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見,朋友們!”2020 年歲末,在香港交易所官方微信號上,曾經做過石油鉆井工人的李小加,這樣發聲告別他坐了11個年頭的港交所總裁之位。
李小加的任期本來要到2021年10月屆滿,如今他卻提前離任。“我不太想打工了。”在媒體告別交流會上,李小加這樣半開玩笑地說道。而根據港交所2019年披露的財報,當年他的年薪為5110萬港幣。
作為首位成長于中國內地的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當時能得到港交所決策層的青睞,和后者非常看重其在摩根大通的投行經驗和出身背景,有相當大的關系。
當時的港交所,雖然是香港唯一的證券及衍生產品交易所,且長期位居全球IPO 集資市場榜首,但由于過分依賴傳統產業的緣故,香港宏觀經濟創新活力不足,上市公司行業高度集中,總市值的44% 是金融和地產行業。
對于李小加來說,如何成為內地和香港之間可靠的紐帶,通過制度改革適配大量中資出海的需求,讓更多的內地企業選擇在港交所上市,是他過去11年來始終放在目標首位的任務。
一個在業內眾口相傳的故事是,在2014年,李小加和時任上交所理事長桂敏杰,在一張茶館的餐巾紙上,畫出了滬港通的雛形。依靠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和港交所完成的閉環,滬港通最終實現真正意義的資本管制下的港股和A 股的互聯互通。
“北水南下”,習慣將資金比作水流的香港人,這樣形容互聯互通機制給本地金融市場灌注的活力。把香港塑造成為中國內地資本的首要海外投資中心的過程,離不開李小加推進港交所結構轉型的持續努力。
在錯失阿里巴巴后,李小加就曾力排眾議,發起了兩輪港股IPO 改革嘗試。在千禧年后愈演愈烈的互聯網新經濟浪潮中,來自中國的創新型公司將占越來越大的比重。錯過一兩家上市公司尚能承受,但丟失掉整整一代創新科技公司,這無論是對李小加掌舵的港交所,還是香港這座城市,都將是難以接受的。
而隨著“深港通”緊隨其后開通,和稅收政策的逐步落實,雄厚的資本流開始在香港和中國內地之間滾滾來往。有數據顯示,自滬港通、深港通分別于2014年和2016年開通以來,截至2020年年底,從香江北上的資金,累計凈買入1.2萬億元人民幣,南下資金則有1.72萬億元。
李小加方卸任,代理行政總裁戴志堅已經在新年元旦這天,馬不停蹄接棒繼任。港交所的發展之路不停歇。港交所的《戰略規劃2019—2021》簡報寫道,在這三年里,“立足中國、連接全球、擁抱科技”是它的主要戰略方向。
看來,無論“聯結者”李小加在或不在,對于未來的路該怎么走,這座國際領先的亞洲時區交易所,早就想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