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清蘭,周竹梅,韓 杰
(1.濟南大學泉城學院 商學院,山東 蓬萊 265600;2.煙臺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黨的十九大工作報告對國有企業、金融機構等各種類型的公司組織提出要求:深化改革,建立現代公司治理制度和企業管理制度,把黨的領導融入進公司治理、內部控制等領域,注重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推進綠色發展理念等。由此可見,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對于企業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然而近年來頻頻曝光的公司丑聞暴露出我國企業公司治理存在的不足。2010年國美電器內部出現的董事會被經理層掌控,由控制權歸屬導致“陳黃之爭”等事件,將公司治理問題推向研究的高潮,成為學術界及政府、媒體、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
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需要企業內外部各方的共同努力,其中內部控制和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具有密切的聯系。一方面,內部控制從有效控制公司風險的角度,通過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內部組織機構,制定有效的風險識別、評估和應對策略,強化控制措施,提高信息質量和溝通效率,實現董事會及經理層對公司日常生產、經營等活動事前、事中的有效監管,降低公司治理的風險,進一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和水平。另一方面,隨著企業社會屬性的日益增強,在市場競爭愈加激烈的情況下,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也必然影響公司治理水平。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共同的理論核心都在于委托代理關系下的責任履行。企業通過履行對股東、員工、客戶、社會與環境的責任,理順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從而完善所有者和管理層的關系,達到更高的公司治理水平。
本文試圖從企業內部控制和社會責任履行兩個角度,分別檢驗二者與公司治理的關系,并將二者融合,探究內部控制和企業社會責任對公司治理影響的總體效應,為完善公司治理制度,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提供數據支持和理論參考。
根據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的定義可知,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既相互聯系又存在一定的區別。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實現公司價值的最大化。陳建紅(2016)[1]通過對內部控制、風險管理、公司治理的關系進行研究,認為風險管理屬于內部控制的范疇,而公司治理又離不開內部控制及風險管理,三者之間是相互作用的。李維安、戴文濤(2013)[2]從狹義的公司治理角度分析,認為內部控制的范圍包括公司治理,企業公司治理將影響公司內部控制實施的效果。Li H.(2015)[3]研究發現公司治理成效的提高,能夠有效地提高內部控制的質量。李育紅(2012)[4]構建了內部控制指數,并分別從公司治理的監督機制和激勵機制兩個方面進行探討,認為薪酬機制有助于加強管理層的工作積極性,相比之下,懲罰機制對管理層的舞弊行為具有更有力的制約效果。Hazarika(2012)[5]的研究發現,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有助于約束經理開展激進的盈余管理,從而增加公司和股東的價值。
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呈現雙向影響的關系。肖海林(2014)[6]通過對上市公司的面板數據檢驗了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的關系具有雙向性,良好的公司治理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具有積極影響,同時社會責任對公司治理具有促進作用。黃保亮(2018)[7]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當企業面臨財務業績的變化時,只有公司治理結構合理的企業依然保持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謝文武(2011)[8]認為從股權集中度角度看來,企業社會責任、社會業績分別受到公司外部治理和內部治理的影響作用。佐藤孝弘(2009)[9]將美國、德國、日本的公司治理模式和企業社會責任加以比較,認為在不同的社會角色(股東、政府、社會、消費者等)期待中,影響公司治理的因素是與各類角色相匹配的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
基于企業同時承擔“經濟人”和“社會人”兩種社會角色,在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經濟利益追求的同時,還需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在社會責任履行的過程中,有效的內部控制提供了堅實的財務基礎和風險保障;反之,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能夠指導內部控制的制度建設。具體而言,內部控制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通過控制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所帶來的風險,內部控制可以提升企業社會責任水平;同時,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可以使得內部環境得到改善,提高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王加燦(2012)[10]認為內部控制和社會責任存在相互聯系,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可以提高企業社會責任,同時企業履行良好的社會責任能夠改善企業內部環境。苗雨君(2017)[11]通過實證研究證實: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能與企業內部控制產生良好的協同效應,二者的共同作用對提升企業財務績效產生了顯著影響。彭鈺和陳紅強(2015)[12]的研究表明,企業有效的內部控制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存在正向促進作用,這種影響在市場化程度越高的企業表現得越顯著。Ntim和 Soobaroyen(2013)[13]認為內部控制包含在公司治理的具體制度中,在對內部控制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發現良好地內部控制能夠促進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王海兵(2015)[14]對內部控制、財務績效和社會責任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表示內部控制不僅能夠從資金保障方面支持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行為,還能從企業內部角度對企業社會責任承擔情況進行監督和規范。
