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澤南
(長沙學院體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022)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三全育人”的提出,拓展和深化了教師“育人”職責,為課程思政指明了方向。從課程性質上看,體育是德育與智育的基礎,體育課程思政是大學課程思政不容忽視的重要陣地,探討體育課程思政并對體育課程教學實踐進行全面反思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體育課程教學的目的是發揮體育課程的育人功能,培養健康、陽光、充滿活力、具備一定運動技能和一定競爭力的時代新人。當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高中畢業的學生存在“上了 12 年體育課沒有很好掌握一項運動技能”“體質連續 15 年下降”等問題[1],這導致剛入學的大學生運動體驗少、體能素質差、運動技能缺失,高校體育教師忙于給新生進行知識、技能和素質等方面的補課。而大學體育課開設課時有限,在補償性教學中,常規教學任務的完成也變得困難起來。另外,高校設置課程思政的目標任務,使部分教師在“育德”與“育技”平衡問題上產生了認知偏差,認為“育德”會影響“育技”,沒有認識到德育的提升能夠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能夠促進和提升“育技”的效果。
高校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教師面臨意識缺失、能力不足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難以真正達到“真懂”“真信”和“真教”的理想境界[2]。由于缺乏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深度融合的理念,部分體育教師不能把體育知識技能與思政教育融會貫通,不能把思政元素提煉為學生現實需要的精神品質。在實踐教學中,有的教師停留在政策層面,并未深入;有的教師是為完成任務而開展,重形式輕實質;有的教師只設置單一的講故事的形式;有的教師設置特定的教學模塊將思政元素直接灌輸給學生,形成教學與思政的“兩張皮”;有的教師以要求學生完成思想匯報作為思政手段和思政評分標準等。
體育課程思政,是為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體育課程教學的德育功能與價值引領,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于體育課程建設、體育課程實施和體育課程資源開發等各環節、全過程[3]。
2.1.1 樹立“全員育人”思想
(1)教師育人,指教師育每一個人。教師加強班級組織建設,營造自在和諧的育人環境,不拋棄、不放棄每一個學生;用好教師自身“德育”題材,以飽滿的家國情懷、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守正創新的敬業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2)人人育人,指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合作和交往中相互影響和激勵。體育課程教學班是在一個開放的空間共同參與學習鍛煉活動,彼此都是對方的一面鏡子,每一個人在課堂教學體系中既是育人者,也是被育者。
(3)組織育人,指通過班級組織營造良好的學風影響學生。在一段時期內,教學班級具有相對穩定性,作為課堂教學設計者的教師和作為班級組織活動主體的學生,共同打造自在、和諧、追求卓越和美的班級組織,實現組織育人。
2.1.2 從“全方位育人”設計教學
(1)教師課程設計應契合主流意識形態、新時代人才培養要求、體育課程特點、學生需求;以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為教學指導思想,確定體育課程教學目標;以專業知識學習為主線,根據專業知識結構規律,按照學生成長規律,選擇教學內容,挖掘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根據運動技能形成規律,選擇教學活動方式,制定教學日歷,撰寫教案等教學文件。課程實施以發揮課程思政效能和思政方法的有效性為原則,根據教學計劃推進教學。
(2)學生全方位發展應基于學生“發展”的認知視角。在認知層面上,包括人生價值理念、大學學習目的、體育課程的價值認同、體育課程的培養目標;在價值塑造層面上,包括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品質、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家國情懷等;在專業能力培養層面上,包括健康生活方式、健康促進能力、技能水平、比賽能力等。
2.1.3 從“全程育人”把控各個環節
體育課程的學習全程,是教師從學生第一堂體育課進行入學教育到最后一堂體育課的總結回顧與殷殷囑托。以“輸入”時的培養目標要求,比對“輸出”時的培養目標達成度、學生滿意度,來評價教師育人成效。全程要做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契合。教師以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和思政效能為遵循,把控每一個“細節”,打通課程育人通道和學生自主發展通道,實現通道的融合,提高育人成效。
