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勝



解放碑、洪崖洞、磁器口、白帝城、長江三峽……兩江環繞、江峽相擁的重慶,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深藏于舊街小巷的歷史建筑和文物古跡,保存著這座擁有3000年歷史的城市特有的記憶。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2018年,市人大常委會制定《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以立法的形式留住歷史印記。
時隔兩年,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情況如何?城市文脈是否得到更好延續?
文化保護有效有力
今年春節期間,十八梯原住民張先生預約參觀了十八梯樣板示范區?!安粌H保留了老重慶的味道、山城的特色,也注入了新元素,展現了新生活?!睆埾壬挥勺灾鞯馗袊@,改建后的十八梯真實呈現了山地空間演變和市民生活變遷歷程,再現了山城記憶、母城文化。
十八梯是重慶城市文化名片項目的代表,具有非凡的意義。在打造十八梯時,也是依托十八梯厚重的歷史、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原位置、原形式、原工藝修繕歷史建筑。
這是重慶市歷史建筑保護成果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自《條例》施行后,我市強化歷史文化資源普查、預先保護制度和征收前普查機制。在全面普查的基礎上,建立了“先保護,后認定”的預先保護制度,明確了部門事權劃分、工作流程、預先保護期限設定、合理補償等一系列保護機制,確保歷史文化遺產線索得到應有的保護。近年來,先后搶救了作為重慶抗戰內遷民營企業代表的巴南區李家沱重慶水輪機廠老廠房,作為我市近代工業代表的南岸區銅元局長江電工廠宿舍群,作為軍事轉民用企業代表的望江機器制造廠職工宿舍群等一批歷史文化資源。
同時,我市逐步加大對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的資金投入,市級財政共安排5.59億元,專項用于歷史文化名城資源保護和管理。此外,市級財政還安排建設資金約4億元,用于對大田灣—文化宮—大禮堂傳統風貌片區整體提升項目。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也加大了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資金投入,渝中區累計投入約4億元,萬州區累計投入約3.89億元,江津區累計投入約2.47億元,對歷史文化街區、文保單位、歷史建筑進行保護修繕和綜合整治。
此外,全市各地對歷史文化資源名錄申報熱情高漲。通過“發現重慶老建筑”等微信小程序,推動社會廣泛參與,發掘了一大批具有保護價值的歷史建筑。2018年9月至今,全市新增市級歷史文化名城1個、歷史文化名鎮7個、歷史文化名村17個、歷史文化街區5個、傳統風貌區4個、歷史建筑468個。
修舊如舊仍有瓶頸
“這個院子可不一般!在清朝出過貢士,在解放戰爭時期還出過兩位革命烈士呢!”奉節縣石崗鄉明水村的彭家院子于2018年被市政府收錄為第二批重慶市歷史建筑。周邊居民常常談起它數百年的歷史,尤其是革命烈士江姐(江竹筠)的事跡。
走進院子,依舊可以看到三米多寬的石梯、雕刻精美的房梁以及先進的地下排水系統等。青石板院壩、青瓦屋頂,櫥窗和門頭雕花各異,部分地方有鍍金裝飾。建筑結構為土木框架,橫向一院兩天井,典型的“明三暗四”廂四間布局,整個院落布置十分考究,具有厚重的歷史感。
“以前的彭家院子占地近10畝,當時建有房屋80余間。‘文革期間,該建筑曾遭到嚴重破壞。”石崗鄉人大代表顏中云介紹,彭家院子現存的主要是四合院主體部分,東西兩個天井均已被拆毀。
“這里雖有厚重的文化歷史,但保護工作并不容樂觀?!鳖佒性铺寡?,近年由于資金缺乏,本已破舊的院子未得到很好的修繕保護,損害更加嚴重。
這種現象并非個例。
去年8月,銅梁區人大常委會針對《條例》開展執法檢查。銅梁區人大城環委主任委員陳代宇介紹,雖然《條例》貫徹落實取得一定成效,但還有些問題需引起重視。如,普查出的銅梁區歷史建筑預備名錄涉及的所有權人及鎮街不愿意該建筑被評為歷史建筑;部分歷史建筑的保護責任人未嚴格履行修繕保護職責,如銅梁區小林鎮劉氏大院日常維護和監管不夠到位,歷史建筑的防火、防盜、防腐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隱患。
“最關鍵還是對傳統文化挖掘和技藝傳承的重視,亟需提高。”陳代宇表示,《條例》要求保護工作注重文化內涵,要加強對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資源的搜集、整理、研究和保護工作。從檢查情況看,對地域特色文化內涵挖掘明顯不夠,雖然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工匠隊伍建設,但古建筑維護、修繕等相關專業力量不足,熟知鄉土建筑的樣制形式和特色工藝、專業技能的工匠后繼乏人。
保護需與合理利用并舉
去年,市人大常委會對《重慶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實施情況開展調研,發現由于受歷史文化保護自身規律、保護資金相對缺乏等因素影響,《條例》在實施過程中面臨許多現實困難,如人才隊伍缺乏、資金投入不足等。
“既要強化保護措施,又要合理開發利用?!笔腥舜蟪黔h委有關負責人認為,要強化保護力度,凝聚社會力量,發揮公眾所長,形成共同發掘、共同保護、共同建設、共同維護、共同享有的共識,形成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名城名鎮名村的強大合力。同時,要正確處理好歷史文化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注重歷史建筑的“活態”利用,在符合保護要求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自身的歷史文化積淀和秀麗的自然山水風光,發展文化休閑、民宿旅游等業態,形成保護利用的良性循環。
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委員、市首席文物專家林必忠認為,要保護“遺漏”在城市間的微小遺跡,以遺跡為中心,可建設特色公園、街區、展館等,建設系統的宣傳展示平臺,“應建立健全相應機制,使歷史文化遺產與文創產業、社區功能和開放空間有機結合,形成反映重慶文化內涵的特色空間。可通過政策引導、費用減免、資金補助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并活化利用。”
“教育與傳承也是一塊重要內容?!绷直刂疫€表示,歷史文化遺產騰退修復后,需要通過多元化展示手段,讓公眾特別是年輕人認識其文化價值;重視發揮影像、照片、口述、實物等公共性記憶手段作用,以大眾更喜聞樂見的方式多視角傳承和宣傳歷史文化基因,讓歷史文化留住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