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南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蕪湖 241003)
課程思政,既指利用專業課程和通識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又指利用教學中的特定情境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影響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的因素很多,如教師、學生、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藝術等,其中課程思政教育藝術十分重要,但往往卻被人們忽視。課程思政教育藝術即指教育者以專業課程和通識類課程為載體創造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技巧總和,力求巧妙、靈活、生動、高效,達到育人無聲、令人回味無窮的教育效果。探討、重視課程思政教育藝術,對于培養有責任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具有積極的作用。
課程思政教育藝術的有效運用能夠增強課程思政的吸引力、感染力,有利于實現專業課程和通識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價值的最大化,有利于高校教師利用教學中的特定情境及時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通過語言駕馭、契機把握、切入點選擇、度的掌控、方法整合等藝術的靈活運用,高校教師可以將課程教學這一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強大功能充分發揮,調動教學過程中一切有效資源對大學生進行隱形思想政治教育,達到“春風化雨,育人無聲”的效果,切實增強課程思政的實效性,充分彰顯課程思政的強大魅力。
課程思政這一理念的提出,就是出于破解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孤島”現象,不斷滿足新時代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求。但是有效踐行這一理念,離不開課程思政教育藝術的巧妙運用。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1〕。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活躍,情感豐富,視野開闊,好奇心強,求知欲旺,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積極進取。面對這一朝氣蓬勃的新生代群體,如何抓住“拔節孕穗期”精心引導和栽培?顯然課程思政是全新的思路,而在實施課程思政過程中要做到“精心引導和栽培”,必須靈活運用課程思政教育藝術。只有恰當地運用這一藝術,才能實現“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靈活運用課程思政教育藝術,有利于真正提升課程思政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新時代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求和早日成才的期待。
所有的課程均有育人功能,課程思政正是為了充分挖掘課程的育人價值,回歸教學與教育的統一。課程思政在強調高校思政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主渠道的同時,高度重視非思政課程育人元素的發掘、育人價值的發揮,進一步拓展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開創了每門課程都講思想政治教育、每位教師都要精心育人的新局面。課程思政一方面利用專業課程和通識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還利用教學中的特定情境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學生遲到、教室衛生差、課堂紀律差、身邊的榜樣、重要紀念日等情境,從而真正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細、落小、落實。
課程思政以非思政課程教學為載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力求全員、全課程、全方位育人,是多學科教學目標、內容、設計、方法、技巧等諸多方面的有機整合與深層融合。課程思政的有效開展,首先需要教師掌握課程思政教育藝術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實踐性,即課程思政教育藝術是源于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是對課程思政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和深度提煉,反過來,又指導課程思政的進一步有效開展。課程思政教育藝術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回歸實踐,理論與實踐不斷循環往復,從而推動課程思政教育藝術不斷發展創新。正是對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深刻總結與反思,尤其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孤島”現象的反思,才有了課程思政的提出。這也印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關于認識與實踐的基本原理。可見,課程思政的提出就是為了有效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瓶頸,不斷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課程思政教育藝術是在課程思政的生動實踐中生成的,由于這一實踐尚處于開始探索階段,因此課程思政教育藝術的發展仍有很大空間。課程思政教育藝術的把握不能僅僅依靠理論的說教,更需要深入課程思政的實踐。只有在豐富生動的實踐中,教師才能真正感悟、領會、掌握、運用課程思政教育藝術。課程思政教育藝術的實踐性還體現在,教師在傳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知識時,必須結合學生學習和生活實踐才能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樂于接受思想政治理論,并積極主動運用所學理論正確審視自己、觀察世界、改造世界。
