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作在語文教學中歷來都是很重要的,隨著教育的深化改革,農村寄宿制小學的教育問題越來越突出,特別是農村寄宿制小學高年級學生習作困境的諸多問題。習作作為語文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不僅能讓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功底,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小學生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習作的能力。文章對農村寄宿制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習作困境進行分析,并就如何解決農村寄宿制小學高年級習作困境提出了解決思路。
關鍵詞:農村寄宿制;小學高年級學生;習作困境;對策
一、 引言
習作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能幫助學生培養語言組織能力、生活觀察能力、知識的運用能力。然而今天的農村寄宿制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習作面臨種種困境,學生對習作興趣低下,認知不高。而且寄宿制小學的教師也不夠重視習作這門課程。造成農村寄宿制小學高年級學生習作困境的原因多種多樣,文章針對這一狀況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分析。
二、 農村寄宿制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習作困境
(一)刻板的習作要求
習作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貼合生活,表達的要是真情實感。而農村寄宿制小學高年級學生習作都是根據教師給定的題目來習作,習作的內容不能超出老師給定的范圍。這就造成了學生是為了習作的題目而習作,而不是寫自己想說的、想寫的。這樣教學生習作,寫出來的東西如何能有生命力,這樣的習作已經偏離了習作本身的真正意義。學生根據教師給定的固定題目,寫出來的內容也是虛假的,虛假的東西本身就脫離了生活,寫出來的作品自然是枯燥的。要知道小學生本身年紀也小,是富有生命力的小孩,內心世界里面是豐富多彩的。而教師把刻板的習作要求強加到學生身上,如此的教學方式得到的結果只能是打擊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熱情。
(二)缺乏有效的監督
農村寄宿制小學的學生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很少有跟父母接觸的機會,他們的父母大多都外出打工了。因此就造成一個現象,那便是學生的生活學習沒有人監督,教師能做的只能是在課堂監督,下了課便很少管教學生了。小學生的年齡又小,自身的自制力沒有成年人那么強。因此,農村寄宿制小學的學生在放學之后,就相當于是“放養”狀態了,沒有家長的引導,也沒有教師的引導。習作能力提高不了自然不奇怪了。
(三)教學資源稀缺
農村寄宿制小學跟教育資源豐富的城市里面不一樣,農村寄宿制小學往往能夠讓學生學習的資源就是幾本用手都數得過來教材。農村寄宿制小學高年級學生對中外名著和各種課外圖書都一無所知,更別說知道優秀的作品是什么樣子,所知道的知識僅限于幾本薄薄的課本。小學本是小學生吸收能力非常強的時候,稀缺的學習資源,如何能做到改善習作困境。況且習作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練就的,需要學生進行經常性地閱讀和積累知識,不管是語言的積累還是課外知識的積累,對于這個階段的學生都是非常地重要。而農村寄宿制小學的教學資源如此之少,無疑是將學生的習作之路給攔腰斬斷了,缺少了教育資源,學生中腦子里沒有知識,其他的習作技巧都相當于是空中樓閣。
(四)師資力量稀缺
影響習作能力的不僅是教學資源,師資力量也同等重要。教師自身的素質決定著教學的質量和教學的效果。農村寄宿制小學的教師往往都是非常的少,一般都是一個教師同時教幾門課程,教完語文課再接著教數學。這就造成了教師的素質不高,什么都會教一點,但是每一門都不能深入地教,教課占據了教師大部分時間,造成教師很少有時間去思考自己的教學方法有哪些錯誤。造成教師少的原因是農村寄宿制小學的自身地理位置因素,因為位置太偏僻了,很多教師因為農村生活非常不便就不愿意來。這就造成了農村寄宿制教學的教師身兼多職,長此以往必然身心俱疲,也就很難給學生更好地教學了。
(五)封閉的課堂
農村寄宿制小學高年級的習作課堂里面教師為了方便管理,學生都是在教室里面上課,很少有機會出去上課。習作本身就是鼓勵學生把聽見的、看見的、聞到的、想到的寫出來,而把學生限制在課堂上的教學方式就壓抑了學生的創作天性,習作本身就是創造性的一門課,教師不利用農村良好的生活環境去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反而把學生限制在教室。這種教學方式就導致了學生寫作的興趣低下和缺乏寫作素材。就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寫文章不是生活的點綴和裝飾,而就是生活本身。”由此可見,農村寄宿制小學的教學方式已經違背了習作它本身的生活意義。
三、 農村寄宿制小學高年級學生習作困境解決對策
(一)引進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稀缺給農村寄宿制小學高年級學生習作造成的后果,前文已經闡述了。對此學校應該從教育資源這方面著手改造,可以讓城市里面的學校捐助,多引進一些圖書資源,在學校建一所圖書館,讓學生能夠課后、放學后不僅僅只有單調的課本,還能夠進入到圖書里面那絢爛多彩的世界。至于教師的引進,因為農村寄宿制小學的地理位置,這將是一條漫漫長路。對此,農村寄宿制小學可以在自身能力之上盡量做到把學校的環境提高,以達到吸引教師的目的。
(二)端正教學觀念
1. 不規定學生寫作內容
