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2020年對于熊勇來說既是艱苦奮斗的一年,同時也是收獲的一年,經歷了戰疫情、找市場,他養的1萬只蘆花雞順利出欄,并收入了20萬元。從債務纏身的貧困戶到養雞大戶,熊勇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徹底摘下了“貧困帽”,完成了人生的逆襲。
創業夢未熄
1982年,熊勇出生在豐都縣三建鄉夜力坪村,自幼家境貧困,父親患病,熊勇從小的夢想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16歲那年,熊勇到外地打工,立志學得一技之長,決心要靠自己的雙手致富。
在他22歲時,父親因哮喘去世,留下了一筆數額不小的外債。為了照顧家里的母親和年邁的奶奶,熊勇決定回家創業。他用多年的積蓄辦了個養牛場,并在荒山上開荒種牧草,最多時養了40頭牛,日子日漸紅火。
2012年5月的一天,正在干活兒的熊勇突然感到頭暈惡心、嘔吐不止,繼而全身浮腫、意識模糊。家人把他送往醫院,診斷結果對家人來說猶如晴天霹靂——尿毒癥。
那時,熊勇參加的農村醫保,報銷比例有限,每個月七八千元的透析費用很快就讓全家陷入了困境。
父親生病時,熊勇把能借到錢的親戚借了個遍,他生病后,又去借了個遍。
但借來的錢并沒能維持多久。為了給熊勇治病,母親去餐館刷盤子,每個月的工資一分不少都寄給了他。弟弟熊剛退伍后在飯館炒菜,除了基本開支,每月工資也按時打到他的卡上。
當時,熊勇需要一周做三次透析,為了節約透析費用,有段時間他一周只做兩次透析甚至一次。
2014年,熊勇申請到了城鎮醫保,報銷費用比例大大提高。從那以后,熊勇才保持每周做三次透析,每次需要7個小時。熊勇的左手臂因為長期做透析,彎彎曲曲的血管凸出明顯,看上去像串珠一樣。
2017年底,熊勇一家被列為夜力坪村“因病致貧”建檔立卡貧困戶,三建鄉政府也為他安排了公益崗位——掃公路。
隨著大病醫保報銷比例的不斷提高,熊勇去醫院透析的次數多了,身體狀況慢慢有了好轉,再加上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他的創業夢再次被點燃。
試水成功
考慮到養雞回本快,2018年底,熊勇用東拼西湊的錢買了400只三黃雞雞苗。但由于缺乏養殖經驗,再加上管理不善,這些雞還未長大就全部死掉了。
夜力坪村的山場面積比較大,林下非常適合養雞。針對熊勇家的實際情況,夜力坪村第一書記楊云在征求熊勇及家人的意愿后,決定把林下養雞作為對他家幫扶的突破口。
2019年4月,扶貧干部為他“開路”,帶他去萬州區實地考察和學習,并幫助其引進一千多只蘆花雞雞苗,年底雞順利出欄,讓熊勇一家收入2萬余元。這一年,熊勇成功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熊勇信心大增,想擴大養殖規模。熊勇的這個想法得到了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扶貧集團的支持,并決定首期使用30萬元產業發展資金作為村集體注資,幫扶熊勇進行蘆花雞規模化養殖。
熊勇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弟弟熊剛。考慮到哥哥的身體情況,熊剛回到老家和哥哥一起創業。
市市場監管局還幫忙聯系萬州區龍駒鎮梧桐村,到熊勇所在的夜力坪村建立蘆花雞產業扶貧聯合體,擴大蘆花雞養殖規模。
熊勇和附近的幾戶村民,注冊成立了豐都縣欣星養殖專業合作社,熊勇為該合作社法人代表。
熊勇作為乙方代表,與萬州區龍駒鎮梧桐村的銘森晟祥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蘆花雞生態養殖代理合作協議。
成立合作社,簽訂蘆花雞代理協議,意味著熊勇在脫貧致富之路上邁出了更堅實的一步,也意味著他今后更忙了,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活出精彩
在豐都縣三建鄉夜力坪村海拔900米的山巔,熊勇兄弟搭建3個標準化雞棚,他們把養殖規模擴大到1萬只。
熊勇介紹,他養的這些雞,每天只喂一次飼料,其余時間,雞自己在山林里找吃的,活蹦亂跳,精神得很。
1萬只雞每天需要2000斤玉米做飼料,這都需要熊剛用肩扛進雞場。一次扛一袋,每袋最低80斤,要跑20多趟,要忙活一上午,下午還要用機器把2000斤玉米打成粉,一天下來幾乎沒有休息時間。
因為每周還要花20多個小時做透析,熊勇的時間安排得更滿,喂雞、清掃、銷售,都離不開他。
2020年,熊勇養的1萬只雞陸續出欄。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扶貧集團還通過直播帶貨等方式幫熊勇養的蘆花雞找銷路、簽銷售訂單。熊勇算了一筆賬,這一年,他家的純收入達到20萬元,欠下的外債差不多也要還完了。
“雖然很累,但很充實,感覺生命更有意義了,我也更有信心了,一定會好好活下去,活出生命的精彩。”熊勇說。
未來我市將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擺在頭等重要位置,對脫貧區縣設立5年過渡期,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
雙城記
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舉行兩次川渝黨政聯席會議,制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聯合實施方案,建立兩省市領導聯系重點項目工作機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邁入快車道。
——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