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晏才剛(銅鼓縣農業農村局)
為盤活農村閑置資產,激活農村土地市場,銅鼓縣先后制定出臺了《銅鼓縣全面推進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銅鼓縣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評估登記試行辦法》《銅鼓縣金融支持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及流轉工作的指導意見》《銅鼓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暫行辦法》,在政策層面保障了農戶、農村經營主體等各方面的利益,讓廣大農民安心。
該縣建立了三重風險防范機制,成立了專項風險補償基金,讓銀行和農戶都寬心。由縣政府主導的總規模800萬元農地貸專項風險補償基金于2019年底撥付到位,對專項風險補償基金建立叫停機制和追加機制,并視抵押貸款開展情況及貸款不良率發生情況適時予以追加風險補償。為快速、有效處置貸款風險,銅鼓縣政府組建第三方風險處置機構,成立了銅鼓縣農業產業發展公司,化解、處置試點工作中發生的農地貸款風險。同時該縣實行專項保證金制度,農村經營主體在辦理流轉土地抵押貸款時,必須預交一年以上的租金存入農業部門指定的帳戶,作為保證基金。該基金首先用于拖欠的農民工工資,其次用于貸款風險補償。至今年6月底,銅鼓縣累計辦理316筆“農地貸”,貸款金額達11982萬元,未發生一筆不良貸款,風險防控效果明顯。
措施精準發力,讓土地流轉雙方都放心。為避免農村土地流轉的盲目性、自發性、零散性,提高農村土地綜合利用率,銅鼓縣搭建了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2015年,全縣金融機構加大了與相關部門之間的聯動,率先建立了14個覆蓋全縣的縣、鄉、村三級農村產權綜合交易中心,負責辦理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登記、資產權益出讓、流轉、擔保等手續,并提供農村土地流轉供求信息查詢和發布、政策法規宣傳經驗交流;開發建立了集信息匯集、流轉交易、業務監管、鑒證確認、數據管理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縣農村產權綜合交易網絡平臺,實現農村土地承包流轉網絡化和規范化。
為破解困境,縣金融機構立足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及流轉的基礎,分析研究農村土地承包的經營權抵押貸款的可行性和切入點,合理確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的估價。
該縣還建立了評估人才數據庫,通過自薦和篩選,組建了由20名農業專家、24名農技人員組成的專業評估團隊,并聘請農業、金融等方面的專業人士進行培訓,由中國人民銀行銅鼓縣支行和縣農業農村局聯合向其發放聘任書,確保評估的準確性和真實性。
該縣引導縣內相關金融機構制定了《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管理辦法》,逐步將“小額農貸、農戶擔保、農戶聯保”等貸款方式轉變為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為抵押標的的貸款品種,建立“見證放貸”模式。截至今年6月底,通過農村土地流轉交易平臺辦理登記的有6317筆,面積4155.7公頃;流轉土地1845筆,面積1429.7公頃;發放新版“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證”104本,向承貸銀行開出農村土地流轉他項權證88本。
銅鼓農商行自2014年發放全省首筆農地貸以來,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和貸款形式,加快了放貸的步伐。由于措施得力、風險可控、收益有預期,大大提高了金融機構參與的積極性,開辦農地貸業務的金融機構也由農商行一枝獨秀,發展到農商行、郵儲銀行、農業銀行的“三足鼎立”,形成了農商行、郵儲行、農行、建行、工行、九江銀行、九銀村鎮“七雄爭霸”局面,為廣大農戶和農村經營主體提供了資金方面的強力支持。截至今年6月底,銅鼓縣金融機構累計發放農地貸316筆、金額11982萬元,貸款余額為8629萬元,抵押流轉土地1256公頃,助推104戶農村經濟主體擴大生產規模,創省級農產品品牌3個,帶動2544戶農戶年均增收4500元,銀行貸款收益460萬元,實現了農銀雙贏。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形勢下,“農地貸”覆蓋面增大,有效地緩解了農民創業的資金壓力,極大地釋放了農民創業的潛力,進而帶動了農村發展,實現農民收入增加。
創新開發“農地貸”,緩解了農村經營主體融資難的問題,破解了農業經營主體無資產抵押難題。帶溪鄉西村劉明豐等3位返鄉創業青年共同投資20萬元,在本村租賃耕地2公頃,創辦了西村村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后,其以3.3公頃自家承包經營地和流轉土地的3年平均收益及地上附著物評估價值23.7萬元作為抵押,從農商行獲得了10萬元兩年期的貸款,解決了擴大承包經營的資金需求。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有效地推動了農業產業規模化經營和農業的現代化發展,為農民創業起到了重要示范帶動作用。截至今年6月底,銅鼓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767戶,較上年新增89戶,其中種養大戶514戶,農民專業合作社193戶,家庭農場44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6戶。
銅鼓縣通過采取多項有效措施,不斷釋放改革紅利,在全縣農村逐步呈現“土地有身份、流轉有保障、貸款有擔保、創業有資本、合作有基礎、種田有責任”的多重效應,真正實現了農民得實惠、農業增動力、農村添活力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