規律性,即課程思政教育藝術遵循學生心理成長規律、學生思想品德發展規律、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各門課程教學規律。課程思政教育藝術的規律性是其強大魅力得以彰顯的前提,藝術性是對規律的深刻把握和靈活運用,離開規律性就沒有藝術性。正是因為遵循規律,所以課程思政教育藝術才具有科學性與合理性,它的有效運用能夠切實增強課程思政育人的實效性。如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同時性與多端性統一的原理,教師在開展課程思政過程中,可以利用不同課程、不同知識、不同視角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多點同時發力,構建立體交叉的育人格局,生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合力。同時,課程思政育人的過程實質上是推進學生知識、情感、思想、道德、價值同步發展的過程。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思想政治素養中不同部分發展不協調的實際狀況,結合蘊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知識點,有針對性地選取思想政治教育的“端口”,及時對學生進行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引領、價值的塑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創新性,即課程思政教育藝術是對廣義的教育藝術和思想政治教育藝術深度整合而成的全新育人藝術。課程思政教育藝術不是二者簡單的相加或拼湊,而是基于培養和塑造時代新人,對二者進行有機重組、深度融合的產物,是思想政治教育藝術的升級版。同時,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課程思政面臨的環境和對象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當不斷出現新的情況和問題時,原有的課程思政教育藝術可能失靈,這就要求立足于實際,繼續探索新的具有吸引力、感染力、滲透力的課程思政技能和技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就是做人的工作,就是培育情懷、涵養道德、鍛造品質、塑造靈魂,課程思政也是如此。課程思政開展過程中,教育對象作為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其內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同時,教學內容也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而不斷迭代更新,如何有效將教學內容與時代發展有機結合,深入挖掘富有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課程元素,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循規蹈矩根本無法有效開展課程思政,只有大膽創新,因材施教、因時施教、因境施教,根據具體教學情況有效整合教育資源、手段、方法等一切有效要素,才能生成課程思政育人的實效性。
多元性,即課程思政教育藝術立足于不同維度、不同視角、不同環節,呈現多樣化、立體化格局。課程思政教育藝術具體涉及語言駕馭、契機把握、切入點選擇、度的掌控、方法整合等諸多方面,每一個方面又具有多樣性,而且不是某個方面獨自發揮作用,而是不同方面相互作用。正是課程思政教育藝術的多元性,才充分彰顯了其自身的豐富多彩,也凸顯了課程思政的獨特魅力。課程思政的多元性也體現在對于教師要求方面。由于課程思政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更高,難度更大,這就不僅要求教師具備高尚的品德、豐富的知識、寬闊的視野,而且要具有育人的主動性、政治的敏銳性、教學的靈活性,更要具有融合教學目標與育人目標的自覺、整合教學內容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課程思政的靈活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主體的多變性;二是方法的靈活性。這就要求教師在面對不同的專業、班級、學生,面對不同的課程、知識、元素,必須靈活地開展教育教學,有機地將傳授知識與塑造新人融為一體。另外,開展課程思政沒有固定不變的方法和技巧,一切技巧的成功運用都是建立在“因人而變、因勢而變、因時而變”的基礎上。如對于不同班級學生需要運用不同教育方法;對于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在不同情境也需要運用不同教育方法;教育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方法的有機巧妙組合;等等。教師只有根據具體教學情境的變化,立足于具體的學情,不斷大膽探索育人的思路、方法、技巧、活動等,才能真正領會課程思政教育藝術的真諦,也才能切實增強課程思政育人的實效性。
在開展課程思政過程中,語言駕馭藝術是指教育教學語言既要立足于專業課程和通識類課程特色,又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風格,力求準確生動、深入淺出、幽默風趣,讓學生喜聞樂見,如沐春風。
首先,準確生動。課程思政重在利用課程教學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這就要求無論是專業知識的傳授還是思想政治理論的闡述,語言都必須準確。如果語言含糊不清、模棱兩可,甚至有歧義,將會誤導大學生,那樣既不能實現教學的知識性目標,也不能實現教育的情感和價值目標。作用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政治立場、思想觀念、道德素質,其表述必須準確、科學、嚴謹。語言的準確并不排斥其生動性,生動的語言有利于知識的傳授和思想的引導,可以化抽象為具體,便于大學生理解,同時生動的語言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有利于打動大學生的內心世界,激發其不斷向上向善,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其次,深入淺出。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深入淺出的語言既有利于大學生理解專業知識,更有利于讓教師闡述的深刻道理易于大學生理解和接受。這種深入淺出的語言,應該更多具有專業課程的特色,即善于從專業知識的角度闡述、佐證思想政治理論,從而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信服度和接受性。這樣就為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全新的視角,為大學生提供前所未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體驗,讓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腦、入心。如任課教師為風景園林設計專業學生講授課程“園林樹木”,當講到“園林樹木的觀賞特性”這一章節時,可以結合園林樹木美學形態及其價值的展示需要園丁適時恰當的修剪,使大學生明白自己的成長成才同樣離不開家長和教師的適當“修剪”,即正確批評和教育引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青年要順利成長成才,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該培土時就要培土,該澆水時就要澆水,該施肥時就要施肥,該打藥時就要打藥,該整枝時就要整枝”〔3〕。通過如此深入淺出的講解,學生就能深刻領會家長和教師的良苦用心,也就不會排斥正確的批評和教育引導,從而收到獨特的教育效果。
