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帥,聶麗君
(1.南昌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南昌 330000;2.江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南昌 330000)
思想政治教育靠人實施,以人為對象,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環節。人文關懷以人為中心,致力于發揮個人主體性、激活個體向上性、滿足個體需要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要求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在進行思想引導的同時,關切人的生存與發展,建構人的終極價值,實現人的本源回歸的社會實踐活動。從人類思想發展史的視角來看,馬克思主義對人給予了特別的重視,充滿了極其豐富的人文關懷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人文思想精神,西方文化可以追溯人文主義的濫觴。這些理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思想奠定了基礎。
第一,自然屬性。自然屬性就是人的動物性。人需要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才能進一步去完成社會化,否則就是“空想社會主義”。因此,自然屬性的個人滿足是人文關懷精神滿足的基石。
第二,社會屬性。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而社會關系是多方面的、變化著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關懷應當著手營造輕松、和諧、愉悅的交往環境與過程,為良性交往關系造就條件。
第三,思想屬性。馬克思說:“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意識讓我們可以判斷、選擇、體驗,因此,讓大學生體驗正面的情感,享受健康的情緒,完善人格,充實生活,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活動中升華個人精神屬性。
第一,仁者愛人。以孔孟為代表提出的仁愛思想,處處流露著人文關懷的思想痕跡,尊重關愛他人應該是社會常態,基本素養。這并不停留在思想層面,儒家更是把它訴諸社會實踐,力求大同社會。這毫無疑問是社會層面的人文關懷。
第二,孝行天下。孝不僅是家庭要求,更是社會道德。一個人只有做到孝順父母長輩,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同,這是符合社會道德要求的。社會的人文關懷莫過于規范公民行“孝”,將人文關懷的精神注入家庭,代代相傳。
第三,齊物平等。老莊思想的齊物論,追求一種形式的平等。孟子提出的民貴君輕思想,堪稱中國民本主義的濫觴。墨子的核心思想兼愛,則追求一種無差別的愛,致力于形成全社會的人文關懷風氣。
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所宣揚的人文主義,發軔于古希臘、古羅馬。古希臘從宗教神學分裂出人學,經智者運動,古希臘三杰不斷發展,確立了人的地位,塑造了人的價值。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則大力宣揚人的力量,將人的地位從黑暗的宗教神學的十字架下解救出來。二戰后西方的人文主義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需要注意的是西方的人文主義存在不少問題,思想理論也是良莠不齊,我們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尊重學生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馬克思說:“人始終是主體,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2]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充分意識到大學生的核心需要——尊重。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翻轉給學生,滲透進大學生自我意識、自我變革、自我進步、自我評價的全過程。
大學生低層次的需要是高層次需要的基礎,更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大學生的需要必然遵循這一規律,而我們關注大學生的實際訴求應該首先保障其物質生理需要,進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滿足其精神需要。
“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應當更多地關注人的精神世界,研究人的精神需要與思想接受機制,”[3]受制于傳統教育模式,教育者傾向知識灌輸,缺乏對學生個性的了解與關注,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學生成長過程。教育者應當在共性與個性之間找尋平衡點,重視大學生的個性追求,引導其追求符合社會要求。
第一,心理健康。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為此,各高校應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建立校、院、班三級心理健康咨詢體系。積極穩妥地處理學生心理問題。
第二,人際關系。多數大學生不擅處理人際關系,易產生矛盾沖突。因此,應教導他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平等寬容和諧的交往理念,合作分享共贏的交往方式,幫助大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
第三,學習情況。大學生學習存在主動性不足,方向性不明,興趣性不夠,實效性不高等問題。因此應當引導大學生,強化主動積極性,指引方向明確性,找尋興趣多樣性,提升實效成績性。讓大學生基礎學習扎牢、扎實。
第一,受到重視。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4]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都強調將人文關懷作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式。與此同時一些高校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采取相應措施,推動人文關懷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積極效果。
第二,體系成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教學機制,教師隊伍方面,理念先進,技能領先,人格高尚,與時俱進的教師隊伍已經形成。教學方面,成績要求與人文素質并舉,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將核心價值融入內心。專業融合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大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形成深層次、多維度、立體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方面,高校結合辦學優勢,學校底蘊,地區文化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校園文化。