關于農村寄宿制小學高年級學生的習作困境,教師的教學觀念是一大影響因素,上文已經提到,針對教學課堂上的刻板習作要求,教師教學生習作的時候可以不用限定一個固定的題目給學生,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己發揮想象來習作,前提是要表達出自己真正想說的、想寫的,讓學生真實的習作,不寫虛假的東西,讓學生知道寫作就是為了寫作本身,而不是分數這些東西,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才會有生命力,讓學生明白習作不僅僅是一個分數能衡量的,習作就是生活,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讓學生知道原來習作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且教師還可以增加寫作的類型,以往學生寫作都是根據命題老師出的題目,來圍繞著這個題目來進行寫作。這樣長此以往就會造成一個弊端,那就是學生只會根據題目來習作,對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寫日記,即捕捉生活中的瞬間、大自然中的景色,讓學生迸發出真情實感來寫作。學生可以放心大膽地寫,寫出心中所想、寫出眼中所見、寫出耳中所聽。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作能力,讓學生的潛力不被壓抑。每個學生都是與眾不同的,學生腦子中的想法當然也是各種各樣,教師不應該壓抑學生的想法,應該讓學生抒發出來。寫作本是學生表達的窗戶,教師不應該將其關上。
2. 讓學生走出課堂
針對封閉的習作課堂,教師首先要改掉自己頭腦中那固定的思維。教師不要覺得在教室才是上課,一到學校課堂之外學生就管不住了。其實恰恰相反,小學生因為年齡小,所以對大自然都會好奇。教師不妨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到課堂之外上課,利用農村離大自然近的天然優勢,不要僅僅拘泥于四尺講桌之上,讓學生到戶外更有利于提升教學質量。要知道,學生身上發生的每一件事,大自然的每一個景色都可以成為素材。如:早晨的雞鳴;秋季的落葉;潺潺流水的小河等。習作得跟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教學質量才會好,而且在戶外上課學生的喜聞樂見也多了,學生可以學會觀察嘰嘰喳喳的小鳥、清澈無比的河流或是可愛的小動物。只有親身經歷了這些課本之外的真實感受,用心地體會了生活之中的美,學生才能在生活中發現素材。教師這樣去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之美,自然之美,這樣的教學方式好過在課堂之上的課。久而久之學生會變得熱愛生活,熱愛習作,教學能達到這樣的成績比試卷上的成績更讓人覺得欣慰。
(三)提高教師水平
農村寄宿制小學的教師因為長期在資源匱乏的農村,因此教學水平很難提升。這就需要老師利用課外的時間多閱讀、多研究教學方法來提升自己了。教師的學問水平往往影響到學生學習到的知識是好是壞,一個良好的教師能為學生起到榜樣作用,而一個不好的教師能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要注重自身素養的提升才能更好地去教授學生。
(四)增加閱讀,提高詞匯量
傳統的農村寄宿制小學高年級學生習作的教學都不注重方法,因此,想要提升農村寄宿制小學高年級學生習作困境還得從各個方面改善教學的方法。傳統的農村寄宿制小學高年級教師不重視學生在習作方面的積累,特別是語言和句子方面的積累。想要解決農村寄宿制小學高年級學生習作的困境,首先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多積累詞語和句子。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不論是句子的把握能力還是詞匯量都是缺乏的,詞匯量和句子積累缺乏了的話,學生寫作過程中就會出現語言千篇一律并且詞不達意。想要避免這種情況的話,教師可以給學生一些經典的語句段落,讓學生背誦下來,并且揣摩這樣的句子是如何寫出來的。給學生每人準備一本詞典,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詞語查詞典并且背誦下來。教師要讓學生知道詞語和句子的重要性,一個使用恰當的詞語或句子能讓文章散發生命力。如果沒有這些積累就相當于建房子空有結構而沒有磚頭,這是不行的。基礎打好了的話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所以鼓勵學生多積累詞語和句子是很有必要的。光有句子和詞語的積累還是不夠的,還需要閱讀的積累。教師可以每周通過自己的整理給學生推薦一些圖書去閱讀,并且把這作為家庭作業,引導學生去廣泛的閱讀。俗話說:“熟讀古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習作離不開閱讀,好的作品讀多了學生的習作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村寄宿制小學高年級學生習作存在著各種各樣不容忽視的困境。解決這個困境對于學生習作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以往的農村寄宿制小學高年級教學的模式使學生對寫作提不起興趣、缺乏教師良好的引導、學習目的的本末倒置,而這些無一不影響著農村寄宿制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未來。文章針對這些問題發出的探討、提出的分析和總結的方法就是希望能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希望農村寄宿制小學的教學水平能跟上步伐,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
參考文獻:
[1]徐偉.淺談教師如何提高農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寫作水平[J].學周刊,2011(28):44.
[2]蘇銀光.生活化教學在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良好寫作習慣養成中的意義[J].中外交流,2019,26(18):307.
[3]陳宗健.鄉村小學高年級學生寫作能力培育探究[J].數碼設計,2019(11):100-101.
作者簡介:劉梅,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新添堡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