情感的養成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幼兒的身心發展尚不完全,思想認知十分有限,如果采用傳統教育的方式進行理論灌輸顯然十分不切實際,應當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豐富教育內容,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活動氛圍中學會并懂得感恩。
1.良好的家庭氛圍,影響幼兒的“感恩”意識。在洛克所創作的《教育漫畫》中就曾經針對感恩的問題發表了看法:“兒童的言行都是通過學習和模仿他人來掌握。”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幼兒的思想認知。為此,家長更應當為幼兒營造輕松良好的感恩環境,并做好模范表率作用,用自己的言行來影響幼兒的思想認知。在看電視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則公益廣告“媽媽,我幫你洗腳”。該廣告講述的是一位媽媽為長輩洗腳,旁邊的孩子看在眼里,然后進行模仿。可以說,家庭是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第一站,家長的言行會影響幼兒的心理行為,進而產生行為動機。為此,當收到來自他人的幫助時,家長應引導孩子學會感恩,說一些感恩的話貼心的言語,不吝惜每一個愛的表情、愛的懷抱。只有在充滿愛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才會懂得關系體諒他人,學會感恩。
2.教師的言談舉止,影響幼兒感恩行動。幼兒的感恩情感除了與家庭教育有著十分大的關系之外,還離不開教師的引導。為此,教師更應當開展豐富多彩的感恩活動,做好行為表率。比如在開展的文明活動中,教師應當尊重幼兒的心理需求,用平等的態度來與幼兒進行交流,尊重他人。在和陌生人進行交談時,也應當始終以友好的態度來交流,進而影響幼兒的心理活動從而誘使其感恩情感的產生。
(五)家園互動推進幼兒感恩教育
1.家園共建相互溝通的感恩教育互動模式。幼兒的情感以及思想認知對于其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如果能夠借助一定的手段來培養幼兒的感恩之情,并使之成為幼兒的一種行為習慣,并轉變成自己的思想認知,對于提升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2.營造家園感恩氛圍,優化幼兒園感恩環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幼兒活動的空間十分有限,接觸比較多的是幼兒園以及家庭,而幼兒園是幼兒思想認知與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場所,對于幼兒思想認知的養成至關重要。因此,應在幼兒園中積極營造家園感恩氛圍,使幼兒受到感染,學會感恩。
3.激趣導趣,在活動中培養感恩情感。針對幼兒感恩情感的培養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更多的是需要結合這個年齡階段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來制訂培養計劃,開展更多的感恩教育活動,并鼓勵幼兒踴躍參加。在這種愉悅的環境中,幼兒不只是對感恩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同時對于提升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在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性格特點讓其扮演不同的角色,讓幼兒在活動中切身感受到幫助他人的快樂,讓幼兒對感恩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四、結語
針對幼兒感恩情感的培養并不是在短時間內實現的,需要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通過開展家園共育活動能夠有效引導幼兒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培養健康的品性,進而推動社會的進步。因此,教師在開展感恩教育活動中需要始終立足于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性格特點制訂更具針對性的培養計劃,在幼兒的心里種下一顆感恩的種子,不斷地用愛的力量去感化,使幼兒做出感恩行為。只要持之以恒,終將促使愛心之花開滿世界各地。
參考文獻:
[1]陳夢迪.幼兒感恩教育[J].新教育,2019(16).
[2]李璇.幼兒感恩教育的現狀及思考[J].新課程研究(學前教育),2011(2).
[3]龔順梅.讓孩子從小學會感恩——淺議幼兒感恩教育[J].考試周刊,2011(58).
[4]李小花.如何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J].魅力中國,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