最后,幽默風趣。課程思政是以課程教學為載體,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顯然,這種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生搬硬套、牽強附會,而是活潑生動、靈活自如。這就要求開展課程思政的語言必須幽默風趣。實施教學中,教師以專業知識的形態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給大學生以情感的觸動、思想的啟發、價值的塑造。幽默風趣的語言,有利于產生積極的情感活動,拉近學生與教師的心理距離,促進大學生從內心深處對課程思政教育內容和目的的認同、接納,并激發其踐行的強烈期待。幽默風趣的語言避免了傳統的說教,營造了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大學生在笑聲中品味情懷、培育道德、升華思想、塑造價值、確立信仰。
契機把握藝術,是指在專業課程和通識類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及時捕捉有利于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時機,并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導。課程思政實質上是隱形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強調滲透性。因此,必須把握好契機,那么什么是契機?契機就是教師在傳授專業課程和通識類課程中蘊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知識時,以及教學中遇到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情境時。這種契機稍縱即逝,只有及時抓住這種契機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提升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第一種契機是教師在傳授專業課程和通識類課程中蘊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知識時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這是課程思政的主要著力點。以專業知識形態呈現的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總有意想不到的情感激發、思想啟迪,收獲滿滿。從此,大學生將愛上所有的課程,享受學習,健康成長。如任課教師為建設工程管理專業學生講解“建筑結構”課程,當講到“砌體結構”中“過梁、挑梁”時,在讓學生認識到“過梁、挑梁”承受力之大,十分重要的同時,也要引導大學生勇于爭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過梁、挑梁”,敢于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第二種契機是教學過程中出現有利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情境時,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當前,學界對于課程思政的理解往往更多地強調利用專業課程和通識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其實這種理解不夠全面。除了要把握第一種契機,還需要教師善于利用教學中的特定情境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必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敏銳性,才能立即作出正確判斷,及時調整教育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以有效應對,借助于特定情境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激勵學生。在教學中出現有利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情境,往往具有相當的偶然性,非思政課教師只有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心人,才能及時捕捉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機,適時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切實增強課程思政育人的實效性。如每年的九月十八日,全國各地都會拉響防空警報。那么借助這個重要契機,專業課程和通識類課程教師可以及時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向學生發問:“今天為什么要拉響防空警報?”“九·一八究竟是什么日子?”“新時代大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該怎樣奮斗?”通過一系列發問,教育新時代大學生勿忘國恥,激發他們奮發圖強,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新時代中國青年要聽黨話、跟黨走,胸懷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不斷奉獻祖國、奉獻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一輩子的頑強奮斗來體現愛國主義情懷,讓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始終在心中高高飄揚!”〔3〕如果所有高校教師都能善于利用類似的教育情境,抓住一系列重要教育契機,必將在新時代大學生心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從而真正將課程思政落到實處。