綜上所述,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公司治理對內部控制和企業社會責任影響的研究,對內部控制和企業社會責任對公司治理的影響研究較少,尤其是缺少對三者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建立模型實證剖析內部控制、企業社會責任以及公司治理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為公司治理研究找到經濟支撐點,同時也為公司更好地完善內部控制和履行社會責任提供理論依據。
本文研究的公司治理傾向于狹義的公司治理概念,強調建立所有者與經營者的權責分配,實現股東、董事會、監事會及管理層之間的責任監督與權力制衡。公司治理的產生早于內部控制。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能夠加強對董事會和管理層的監督和控制,降低公司經營中存在的風險,保證資產的安全完整,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從而達到管理者和管理層的權力制衡,促進公司治理效率的提升。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設H1:
H1:內部控制有效性能夠促進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
企業的社會責任源于社會對企業的社會角色期待。企業良好履行社會責任,從職工勞動權益、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產品質量等方面保障各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降低利益相關者風險對企業治理的沖擊力度,更有利于企業對公司治理存在的問題及時作出調整,理順公司治理結構,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因此本文提出假設H2:
H2:企業社會責任的積極承擔能夠推動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
有效的內部控制有利于規避風險,提高生產運營效率,保障信息的可靠完整,實現經營目標,從而一方面有利于利益相關者更好地了解企業信息,促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另一方面,經營目標的實現也將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供資金支持;同時,企業社會責任作為內部控制的重要環境因素,和其他環境因素共同奠定了內部控制的結構和基調,其有效履行,有利于增強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支持度,促使企業發現內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并快速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內部控制提供正確的方向,從而提高內部控制質量。內部控制與企業社會責任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在對公司治理的提升中將起到互相補充的作用,從而共同作用于公司治理。本文提出假設H3如下:
H3:內部控制與企業社會責任在對公司治理的影響中存在互補效應。
財政部繼2008年頒布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2010年又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隨著國家對于企業內部控制規范的管控越來越嚴格,各上市公司紛紛開始完善內部控制體系。因此本文以2010—2018年為研究區間,選取A股上市公司作為初選樣本。為了確保研究數據具有代表性,保障數據維持穩定性及達到可獲取性的目的,本文對于獲取的初始樣本數據進行了以下篩選:(1)剔除在2010—2018這一研究區間內相關財務數據缺失的上市公司的樣本。(2)剔除ST、ST*等經營出現異常的上市公司樣本。(3)剔除金融行業和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樣本數據。最終,取得來自1944家公司2010—2018年的非平衡面板數據。
本文設計的公司治理指數基礎因子及各財務數據主要來源于國泰安CSMAR數據庫;內部控制數據來自迪博公司發布的“迪博·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企業社會責任的數據選自于和訊網(www.hexun.com)發布的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專業評測體系對外公布的綜合評級得分。
1.公司治理
目前,對于公司治理衡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構造綜合的公司治理指數。如張會麗和陸正飛(2012)[15]、方紅星(2012)[16]等人運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得出公司治理指數,以衡量公司治理水平的高低。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1)所涉及的領域包括股東治理、董事會治理、監事會治理等多個角度;(2)數據降維處理能夠避免因回歸模型中治理特征變量過多而產生的多重共線性;(3)因子綜合得分能較為充分地表達整體公司治理與各維度治理特征的主要信息,反映公司治理水平。
本文借鑒前人的公司治理指數的衡量方法,通過SPSS統計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對股權治理、董事會與監事會治理、管理層激勵及其他以上四個維度共計20個內部治理特征進行變量降維與主要信息提取,使用因子綜合得分作為整體公司治理指數(CG)的代表指標。用于合成綜合治理指數的原始特征變量的名稱、符號與度量方法及說明如下表1所示:
2.內部控制
國內外學者在對內部控制的度量研究中大致分為兩種思路:一種思路是通過公司所披露的內部控制信息,進行自行考核、衡量。如部分學者以內部控制目標為導向,通過對公司披露的各類內部控制信息加以修正的方式,進一步對內部控制質量進行評價(方紅星和張志平,2012)。[17]另外一種途徑是直接或間接地獲取并利用具有代表性的內部控制綜合指數。在我國,當前有權威性的內部控制指數評定機構,包括迪博公司、廈門大學內部控制指數研究課題組、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研究課題組等。
本文采取第二種途徑,選取目前在學術界口碑較好、計量過程合理的迪博內部控制指數。該指數不僅全面包含了上市公司公開對外披露和以其他形式披露的與內部控制有關的信息,而且在考慮到國內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實施存在缺陷的基礎上,運用相關的計量模型對其缺陷進行進一步的修正,是一種公認的能夠有效評價內部控制質量的綜合指數。

