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86歲的彭玉華婆婆,耳聰目明,是一位性格開朗的老人。去年,本著不愿給子女添麻煩的想法,她選擇來到了離家不遠的大渡口區躍進村街道社區養老服務站,開始了她嶄新的養老生活。
彭婆婆的“朋友圈”
這個面積約300平方米的社區養老服務站,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優侍高齡社”躍新社區驛站。
該養老服務站是大渡口區56個社區養老服務站的其中一個。走進“優侍高齡社”躍新社區驛站,整體環境整潔大氣,各個活動室布置得溫馨舒適,棋牌室內幾位老人正在牌桌前切磋技藝。
這個社區養老服務站于2020年4月開始運營,彭玉華婆婆是首批入住的老人之一。
彭婆婆的家就在養老服務站的附近,步行幾分鐘的路程。之前,她一個人居住,生活多有不便,就住進了社區養老服務站。
“優侍高齡社”躍新社區驛站有10余個床位,除了一名站長,還配備了一名康復醫師、兩名護工,隔三差五的還有志愿者前來為老人服務。
彭婆婆和另外兩位老人住了一個三人間,房間干凈整潔,布置得很溫馨。墻上貼著最近一周的活動安排:周一,9:30,安神操;10:30,智能手機教學;14:00,手工花制作……每天的活動都不重樣,還有太極拳、經絡操、手指操等活動。
“這里的服務很好,工作人員很專業,如果身體不舒服,旁邊還有診所,全科醫生馬上就會過來?!迸砥牌耪f,在養老服務站的這幾個月,她很快樂,在這里還認識了不少朋友,“朋友圈”越來越大。
在彭婆婆的“朋友圈”里,還有一些接受日間照料的老人。黃明貴婆婆就是其中一位,白天她在社區養老服務站里和大家一起參加活動、就餐,晚上回自己的家里住。
黃明貴婆婆說,養老服務站的飯菜葷素搭配合理,也符合老年人的口味,比自己在家做飯方便,價格也很實惠。
彭婆婆和她的朋友們能享受到如此便捷的家門口養老服務,得益于“十三五”期間,我市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和醫養有機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的推行。一批小而美、專又精的養老機構、養老服務中心、社區養老服務站的興起,讓老人們實現了在家門口養老的愿望。
智能化為養老添彩
李文華是“優侍高齡社”躍新社區驛站的一名康復醫師,他身兼多職,除了為站里的老人提供一些保健服務,也會給附近需要助餐服務的老人送飯。
唐建華婆婆就是他的服務對象之一。
節后上班第一天,午飯是酸菜魚片、肉沫豆角、炒木耳菜、紫菜蛋花湯,李文華將飯菜細心打包后準備送到唐建華家中。
唐婆婆今年67歲,患有嚴重的類風濕病,出行很不方便,買菜做飯成了一大難題。由于子女不在身邊,她就向社區養老服務站購買了助餐服務。
平時,李文華除了給唐婆婆送餐,還會對她的身體健康狀況進行監測。
為唐建華送完了午餐,李文華回到站內,在大廳內通過大屏幕就看到了另一位服務對象——84歲的姚俊爺爺的健康數據。老人睡眠質量不太好,于是他立即詢問了老人的情況。
“十三五”以來,隨著養老市場的繁榮發展,智能化適老產品正走進千家萬戶。在“優侍高齡社”躍新社區驛站大廳的大屏幕,就是一套智能化系統的終端,實時播放著養老服務站的各種信息。
而在姚爺爺的床上,有一條特殊的床帶,可以監測老人的心率、呼吸、睡眠質量等,然后生成健康報告,實時傳送給社區養老服務站和老人的子女。
“通過智慧養老服務大數據平臺,我們能及時掌握老人們的健康數據,為他們準確地提供定制服務。”“優侍高齡社”躍新驛站站長茍晶晶說,“互聯網+”為養老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通過統籌線上線下居家養老服務,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等居家服務,讓老人在家也能享受到多元化、個性化的養老服務。
互幫互助的幸福
像彭婆婆、姚爺爺這樣的老人,不僅可以在家門口養老,也享受到了智慧養老帶來的便捷。
在他們的身邊,還有一批人,他們不僅是老人,同時也是志愿者,發揮余熱傳遞正能量,把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化為一幅幅現實的幸福圖景。
“以前的老人們吃完飯就坐在椅子上打瞌睡,要么就是在門口坐著,而現在老人之間互幫互助,溝通交流多了,老人們的精神面貌更好了?!奔易〈蠖煽趨^九宮廟街道錦霞社區的趙行鳳今年已經70歲了,作為一名志愿者,她每天都會來到錦霞社區養老服務站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給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趙行鳳記得,社區養老服務站有一位何阿姨,丈夫去世后,一度精神很差。趙行鳳和志愿者經常找她聊天,鼓勵帶動她參加各種娛樂活動。漸漸地,何阿姨恢復了往日的精神狀態,開始主動參加各種活動。后來,何阿姨也成為了一名志愿者,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未來,我市將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升級改造鄉鎮敬老院,推動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