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外語外貿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2018 年6 月,教育部召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新時代中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教育部負責人在會上提出,要合理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真正把“水課”轉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此后,教育部不斷發出非常強烈的信號,要求淘汰“水課”、打造“金課”,水課”和“金課”已經成為教育界的熱門詞匯。
“金課”指的是含“金”量高,一流的,高質量的課,“金課”可以歸結為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課程,既能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又能夠因材施教,把學生的個性特點發揮出來。
當今,隨著“金課”在高職院校如火如荼地開展,課程思政也是職教改革的熱點,是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金課”的建設和課程思政建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課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門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課程思政在本質上還是一種教育,是為了實現立德樹人。“育人”先“育德”,注重傳道授業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機統一,一直是我國教育的優良傳統。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解決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優良傳統和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它始終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注重加強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是實現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關鍵環節,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措施。新時代以來,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建設已邁入高速發展快車道。
1.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第一責任人,課程思政建設能否成功關鍵在教師[1]。經師易得,人師難求,為人師者的最高境界是將知識講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融為一體,讓學生對知識心生向往,把補鈣、培根、立德、鑄魂蘊含在公共課程與專業知識講授中。教育者應先受教育,教師應首先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加強黨的大政方針的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除了第一課堂以外,載體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學生參與度更高的第二課堂,無論從時間還是效果來看,都是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必然選擇。將思政教育從第一課堂延伸到第二課堂[2],有利于鞏固第一課堂思政教育成果,增加課程思政實施載體,強化實施效果。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結合起來,并深入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實訓活動,不斷拓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方法和途徑。
3.形成“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課程思政建設的濃厚氛圍。使課程思政成為學校的高頻詞。注重頂層設計,構建課程思政新格局。注重思政內容開發,打造課程思政新課堂。努力做到學校有氛圍,學院有特色,專業有特點。及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將課程思政要求寫入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大綱,不斷提高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
4.不斷增強教師的育人意識。培養和增進教師的育人意識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教師只有具備了育人意識,才能有意識地收集課程思政資源,深挖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如鹽融入食物一樣,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
5.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課程思政內容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要根據最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結合學科專業特點,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研讀,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重點內容,結合專業實際,將每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挖掘并自然融入課堂教學中。
6.開展課程思政示范課建設。依托專業人才培養主陣地、課堂教學主渠道,分類、分批組織開展課程思政示范課建設工作。以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為動力,發掘并融合各類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建設一批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彰顯思政育人功能的示范性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技能)課程、素質拓展(活動)課程,培育一批具有親和力、影響力的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提煉形成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的典型經驗和特色做法,促進育人質量全面提升。
7.著力改進教學方法。良好的師生互動,有利于課程思政建設的順利開展。通過師生課內外互動、課程反饋,教師可以知曉學生的認知結構、心理狀態和思想狀況,才能在課程設計和課堂教學中做到游刃有余。同時,教師要不斷提升對課程的理解和駕馭能力,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問題式、參與式、案例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探索推動課堂改革,讓課堂真正“活躍”起來,將價值觀教育潛移默化于專業知識傳授過程中。此外,還要促進課堂內外聯動,通過小水滴灌式浸入思政內容,實現課上課下無縫對接,實現“三全育人”的目標。
8.教師須增強課程思政方面的培訓。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需要及時轉變觀念,在課程教學中增加育人的理念,拓展開展課程思政的本領和能力。從某種程度上講,專業課程教師需要補上“課程思政”的課,通過課程思政納入教師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和師德師風、教學能力、科研專題培訓等,掌握專業育人、課程思政、思政教育的原理和技能,不斷提高課程育人能力。
1.教師應走出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混為一談的誤區。轉變觀念,只有正確的認識才能指導行動。教師應積極聽其他教師授課,不斷學習其他教師的關于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有益經驗,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2.大學教育對學生的培養不僅是傳授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培養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學生投身于社會建設的熱情和能力。每一節課,不僅僅是知識傳遞的過程,也是思想交融的過程;不僅僅是觀點的碰撞,更是價值的引導;不僅僅是專業教育,更應該凸顯德育教育。
3.立德樹人是學校的根本任務,必須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全方位。從這個意義上講,課程思政不是課程之外的附加內容,而是所有專業課程必備的、內化的基本內容。當前,相當一部分專業課教師把專業課程和思想政治內容對立起來,認為專業知識是規范、嚴謹的獨立體系,如果額外加入思政內容,會對專業教學形成干擾。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認識誤區,主要是對授課與育人的關系存在模糊認識造成的。教師應走出各種關于課程思政的認識誤區,實現全部課程的價值彰顯。
4.課程思政的一大優勢就在于,它能讓學生在學習各種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洗禮和情感陶冶,更好地實現自身思想素質和政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目標,堅守“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教育情懷,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對教育的熱愛和對學生的關愛拉近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距離,在潤物無聲、化育無形的過程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5.團隊協作是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能力,使課程思政落地生根的重要舉措。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組建教師團隊是關鍵環節。除了要找到合適的思政元素之外,如何將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課程之中也是一門藝術。思政課教師可以與專業課教師組建混編團隊,發揮各自的優勢,目的是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引領和人格塑造。
6.思政內容是與專業知識、專門技能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指導一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課程教學也都會為學習、理解和領悟馬克思主義提供幫助,二者有機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 世紀馬克思主義,如不認真學習領會,就無法用蘊含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指導專業課的學習。因此,教師都應認真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納入專業課的教學中,作為內化于課程的必備內容,讓學生在增長知識中潛移默化地得到思想的熏陶,讓專業知識和思政內容互為表里。
7.課程思政不是專業課加上思政課的授課內容,而是方向上旗幟鮮明[3]、方法上鹽融于湯。課堂教學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保證專業教學水準的基礎上,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做到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思政元素應與專業知識內容交織交融、相輔相成,起到引起共鳴、培根鑄魂之效,從而實現“教書”和“育人”的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使價值塑造成為課程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具有根本目標的一致性。課程思政作為新時代思政建設的重大創新,并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有著深厚的思政課程建設的前期鋪墊。同時,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具有不可分離的高度融合關系。思政方法可以輔助各類專業課的學習。思政課具有補充“精神鈣質”的功能。
8.優秀的習慣養成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歷程[4]。做到課程思政的一時一課并不難,難的是把課程思政的踐行成為習慣。這就需要教師長期加強自身各方面修養,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專業課教師要把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作為終身追求,矢志不渝,始終不忘教師的初心和使命,課程思政每一個階段性成果都會成為一個新的起點。只要不懈努力,就會使自己既成為某一個學科領域的專家,又成為教書育人的專家,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的職責。
當今,高職院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立德樹人,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金課”建設和課程思政建設無疑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措施。課程思政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如何有效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每一個職教人應該思考和踐行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