第三,實踐歷練。傳統的人文關懷實踐途徑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大學生的需求,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才是提高大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包括社團、黨團、競賽、學術論壇等,這些活動既鍛煉了大學生能力素質,灌輸了人文素養,又因為多樣而頻繁,針對性及效果性極強。同時各高校不僅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而且積極推進社會課堂,引領學生觀察社會,開展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這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既開闊了大學生視野格局,又明確了大學生的時代責任。
第一,教育理念傾向共性,缺乏個性化培養
我們現在過于強調共性教育而忽視個性培養,是割裂了共性教育與個性培養之間聯系的體現。讓多數大學生很難體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因此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基礎上,在教育過程中平衡共性與個性發展。從而使大學生感受到人文關懷,實現個人價值與發展。
第二,人文工作流于形式,缺少實質內容性
一方面是教學工作。人文關懷沒有做到實事求是。另一方面是評優評先及貧困助學。這方面,學生反應強烈,存在評定細節模糊不透明,政策宣傳力度匱乏,評定體系不健全等現象。因此,開展工作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扎扎實實開展工作。
第三,突出教師主導地位,削弱學生主體性
部分教育工作者對學生主體地位認識不清,片面強調灌輸方法的重要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有思維的、有思考的發展變化中的人,具體來說就是大學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工作要突出學生主體性,幫助學生實現個人價值與理想。
第四,片面強調知識灌輸,忽視情感過程性
師生關系的良好發展是開展教學工作的前提,在教育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多數師生關系感情一般,缺乏溝通交流,導致教學過程重知識傳授,輕情感交流,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工作開展。
(1)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未落到實處
思想政治教育屬于系統化工程,單純性理論說教無法獲得理想教育效果,需要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逐步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而部分教育工作者重視行為法規,忽視情感交流,進而使得大學生的思想受到了約束。大多數高校唯數據、唯結果,忽視學生情感價值表達,單一地割裂開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關懷。
(2)人文關懷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不夠
主要表現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問題及原因的分析上,多數理論研究者著眼點放在“高大全”的分析上,理論研究理論,脫離現實環境,其結果就是難以得到基層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認可和共鳴。其次實踐方式過于陳舊,由高校舉辦的人文關懷實踐活動,形式浮于表面,內容缺乏深度,難以起到實際鍛煉學生的要求。因此實踐形式、范圍、內容都有待研究創新。
(3)少數教育者自身人文關懷素養不高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的人文關懷素養是第一位的。遺憾的是,有部分教育者的人文素養不高。集中表現在:理念缺失和能力不足。教育者簡單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當做一項產品生產,沒有激發學生主體,喚醒自我意識。與此同時,缺乏進行人文關懷與學生打成一片的能力。
(4)人文關懷的教育體制機制不完善
高校人文關懷機制,滯后于行政體制、教學管理機制。主要表現在:信息獲取缺失、信息反饋落后、教育管理僵化。首先是信息獲取。信息的獲取渠道不夠,教育者獲取的愿望度不足,大多數信息來源二手,信息容易失真。其次是信息反饋。信息收集與反饋的來源是班干部及輔導員,而師生之間直接進行信息交流較少,信息反映不夠及時。再次是教育管理。高校教育管理偏重行政化,管理模式僵化、死板,未充分考慮學生實際訴求,對學生缺乏平等尊重,一味強調學校權威,導致校生之間矛盾激化。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面臨著變革挑戰,只有將學科核心訴求與人文關懷理念相結合,才能不斷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變革與發展,使“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得以實現。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重視人的需求,實施人文關懷,幫助人實現全面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樹立人文關懷的教育理念,深刻認知人文關懷的重要地位,堅持以生為本的價值取向。
(1)充分認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既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入人文關懷的內容,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5]而且對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健全大學生人格心智,實現全面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2)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人文關懷價值取向
教育者需要把人文關懷滲透到教書育人的全過程,創新教育方式,改變師生關系,關注學生合理訴求,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切實做好學生工作。首先是創新教育方式。開展翻轉課堂,將課堂交給學生自我學習,教師引導課程進行,激發學生興趣。其次是重塑師生關系。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激發學生自主性。再次是關注合理訴求。關注學生重視的問題,贏得學生的信任和支持。最后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學會理解學生個性發展,尊重學生合理選擇。
