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信志
鄉村社會由于血緣、地緣等關系而形成了宗族信用文化、鄰里信用文化、朋友信用文化,這些鄉村信用文化通過對政務和村務的參與影響了鄉村治理發展。在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重點關注鄉村信用文化,規范和引導鄉村信用文化良性發展。同時,在鄉村治理現代化建設中鼓勵村民參與自治,提高村民對鄉村振興的參與熱情。
一、鄉村信用文化與鄉村治理的現狀
鄉村信用文化對鄉村社會具有強烈的引導性,鄉村治理的轉型,不僅要注意治理理念的滲透、治理方式與治理思路的更新,還要注意鄉村信用文化與鄉村治理的契合與沖突。農民生活的各個環節基本上囊括在家庭和家族的鄉村信用文化圈子里,形成了以家庭為主,利益關系多元化、相互交叉的宗族信用文化、鄰里信用文化、朋友信用文化。
宗族信用文化。在廣大農村,農村宗族勢力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宗族內部信用,成員之間相互規范、相互制約、相互幫助,謀取本宗族的共同利益。當國家的行政力量衰弱,外族入侵或地方治安長期混亂時,也會促進宗族組織發展。
鄰里信用文化。鄉村社會是熟人社會,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鄰里信用文化。鄰里之間出現家庭關系緊張、經濟糾紛等沖突時,由熟人、宗族等進行多方調解,多數問題都能解決,鄰里之間實現和諧相處,可見鄰里信用文化在農村社會治理中的重要性。
朋友信用文化。外出務工或經商需要投靠鄉村信用文化圈內人或在當地建立一個新的鄉村信用文化圈子,朋友往往能夠提供就業信息,擴大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在生活中相互照應,幫助新加入者快速適應城市生活。
二、鄉村信用文化對鄉村治理的制約分析
鄉村治理是否現代化主要取決于鄉村政務、村務是否規范、合理、合情運行上,取決于政務的法治化和村務的民主化相融合、相結合的廣度和深度。由于鄉村信用文化對內講信譽、對外講利益、行為選擇模仿的天性,形成了熟人社會信息相對公開透明,對構建村民信用體系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樣,由于其對外的排他性,如不加以規范和引導,也極易形成不講法治、不講道德、只講利益的本位主義。
(一)鄉村信用文化對政務的制約
第一,鄉村信用文化通過宗法網絡、宗法組織牽制行為。一方面,宗族以宗法網絡束縛著宗族成員,通過族規、祖訓等控制宗族成員的行為,起著國家法律無法起到的作用。另一方面,通過宗法組織起到牽制個人的行為,將宗族成員有秩序地維系在一起。宗族關系、家庭鄰里關系在村民的交往中強化了村民的宗法觀念,進而影響了農村政務的有效治理。
第二,鄉村信用人情大于法治。鄉村信用文化具有排他性,相對較小,具有緊密性和封閉性。根深蒂固的鄉村信用文化的形成讓村民在解決自己或公共利益的問題時,不相信法治,而相信自己鄉村信用文化圈子內的組織或人物。這種不按照法規、政策規定的程序、標準和條件去辦理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務在村民心中的威信,強化了鄉村信用文化圈子的權威。
第三,鄉村信用文化中的“老大”把控鄉村治理。村中政治強人、經濟能人等為村民辦事、代言,形成很多潛在的信用文化圈子,他們對村民的影響最直接、最有效。平常村民有什么冤屈、不平、困難等都會向這些鄉村信用圈子的“老大”進行請教,間接形成了對農村正式組織的不信任。
(二)鄉村信用文化對村務的制約
第一,以家庭為中心的宗族利益對村務的抵制。農村宗族在地方形成勢力范圍,在村民自治過程中依據宗族大小、勢力強弱不同,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村級權力結構。宗族勢力通過族規、祖訓等族內約定俗成的規章來控制宗族成員的行為。宗族勢力重人治、輕民主和法制,重宗族本位私利、輕村級公共利益,因而瓜分勢力范圍的斗爭與開放性經濟和民主法制的現代化要求出現了矛盾。
第二,鄉村信用文化制約村務民主化發展。在小農意識基礎上形成的鄉村信用文化,必然具有封閉性、私利性、排他性,造成農民思想觀念落后,行使民主權利的能力受到很大制約,影響了其職能的有效行使。農民的受教育程度總體偏低仍是制約村務治理發展的一個重要短板。在農村群眾缺乏精神生活、缺乏民主法制意識和對公共事務不關心的狀況下,宗族文化乘虛而入,越發興盛起來,如祭祀、唱族戲、婚喪嫁娶等禮儀、風俗。
