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德春
摘 要 概而言之,《短歌行(其一)》含有五個意脈層次:第一個意脈層次是詩人生動表達深沉的憂思,第二個意脈層次是詩人委婉表達求賢之心,第三個意脈層次是詩人想象天下人才前來歸附,第四個意脈層次是詩人設想人才無主可侍,第五個意脈層次是詩人描繪賓主共圖大計的美好藍圖。五個意脈層次既界限分明,又逐級遞升,共同營造了和諧圓融的抒情意境。
關鍵詞 《短歌行》;意脈層次;演進路徑
選入統編語文必修教材的《短歌行(其一)》,歷來為讀者稱道。明代文學家譚元春在與鐘惺合編的《古詩歸》中如此評論曹操的《短歌行》:至細,至厚,至奇。至細,意為筆觸細膩;至厚,意為意蘊深厚;至奇,意為構思精巧。筆者查閱論文數據庫發現,關于該詩的諸多詩評大都停留在表層的言語分析層面,缺乏對其內在意脈層級及其演進路徑的深度分析,以致于不能深刻理解詩人的創作理路,不能深入領略詩歌的結構藝術。筆者不揣淺陋,嘗試對該詩的意脈層次及其演進路徑加以梳理,以期為“至細,至厚,至奇”的評價增添一例注腳,更加全面地理解該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魅力。
概而言之,《短歌行(其一)》含有五個意脈層次。
第一個意脈層次是詩人生動表達深沉的憂思,從“對酒當歌”至“唯有杜康”。為表現深沉的憂思,詩人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借助飲酒聽歌等人生樂事來反襯“人生幾何”的錐心苦事,一邊飲酒一邊高歌屬于何等暢快之事,但是詩人卻發出如此沉痛的追問:人生的歲月能有多少?此處,詩人以樂事反襯哀情,形成了強勁的情感張力;二是借助“譬如朝露”的比喻來嗟嘆韶光之易逝,露珠之晶瑩圓潤,象征人生之瑰麗多姿,露珠之轉瞬即逝,象征人生之曇花一現,只有珍惜時光的詩人才能發出“去日苦多”的感喟;三是借助杜康美酒來消除內心之愁苦,抽刀斷水,舉杯消愁,愁苦仍然難以消除,眾多嘉賓借酒助興,詩人卻借酒澆愁,可謂斯人獨憔悴。詩歌開篇起勢奇崛,酣暢淋漓地表達憂思之深之廣之久。但是,詩人耗費大量寶貴筆墨的目的不在于表達憂思,而在于表達憂思背后的原因——求賢,憂思的程度與求賢的心情屬于正比關系,求賢愈切,憂思愈深。所以,詩人之所以用較大篇幅持續強化這一個意脈層次,是為了引出下文的求賢蓄勢,由此可見詩人匠心獨運之一斑。優秀文學家的作品普遍講究大開大闔,運籌帷幄,特別是在開篇便寄意高遠之處,于大處入手,收放自如。
第二個意脈層次是詩人委婉表達求賢之心,從“青青子衿”至“不可斷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人渴望得到賢才的情懷如同姑娘思念情人的情懷,是那么熱烈。“青青”與“悠悠”,兩個疊音詞連用,音韻婉轉綿邈,生動體現了詩人對人才的贊美與思慕之情。“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人渴望得到賢才的情感如同主人期待貴客到來的情感,是那么真摯。鹿自古就是神圣之物,古人常用騎鹿跨鶴寄托高雅閑逸之情致,屈原《楚辭》有云“騎白鹿而容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亦云“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鹿除了表達隱逸之趣外,還可以表達用世之志。由《詩經·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起,鹿便成為儒家文化的代表,鹿的恬靜、和善、少斗,契合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的道德標準,而且“鹿”又與讀書致仕之“祿”諧音。此處,鹿意象表達的顯然是后者。“明明如月,何時可掇”,詩人渴望得到賢才的情致如同士子渴盼摘月的情致,是那么迫切。作為經典的文化符號和意象代表,明月含有多重意蘊,詩人將明月比作人才,將摘取明月比作招攬人才,情懷美麗而動人。詩人借助《詩經》里面的文學詩句將求賢建功的政治需求審美化,委婉而真誠地表達了招賢納士的滿腔熱情,舍“曉之以理”而取“動之以情”,頗能撥動心弦。這一個意脈層次直接點明了第一個意脈層次所寫憂思的緣由,既緊密順承第一個意脈層次,又為接下來的第三個意脈層次張本。需要說明的是,一般的詩人能夠達到如此層次,將思慕之情表達得如此婉約細膩,已屬不易了,但是詩人并沒有就此止步,而是又獨辟蹊徑,曲徑尋幽。