表1 公司治理原始特征變量說明表
3.企業社會責任
目前,學者們在研究中對企業的社會責任的測量也大致有兩種途徑:一是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基礎,將對各個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貢獻率加總,自行構建企業社會責任指數;二是直接或間接利用目前較權威的社會責任綜合指數。當前我國比較有權威性的社會責任打分評定機構代表主要包括:(1)和訊網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專業評測體系;(2)潤靈環球社會責任指數等。本文對社會責任的測量指數,來源于和訊網發布的“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專業評測體系所對外公布的綜合評級得分”。該得分涉及到企業對各個利益相關者應履行的責任,主要由企業對股東的責任,企業對員工的責任,企業對供應商的責任、企業對客戶和消費者權益的責任,企業的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五項組成,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專業評測體系所對外公布的綜合評級得分能夠較好地滿足文章研究的需要。
4.控制變量
除了以上的主要變量,本文參照公司治理相關的已有研究,選取了企業規模、盈利能力、企業成長性、審計類型、資本密集度、產權性質、年份等對公司治理具有直接或重要影響的因素作為控制變量。
表2列示了本文以上所述的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及控制變量的具體說明。

表2 變量說明
為了驗證內部控制、社會責任對公司治理的影響,本文構建模型(1)(2)如下:
CG=α0+α1ICQ+α2Size+α3Roe+α4Tobinq+α5Audit+α6Tang+α7Soe+∑Year+ε
(1)
CG=β0+β1CSR+β2Size+β3Roe+β4Tobinq+β5Audit+β6Tang+β7Soe+∑Year+ε
(2)
其中,為檢驗內部控制在社會責任對公司治理的影響作用中存在的互補效應,在模型(1)(2)的基礎上,加上內部控制和社會責任的交互項,構建模型(3):
CG=λ0+λ1CSR+λ2ICQ+λ3CSR*ICQ+λ4Size+λ5Roe+λ6Tobinq+γ7Audit+λ8Tang
+λ9Soe+∑Year+ε
(3)
表3顯示了公司治理維度下的20個原始特征變量(如表1所示)的KMO與Bartlett檢驗值。由表可知,公司治理維度下的原始特征指標的KMO值為0.711,大于理論上KMO=0.5的要求,且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在1%水平上顯著。統計結果意味著所選取的公司治理的原始特征變量指標體系適合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過程中,按照各個原始特征變量的貢獻率大小,最終從20個變量中提取出7個主因子,由于篇幅限制,表4中僅列示了7個主要因子分析旋轉前后的載入平方和,表中顯示所選取的主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70%,符合基本要求。本文對公司治理維度的綜合指數的計算方法采用加權計算的方法,將選取的7個主因子的方差貢獻率占所選取的所有主因子的累積方差貢獻率的比重作為權數,加權計算公司治理指數的綜合得分。