第三,鄉村信用文化內部利益共享,偏離正義。因為鄉村信用文化能讓人獲得鄉村以外無法獲得的利益,具有排他性,使人的行為偏離正義的目標。加上我國正處于由“人情社會”向“契約社會”轉變的過程,造成了鄉村信用文化圈子不減反增,農民紛紛加入各種鄉村信用文化圈子來尋求各自的利益需求。所以受利和情的支配,鄉村信用文化圈子有可能失去公共理性原則,會和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相沖突。
三、完善鄉村信用文化體系構建的對策建議
傳統的鄉村社會形態以家庭為載體,以鄉賢為榜樣,以官員為表率,而治理結構下的鄉村開始呈現現代化的治理形態,但尚未形成完善的民主與法治治理結構,鄉村治理呈現政務、村務相對分離的特征。政務在執行時,以“效率、效能”為主要原則,推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在集中的情況下發揚民主;而村務在行使時,以民主法制為主要原則,推行“委員會負責制”,在民主的基礎上發揚集中。
強化為民服務宗旨,夯實鄉村治理的價值信用。村民由于受文化素質的制約,不知道如何去管理自己的事務,習慣把命運寄托于鄉村信用文化中的信用精英、能人強者或親族勢力信用強人的“人治”上。鄉村信用文化要在民主化、法治化指導下規范發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宣傳群眾身邊的基層優秀黨員干部、道德模范、好人好事等先進事跡,規范和引導圈子信用的良性發展;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反對圈子信用主義,抵制宗族式的小團體利益,打擊傷風敗俗的鄉村信用文化小圈子,形成團結互助、扶貧濟困、平等友愛的鄉村社會新風尚。
規范黨務廉潔從政,夯實鄉村治理的組織信用。基層黨建事關黨的執政基石。一是規范黨務任免權,選配好書記,建設好班子,抓好關鍵少數。注重在致富能手、村民專業合作社組織負責人、復員退伍軍人、外出務工經商返鄉等黨員中選拔村黨支部書記。二是規范黨員發展程序,壯大黨員隊伍,抓好農村黨員的組織發展能力。從村民小組組長、合作社理事會成員、經濟能人、村民代表中發展黨員,實行發展黨員票決制、公示制。三是規范村黨支部運行權,充實村黨支部領導權,抓好農村現代化發展。按照陽光黨務要求,探索構建“一部三委”組織設置,建立“支部+合作社”“支部+協會”等的組織領導體制,構建以村黨支部為核心、黨員中心戶為基礎、村民自治組織為主體、產業黨支部為骨干的新型農村組織體系,夯實黨執政的組織基礎。
規范政務優質服務,夯實鄉村治理的政務信用。基層政務辦理事關執政為民之根本。一是規范政務決策權,科學決策,保障公平政務。鄉村“三大一重”政務事務,按照先有調研才有發言權的要求,聽取各方意見,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形成決議后公示,接受群眾監督、評議,保障政務公平公正。二是規范政務執行權,依法行政,提供優質政務。在網絡上了解村情、民情、民意并及時向上反映;設立不同的政務服務點、服務組等典型政務執行方式。三是規范政務監督權,民主管理,實現陽光政務。設定政務執行的具體評價指標,對政務執行情況進行考核,建立上下結合的測評機制,在黨員干部、人大代表、村“一部三委”班子成員等人員中進行政務執行測評,依據滿意度來打分測評。
創新村民自治模式,夯實鄉村治理的民意信用。鄉村信用文化自我治理建設和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是一種強制性制度供給和誘致性制度變遷有機結合的產物;當前,由于在他們之間缺乏有效的聯接,致使這種體制建設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發揮這種體制的關鍵是構建獨立自主的如村民代表大會的自治組織,監督和制約鄉村治理組織權力的運行機制,組織、指導村民參與農村社會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只有推行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相互制約監督,兩種力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在鄉村治理的博弈中避免“一個人或少數人”和“一群人或多數人”的片面治理現象;發揮各自的優勢,才能保證這種體制的有效治理,也才能保障鄉村治理現代化平穩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