第三個意脈層次是詩人想象天下人才前來歸附,從“越陌度阡”至“心念舊恩”。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詩人求賢若渴的心態和禮賢下士的姿態,深切感動了四海人才。詩人美好地想象著濟濟人才長途跋涉,不辭辛勞,慕名而來,所謂“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孟子·離婁章句上》)。主客之間如同久別的故友重逢,歡飲暢談。枉用相存,是屈駕來訪之意,表現了詩人為了人才愿意放低姿態,屈尊迎候。如上所述,詩人在第二個意脈層次已經通過化用典故等方式比較充分地表達了求賢的強烈愿望。如果沿著這個思路繼續寫下去,那么詩人發揮的余地已然無多。此處詩人宕開一筆,由實寫內心情思轉入虛寫賢才到來,夙愿終于在美麗的幻想中實現。詩人在第二個意脈層次的基礎上,通過第三個意脈層次將慕才情懷又巧妙地往前推進了一大步,開拓了嶄新而寬廣的抒情空間。如果詩人繼續沿著這個意脈描寫下去,也未為不可,只是顯得累贅,缺乏新意。接下來,詩人又會在謀篇布局上怎樣推陳出新呢?由接下來第四個意脈層次可見,詩人不僅沒有讓讀者失望,而且給予了讀者更大的閱讀快感。
第四個意脈層次是詩人設想人才無主可侍,從“月明星稀”至“何枝可依”。詩歌的意脈達到第三個層次,由實寫自然過渡到虛寫,已經是很高的境界了。但是詩人仍然意猶未盡,繼續沿著虛寫的路徑“高歌猛進”,但是這種虛寫不是陳陳相因,而是以抒情視角的轉換為手段創新思路。古代以鵲噪而行人至,因此常以烏鵲預示遠人將歸。清人沈德潛《古詩源》說:“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無所依托。”此處詩人描述明月稀星之夜,烏鵲徘徊而無枝可依的情景,生動表達了人才無主可侍的無限惆悵,正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才擇主而侍。前文都是詩人以明主的自我視角表情達意,此處巧妙地轉換成人才的視角,設身處地地為人才著想,強調人才找不到明主而焦慮不安。明明是明主思慕人才,詩人卻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寫人才思慕明主,第四個意脈層次體現的藝術匠心不得不令人擊節贊賞。杜甫《月夜》云: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明明是自己望月懷人,詩人卻轉換視角,細致地想象著家人此時此刻思念自己的情狀,將家國之悲和離亂之痛表達得委婉動人。杜詩與曹詩在這個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曹操由這個意脈層次提升到最后的第五個意脈層次,水到渠成,渾然天成。
第五個意脈層次是詩人描繪賓主共圖大計的美好藍圖,從“山不厭高”至“天下歸心”。最能打動人心者,莫過于許諾一個美好的未來。著名謀士管仲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齊國國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被尊稱為“仲父”“華夏第一相”。這里詩人引用管仲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具有兩層意蘊:一是相信自己擁有寬廣的胸襟足以接納更多的人才,愿意和賢才一道建立卓越功勛;二是希望天下人才消除各種顧忌,積極歸附于主人門下,君臣戮力同心,成就一統霸業。周公曾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于是詩人接下來以周公自比,以周公熱切殷切地接待賢才表達自己禮遇賢才的信念,以周公在人才的輔佐下建功立業描繪了自己和人才志同道合共圖大計的美好藍圖。至此,意脈層次達到了最高層次。
曹操為了擴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統治基礎,打擊世襲豪強勢力,大力強調“唯才是舉”,先后發布“求賢令”“舉士令”“求逸才令”等。《短歌行(其一)》精心搭建了五個意脈層次,層次之間既界限分明,又逐級遞升,共同構成了這首一詠三嘆、蕩氣回腸的求賢之歌,營造了和諧圓融的抒情意境,藝術地展現了詩人的人格魅力,詩意地表達了詩人的政治策略,所謂拾級而上終拿云。
[作者通聯:安徽鳳臺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