人文關懷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需要不斷總結經驗,推陳出新。理實一體已成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內容,為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展開學術研究與實踐活動迫在眉睫。
(1)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理論研究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空間巨大,有著豐富的領域,只有不斷突破傳統范式,提高理論研究深度,才能更好指導人文關懷實踐活動。首先,建立高水平理論研究隊伍。為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建立理論研究室,特別是引進學科帶頭專家,同時讓優秀學生及教育工作者參與到理論建設當中,形成專家、教師、學生三位一體的研究隊伍。其次,建立高水平合作交流研究中心。各高校理論研究資源共同開發、分享、交流,建立資源共享合作基地,開展學術交流論壇研究活動,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提供理論支持。
(2)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實踐教學研究
理論研究必須服務于實踐教學。而當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實踐教學僅局限于課堂,未能深入社會領域。因此,人文關懷的實踐教學需要深入社會領域,開展專業實習、理論宣講、社會調查等活動,學以致用,助力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實踐發展。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書育人既需要科學的工作方法,更需要良好的人文關懷素養。這就要求教育者要重視情感投入,提高教育能力。
(1)重視情感投入
首先,要用情。愛心、情義是教師感染學生的重要法寶,師生關系要堅持愛與責任的原則,在學習、生活上無微不至、時刻關心學生,這樣才能實現育人的根本目的。其次,要用理。擺事實,講道理是教育的根本方式,用情用心是對待學生的心靈,而用理教育學生,則可以讓學生由衷敬佩、信任教師,使學生樂意自我教育、評價、反思,不斷實現自我發展。
(2)提高教育能力
首先,觀察能力。教育者必須觀察學生身心、思想,掌握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生個性,因人制宜地開展教育。其次,表達能力。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一個優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質,簡單明快、生動活潑、真情流入的語言往往比文字更具穿透力,可以直擊心靈,潤物細無聲般影響學生的思想,便于學生接受。最后,交往能力。大學生群體渴望愛與尊重,有著極強的精神滿足需要。因此,教育者要加強與學生的交往,明白學生的內心需求,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互動交流,這樣才能獲得學生的尊重與理解。
完善的機制,可以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協調反饋、疏導、管理的有效制度,可利用綜合聯動的方法,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機制途徑。
(1)信息反饋機制
第一,實現互聯互通的信息獲取。例如,使用QQ、BBS、微信、微博等渠道讓學生充分表達思想,加強師生雙向交流,及時發現、解決問題。
第二,建立暢通無阻的信息反饋。信息反饋要堅持全面、客觀、理性的原則,建立一支獨立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之外的一套信息反饋機制,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提供高效、準確、科學的決策。
第三,形成靈活機動的信息傳遞。信息具有瞬時性、實效性的特征,因此,信息的傳遞應該以材料的變化而變化,做到靈活機動,始終保持信息的準確性。
(2)心理疏導機制
第一,活動參與。活動是大學生在校涉及的重要方面,可以開展學校論壇交流、主題性演講與講座、社團心理健康活動、宣傳心理知識活動等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心理問題。
第二,隊伍建設。“心理咨詢則更重視學生個體的發展,它對于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學習心理等心理狀態的關注正好與思想政治教育互為補充。”[6]建立一支校、院、班三級聯動的心理健康咨詢隊伍,幫助大學生處理心理健康問題、學業生活問題、人生選擇問題。形成良性的心理健康認知和心理素質。
第三,預防為先。定期開展心理問題普查工作和學生個人心理檔案追蹤,做好學生心理動態分析,及時發現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源,做到未雨綢繆,防止心理問題擴大化。
(3)管理育人機制
樹立管理即服務的理念,管理工作應該營造學生創新發展的輕松氛圍,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管理育人機制的建立應該具備人性化、主體性、針對性、實效性。人性化地關懷學生的實際需要,滿足學生的合理訴求,堅持學生在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因人而異地選擇管理方式手段,具體問題具體對策;實效性要求動態了解學生思想變化。
良好的環境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提供條件,因此需要打造校園文化環境、創建良好的制度、營造溫馨的家庭環境和溫暖的社會環境,在環境中充分體現人文關懷。
(1)打造大學生人文關懷的校園文化環境
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可以促進大學生的健康發展。包括物質、精神兩大類,物質文化環境需著眼校園基礎建設,在物質環境建設當中融合校園人文關懷元素,發動師生共同參與學校建設,營造師生滿意的物質環境。精神文化環境需關注校風建設,形成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這需要積極挖掘本校、本地區多方面,立體化的優秀精神文化。
(2)創建具有人文關懷精神的制度環境
制度具有規范性、系統性的特征。制度環境的形成可以有效促進教育管理的效率,而且能夠完成教育的預期目標。建設具有人文關懷的制度環境,首先需要樹立人文關懷的理念,其次需要建設高效合理的制度規章,最后,人文關懷的制度環境需要民主、公開、透明的讓大家廣泛參與討論制定,共同建設制度環境。
(3)營造良好的家庭和社會人文環境
健康的家庭和社會環境對于大學生塑造良好的價值理念、高尚情操、社會認知有著重要作用。在家庭方面,家庭結構是關鍵因素,因此家庭原生結構要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理念,建立良好的代際關系,營造出溫馨健康的家庭環境。形成風清氣正、良性發展、和諧平等、自由民主的社會結構,有利于引導大學生追求合理的社會秩序,形成正確的社會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