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勁
摘 要 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重視培養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運用語文的能力,為此,統編初中《語文》設置了“活動·探究”單元,試圖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本文以統編初中《語文》(九上)第一單元的“活動·探究”為例,從單元特點、教學策略和評價建議等三個方面,論述了該單元的整體教學思路。
關鍵詞 “活動·探究”;單元特點;教學策略;評價建議
語文是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隨著課改的深入,學界越來越認識到培養學生在特定情境中完成特定的語文學習任務的重要性。為此,統編初中《語文》在八、九年級特別設置了四個“活動·探究”單元,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相對于八年級的新聞、演講來說,詩歌“活動·探究”單元比較單純,所以教學起來應該會更輕松、順手一些。下面筆者從單元特點、教學策略和評價建議三個方面談談如何開展本單元的整體教學。
一、單元特點
本單元具備本套教材“活動·探究”的共同特點,同時又有其自身特征。
1.單元學習采用任務驅動
本套教材的每個“活動·探究”單元以任務為軸心,均安排三個學習任務,其基本模式是:文本學習—實踐活動—寫作表達。在單元起始處設置“活動任務單”,對本單元的任務群和每個學習任務做簡要說明;在每一學習任務的起始處,設有任務說明,對該任務包括的學習活動及其基本要求做具體解說,同時為學生完成活動提供指導與示例。此外,還設有技巧點撥、拓展延伸、補白等,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支撐。
本單元也是這種安排。與詩歌教學相適應,采用任務驅動方式,共設置了三個任務:學習鑒賞詩歌,自由朗誦詩歌,嘗試創作詩歌。
2.任務形成綜合實踐系統
“活動·探究”單元設置的各項任務,以閱讀為基礎、以活動為抓手,整合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以及資料收集、活動策劃、實地考察等項目,形成一個綜合實踐系統,讀寫互動,聽說融合,由課內到課外,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為旨歸,特別能凸顯語文學科的實踐性、綜合性特征。
就本單元而言,任務一“學習鑒賞詩歌”是閱讀理解詩歌,感受詩歌魅力,這是基礎任務,也是完成其他兩項任務的基礎;任務二“自由朗誦詩歌”是活動性最強的任務,是對詩歌理解的外化行為;任務三“嘗試創作小詩”,既是前兩個任務的結合與落實,也具有成果展示的功能。三個活動融為一體,共同使學生的語文學習從平面走向立體,從靜態走向動態,促使學生在綜合、多維、連續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領悟詩歌之美和語文應用規律。
3.學習全程強調學生自主
總體而言,“活動·探究”單元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不再直接掌控、主導單元學習的過程。就本單元來說,任務二和任務三一個是學生自由朗誦和組織比賽活動,一個是學生自己創作小詩,學生的自主性體現充分,但在任務一的閱讀環節,不少老師放手不夠,學生的自主性體現不足。
眾所周知,統編教材將單元課文的學習分為“教讀”和“自讀”兩種,在教材目錄里用星號區分??墒?,“活動·探究”的課文都沒有加星號,難道全是教讀嗎?其實,我們如果留心,就會發現編者在八、九年級的教材目錄最后一頁底部有一行小注:“活動·探究”單元的課文原則上以學生自讀為主。由此可見,“活動·探究”的所有語文實踐活動,都應該突出學生的自主性,本單元自然亦不例外。
二、教學策略
統編教材既是“教”材,也是“學”材,這個特點在“活動·探究”單元的編寫體例上體現最為充分,每個任務說明里都提供了具體的學習策略,方便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所以,下面從整體而言談談本單元的教學策略。
1.整體規劃單元的學習進程
前面說過,本單元的學習鑒賞、自由朗誦和嘗試創作詩歌這三大任務是一個整體,共同形成一個綜合性的學習體系。因此,學生自主學習之前,教師要對整個單元的學習任務有一個通盤的規劃,包括單元任務的整體安排、各項任務的活動方式、學習時間的規劃、任務之間如何銜接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規劃要有彈性,既要為學生自己的計劃提供指引和支撐,又要為其留下足夠的空間,不要用教師的規劃取代學生自己的計劃。
課時安排:自主學習、集中指導、匯報交流、評價展示等課堂教學,建議安排8-10課時,與一般的閱讀單元總課時數大致相同。
2.重視不同任務的個性特征
(1)任務一:群詩閱讀,探究共性,突出學生主體
“活動·探究”單元的課文學習,應不同于一般閱讀教學偏重閱讀、理解、賞析的文章教學方式,因為閱讀不是單元學習的最終目的,而是為后面的寫作表達和實踐活動作準備的。就本單元的而言,詩歌閱讀教學須跳出單首詩歌閱讀的局限,宜采用群詩閱讀的方式,感受差異,探究共性,在比較、歸納中體會詩歌不同于其他文體的獨特魅力,為后面的朗誦和創作任務打好基礎。
