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勝
春節前夕,位于高新區曾家鎮的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項目一期場平設計完工。
得知這個消息,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科技處處長陸文強頗為激動,“通過簽約,中科院將積極支持重慶高水平打造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明天需要將擬定初步合作事宜向領導匯報,還要麻煩你們盡快趕出來。”陸文強清楚地記得,2020年6月1日下午,在與市科技局等相關部門協商如何促成與中科院的合作時,作為協助推動合作的骨干力量,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被授予整理已有的合作項目、科技成果,分析重慶的優勢等工作。接到任務,陸文強立即行動了起來,細化任務、分工合作,上報、審批、修改,連夜形成了30多頁近3萬字的初稿。
“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的落地意義重大,理應盡心出力。”陸文強說,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作為中科院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布局,將為我市集聚更多中科院的優質創新資源,推動我市有關單位與優質創新資源高效對接,促進產學研深度合作。
陸文強介紹,市領導多次前往中科院座談,洽談合作事宜,為促成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落地頗費了一番功夫。
2020年12月15日,市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重慶將與中科院在西部(重慶)科學城共建中國科學院重慶科學中心。這是繼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學院落地之后,中科院在重慶的又一重大布局。
“重慶的優質創新資源不足,在原始創新和突破‘卡脖子技術方面受局限,集聚資源則是補短板的有效手段。”陸文強說,經過近十年的建設發展,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圍繞智慧流域生態環境、智能制造與系統兩大領域,布局了生態環境、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醫藥與健康等科研項目,各科研項目之間又交叉融通,產出了一批一流科研成果。比如,研制出國內首款空間在軌高精度3D打印機,成功突破空間在軌增材制造的“卡脖子”技術。
與此同時,還積極探索科研成果快速向市場轉移轉化的模式,成功創建科技部國家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推動建設了重慶石墨烯產業園、長壽中科未來城產業園、江北育成中心等。
目前,該院智能安全技術研究中心研發的人臉識別系統及相關技術成果已在國內70個機場示范應用,引領了我國智慧金融和智慧安檢行業發展。
加速推進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落地,是我市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服務國家創新需要的務實舉措之一。
“作為全市新時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西部(重慶)科學城是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抓手。”市人大代表,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商奎介紹,一年來,高新區緊扣“五個科學”“五個科技”,推動科學城科技創新扎實起步、良好開局。
“如在創新主體方面,引進中國電子、平安等項目超100個、總投資突破1200億元,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創業人才數量增長34.2%。這將有力推動科技創新。”商奎介紹,西部(重慶)科學城創新平臺加快集聚,如推動超瞬態物質科學實驗裝置等落地;創新生態持續優化,重慶國際創投大會簽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發展基金等金融項目15個、總金額超670億元。
此外,我市還通過強化創新開放合作,大力實施引進科技創新資源行動計劃,除了中科院,還引進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電科等在內的85家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企業,與我市開展科技創新合作,已落地建設新型研發機構39個,為大數據、智能超算、集成電路等領域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