表3 KMO和Bartlett的檢驗

表4 因子分析旋轉前后的載入平方和
表5列示了對模型中的各個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的結果。CG的均值為3%,說明我國上市公司的治理總體處于較低水平,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需引起各企業的高度重視和積極作為。內部控制指數ICQ的均值為670.783,最大值為995.360,最小值為8.970,描述性統計結果說明我國A股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質量差距很大,各個上市公司對內部控制的重視程度各不相同。企業社會責任CSR的均值為27.504,最大值為90.870,最小值為-18.200,標準差為18.033,表明從整體上看,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報告中,所反映出各上市公司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水平不高,并且不同的上市公司之間所呈現的社會責任水平具有明顯的差異。

表5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本文對主要變量做了相關性檢驗,檢驗結果如表6相關性矩陣所示:企業社會責任CSR及內部控制ICQ與公司治理CG在1%水平上呈現顯著正相關,此結果初步驗證了假設H1和假設H2的合理性,即企業社會責任和內部控制都會對公司治理產生積極影響作用。此外,大多數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相互之間都存在10%水平甚至更高水平上的顯著相關性,且相關系數都普遍小于0.4,由此說明模型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

表6 相關性檢驗
為了檢驗企業社會責任、內部控制對公司治理的影響作用,本文的研究從企業社會責任、內部控制兩個指標對公司治理的影響分別做了多元回歸分析。由表7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兩個模型的整體線性擬合度較好,調整后的R2水平相對較高。由模型(1)列所示內部控制對公司治理CG影響的回歸系數為0.0004,同樣在1%水平上為正,說明在控制其它變量不變的情況下,內部控制ICQ質量的提高將促進企業在公司治理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假設H1成立。
模型(2)列得出企業社會責任CSR對公司治理CG的回歸系數為0.002,且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在控制其它變量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社會責任CSR履行情況越好,企業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成績越顯著。也就是說,社會責任的良好履行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假設H2成立。

表7 社會責任、內部控制對公司治理的多元回歸
在基本模型(1)(2)的基礎上,本文加入企業社會責任和內部控制的交互項,旨在檢驗企業社會責任和內部控制在對公司治理影響作用機制下,二者的關系如何。模型(3)的回歸結果見表8。由表所示引入交互項之后,企業社會責任和內部控制二者的交互項對公司治理影響的多元回歸,雖然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系數符號為正。這說明企業社會責任CSR和內部控制ICQ對公司治理CG的影響中起到了互補效應,共同促進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由此,假設H3得到驗證。

表8 社會責任和內部控制對公司治理影響的互補效應多元回歸
為消除變量關系間的內生性問題,保證回歸結果的可靠性,本文進行了穩健性測試:一是將所研究的樣本數據擴展至2019年,再次進行回歸分析,主要變量的回歸結果如表9所示,研究結論仍然保持不變;二是選取股權集中度、前十大股東是否存在關聯等17個公司治理特征變量進行降維處理,得到新的公司治理指數CG1,再次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企業社會責任和內部控制仍對公司治理存在1%水平上的顯著正相關關系,且二者對公司治理的互補效應依舊起作用。研究結論具有較高的可靠性。

表9 穩定性檢驗
本文通過對內部控制、企業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的關系研究,得出以下結論:內部控制質量提高有助于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企業社會責任的積極履行,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的成效;內部控制質量和企業社會責任履行在對公司治理的影響上具有互補效應,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
根據本文的實證分析結果,啟示如下:
一方面,從內部來看,企業應加強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執行。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的共同關注對象包括董事會和經理層,企業應結合內控規范和自身實際狀況,將內部控制的實施方式由強制性向強制性規范與自覺性引導相結合的方向轉變,監督機制與激勵機制相結合,加強董事會與經理層的責任落實,提高管理層積極性及效率。同時,企業高層管理人員需注重個人能力及領導力的培養,關注企業內部員工這一利益相關者的權益,盡最大努力達到調動員工積極性與創新性。
另一方面,從外部看,企業應更加關注社會責任的履行和信息披露,積極承擔并履行對于政府、顧客、環境以及社會公眾等的責任,將利益相關者納入到公司治理的體系中,使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得以保障,從而促進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
總之,企業應不斷加強內部控制,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二者統籌兼顧,相互補充,共同促進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