本單元的五首詩精短且感情較為顯豁,學生以前又有閱讀現代詩歌的基礎,再加上教材中提供的教學輔助資源,因此,讓學生獨立閱讀、自主欣賞并無太大難度。教師要學會放手,要相信學生已有的閱讀能力、思考能力,敢于讓他們去嘗試,而自己從旁指導或檢測。例如可以指導學生如何利用教學輔助資源,可以讓學生自己查找背景材料,可以引導學生獨立閱讀每一首詩,選擇其中一首談自己的初讀感受;可以在閱讀到一定階段后,讓他們回答教材中提出的欣賞詩歌時應該解決的問題,或者寫一小段欣賞文字等。
(2)任務二:自由朗誦,自組比賽,強調自主合作
詩歌學習,不能只是靜態的“讀”,一定要“征于色發于聲”,正所謂“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教材安排任務二,就是要讓學生在自由朗誦中真切體會詩歌和諧的韻律、特有的節奏以及蘊含其中的熾熱情感。朗誦比賽是本任務的亮點,教師要舍得給課時,讓學生自由選擇篇目,切磋朗誦技巧,合作開展比賽,具體活動方式一定要讓由學生自己討論、策劃、組織,教師扮演好指導者、協調者的身份即可。
(3)任務三:催動輸出,促進建構,激發詩意表達
任務三是嘗試進行詩歌創作,學生對詩歌這種文學體裁的創作比較陌生,這個語言輸出,有賴于前面“任務一”的“學習鑒賞”和“任務二”的“自由朗誦”活動充分,方能使學生體驗深刻,逐步完成建構,催動其表達欲望,促使學生把自己對所學詩歌情感與內涵的體會、結構與形式的感知融會貫通,在實踐中最終完成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化。
詩歌寫作本來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但考慮到全國各地的實際情況,特別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可能從來沒有寫過詩歌,所以教材在倡導自由創作的基礎上,也提供了些備選題目。為了降低難度,“技巧點撥”部分還特別提示“可以借助具體可感的形象來抒寫情志”,避免有些學生無從寫起。
為了使學生消除畏難情緒,迅速進入詩歌創作實踐,教師可以分三步指導學生的創作。
①續寫。可選擇類似于教材提供的《禮物》那樣結構比較鮮明的詩作,以學生熟悉的語言運用“連貫”訓練,讓學生完成后面的兩節詩歌。
②仿寫??赡7麻喿x文本里的詩歌形式,自選內容仿寫。如《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那種利用詩句轉行形成的押韻,學生應該非常有興趣仿作。
③創寫?!吧倌昵閼呀允窃姟保瑒偪邕M青春大門的學生,自身就是一首首詩。關鍵在情感激發,創作時可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詩歌意象,以意向群構成表情達意的意境,當能順暢地帶領學生進入詩歌自由創作的芳草地,抒發自己獨特的內心所思所感。
3.同步整合詩歌名著閱讀
名著閱讀是本套教材“三位一體”閱讀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身即是語文教學的課程內容。本冊的第一次名著閱讀不是安排在第三單元后面,而是放在本單元里,顯然教材編者是提醒我們,在“活動·探究”詩歌單元,必須同步整合詩歌名著閱讀的內容。例如,在文本學習《我愛這土地》時,就應當拓展到《艾青詩選》;在“自由朗誦”時,《泰戈爾詩選》完全應該進入備選篇目;在小詩創作時,化用《唐詩三百首》中的經典名句,可以作為創作的一個小竅門介紹給學生??傊?,教師要在本單元的每個學習任務中,有機地整合詩歌名著這一寶貴資源。
三、評價建議
“活動·探究”單元以學生按任務展開活動為主,其評價應有別于其他單元的學習。就本單元而言,要特別注意用積極評價激發學生的創新活動。
1.采用綜合評價,引導學生投入每個任務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重讀輕寫,活動更少,何況是中考不大涉及的詩歌。因此,評價本單元的學習成效,務必采用綜合評價,不妨對三個任務分別賦分,可以加大任務二“自由朗誦”的分值,就像各類招考都是面試分值比例高于筆試的一樣。當然,賦分這種方式合不合適可以討論,但宗旨在于教師自己要切實轉變觀念,要真正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來學習語文。
2.重視過程評價,鼓勵學生親歷學習全程
本單元的詩歌閱讀和寫作,甚至朗誦比賽,固然都可以用分數來評價結果,但學生在詩歌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和貢獻,也應該得到肯定評價,否則會影響活動的開展,所以必須重視過程評價。鑒于這些活動以小組活動為主,建議采取小組捆綁評價方式,按照事先約定的評價方法,對小組不同階段的表現進行評價或打分,既承認了學生在活動中的不同付出,又能引導其樂于合作的團隊意識。
3.引入多元評價,構建立體多維評價機制
“活動·探究”單元中學生的自主活動很多,單由教師一人評價顯然不合適,必須引入多元評價,包括評價主體、評價角度、評價標準、評價方式的多元?!盎ヂ摼W+”思維是促成多元評價的便捷手段,詩歌朗誦錄制視頻,詩歌創作上傳網絡,就可以接受本班同學和家長,其他老師和同學,甚至未曾謀面的任何讀者的評判,留言或轉發,吐槽或點贊,這不就是最真實的多元評價?再結合線下的表揚、頒獎,這樣的評價將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極大熱情。
詩歌是文學桂冠上帶露的花朵,是語言王國里璀璨的鉆石。讓我們通過“活動·探究”詩歌單元,帶領學生徜徉在詩歌的芳草地,追求站在高處的靈魂。
[作者通聯:湖北荊州市沙市區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