第一,教師首先要善于發掘專業課程和通識類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然后要利用好寶貴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以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為發力點,對大學生進行情感熏陶、道德培育、價值塑造、思想引導。如任課教師為園林工程技術專業學生講授課程“園林規劃設計”,在講授“園林美”這一節內容時,任課教師可以一方面幫助大學生認識到現在大力建設生態文明,園林技術專業發展空間巨大,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強大的學習動力;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只有刻苦學習,不斷進取,才能擔當起建設美麗中國的歷史使命。
第二,必須開展與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相關的教育,而不是關聯性不強或無關的教育。否則,貌似“課程思政”,其實嚴重背離了“課程思政”的實質和精神。那樣既影響了專業課程和通識類課程的正常教學,又會沖擊思想政治教育的嚴肅性、邏輯性、生動性,讓學生對課程思政產生不良的印象。
第三,時刻關注、關心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感、思想等狀況,一旦出現異常現象,及時進行教育引導。教師集教書和育人于一身,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熱情和關愛是教育的催化劑。專業課程和通識類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大學生在學習、生活、情感、思想等方面出現的異常情況,必須第一時間加以關心,并予以積極引導和熱情幫助。如對于學生曠課,任課教師不能不管不問,必須及時關注,第一時間聯系曠課學生,防止失聯。另外,課下要及時面對面與之交流溝通,深入了解曠課原因,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只有課程思政的教育內容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需求、利益緊密相關,才會增強課程思政的吸引力、感召力。
度的掌控藝術,是指在開展課程思政過程中,專業課程和通識類課程教師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長短需要恰到好處,同時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具有一定的深度,不可過于淺顯。從哲學的視角來看,度是保持事物質的穩定性的數量界限,這一哲學范疇要求人們必須掌握適度原則,才能正確處理問題。對于課程思政而言,專業課程和通識類課程教師必須把握好適度的藝術。“適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狀態,把握適度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4〕。課程思政不是要求專業課程和通識類課程教師在教學中從頭到尾都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否則那就背離了課程思政的初衷。課程思政要求教師選擇性地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方可實現最佳效果。專業課程和通識類課程教師只有把握好適度的藝術,才能靈活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才會避免將專業課和通識類課都上成思政課,而是既生動地傳授了專業課程和通識類課程知識,又“潤物細無聲”地開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同時,在開展課程思政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具有一定的深度,不可過于淺顯,不能“蜻蜓點水,無關痛癢”。課程思政不能僅僅流于形式,而是要追求切實的育人效果。這就要求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直抵學生心靈深處,使其“動情動心”,方可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方法整合藝術,既指開展課程思政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合的藝術,又指專業課程、通識類課程教學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合的藝術。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合的藝術。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方法,如理論灌輸法、實踐鍛煉法、榜樣示范法、比較鑒別法、自我教育法,等等。這些方法各有優勢,具體應用的情境有所不同,這就需要專業課程、通識類課程教師掌握多種方法整合的藝術。通過整合,讓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增強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其次,專業課程、通識類課程教學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合的藝術。課程思政其實是在專業課程、通識類課程教學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這就要求相關任課教師必須掌握多種學科教育教學方法整合的藝術。當然,如何實現專業課程、通識類課程教學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整合,涉及跨學科方法的整合,是一項嶄新的課題,需要創新。只有結合各門專業課程、通識類課程的特色,結合新時代大學生成長的多樣化需求,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才能實現專業課程、通識類課程教學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機整合,實現課程思政的“水乳交融”。否則,課程思政只能是“三明治”或“肉夾饃”。
總之,“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5〕。“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高校所有教師都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這一殷殷囑托,相互緊密配合,以課程思政為抓手,注重發揮課程思政教育藝術,切實增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巧妙地運用課程思政教育藝術,在增長新時代大學生知識見識的同時,堅定其理想信念,厚植其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其品德修養,培養其奮斗精神,增強其綜合素質,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