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要通過全程育人來實現,全程的把控在于教師,教師以教學進程為線索,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將全方位和全員貫穿到整個課程教學中,用真情實感融入教學,以求真、求善、求美來吸引、感召、感染學生[4],以嚴謹治學的態度和仁愛親和的教風,為學生營造“自在、和諧、追求卓越和美”的學習環境。
全面落實體育課程的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五方面目標,充分挖掘和利用體育課程知識元素蘊含的人生哲理,結合學生實踐情況,從學生“知、情、意、行”四方面進行啟示教育。
這里從大學體育第一堂課、技術學習、教學比賽三個方面選擇典型案例進行設計與解析,通過價值引領、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案例以目標導向設計,從全程育人視角,把握開頭的育人契機,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正確的價值觀、健康的生命觀、認真的學習觀、吃苦耐勞和勇于突破的體育觀。
3.1.1 教學過程
(1)以學生考上大學為契機,引導學生自立自強,為追求人生更大價值邁出堅定有力的步伐,樹立有所作為的價值觀。
(2)以“假如你是雞蛋,你該怎么辦”為主題引導學生思考,以雞蛋從內打破是生命,從外打破是食物為比喻,提出精彩、幸福的人生是奮斗出來的和幸福把握在自己手中等觀點,激發學生努力奮進的積極人生觀。
(3)以“為什么要考大學,要考名校”提問,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并揭示其原因:名校給學生配備了更好的老師、更多的資源、更大的平臺,能使學生變得更優秀、更強大,進而引導學生樹立追求卓越的正確學習觀。
(4)組織學生討論“體育是什么,為什么要學體育”這一問題,得出體育“強身健體”的目標和完成健康中國、幸福家庭、健康身體建設的三重使命,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積極的人生觀。
(5)組織學生研討“乒乓球課程要學什么,要怎么學”這一主題,讓學生明白課堂常規要求、學習要求和成功砝碼是“信心+態度+勤奮”,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學習觀。
由于鎖相環分相控制的方式會導致換流器交流側電壓電流發生畸變,換流器的控制系統多采用等相位間隔觸發,在這種控制方式下,控制器控制系統能獨立地以鎖相環輸出的同步相位為基礎產生等相位間隔觸發信號。因此在研究換流器的實際觸發角時,需要先分析鎖相環輸出同步初相位φPLL的工作原理,其數學模型如圖1所示[12]。
3.1.2 啟發引申
從兩方面啟發學生重視體育課程的學習。
(1)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之材。建設好自己的身體,是大學生的責任和義務,也是家人的期望和自身的幸福保障。
(2)大學生要有“家國情懷”,處理好國家的需要和家人的期望之間的矛盾。新時代國家需要大量能開拓創新、創造財富和價值、推動社會發展的人才,但是父母往往站在個人“功利”的角度,要求孩子去適應、順從社會,為個人獲得更多的資源。大學生要樹立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標,做對國家有貢獻、對社會有影響、對人類進步有影響力的人,當下要強大自己,將來要主動作為。
案例以教學內容為主線設計,通過乒乓球發球技術教學,培養學生主動作為、尊重規則、精益求精、勇于突破的精神。
3.2.1 教學過程
(1)根據“發球不受對方制約,可以選擇最合適的站位,按照自己的意圖把球發到對方球臺的任何位置”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樹立“把握機會,掌控主動權”的意識。
(2)根據“合法發球”規則要求,在遵守規則的情況下,可以從擊球的速度、力量、作用點及力的方式、方向來提高發球質量的教學內容出發,讓學生明白在遵守規則的條件下發展自己、突破自己的道理。
3.2.2 啟發引申
通過乒乓球發球技術的教學,啟發學生建立以下兩方面的思想意識。
(1)從發球的主動權認識到,人生也要掌握主動權,要有理想、有目標;從發球規則認識到,人生要守住制度底線,“有所為,有所不為”。
(2)掌握主動權,要以技術做保障,要精益求精,勤學巧練,尊重科學,規范動作,刻苦鉆研,勇于探究。
案例從學習活動方式設計,構建教學比賽平臺,通過班級教學比賽,培養學生拼搏爭勝、勇敢頑強的精神,競爭意識,抗挫折能力等。
3.3.1 教學過程
(1)賽前引導。讓學生明白比賽的目的和意義。每場比賽有勝負,最后冠軍只有一個,比賽既是和對手比也是和自己比;比賽的目的之一是拼搏爭勝,發揮自己最高水平,在比賽中提高自己,獲得“比賽經驗”。
(2)比賽安排。賽前進行分組抽簽,賽中不安排裁判,雙方既是參賽者,又是裁判;每局比賽后雙方一起登記成績。提出“尊重規則、尊重事實、尊重對手、尊重隊友”的要求。
(3)比賽進程。與對手水平實力相當時,狹路相逢勇者勝,保持良好的心態,發揚頑強拼搏精神;面對強大對手,方知“書到用時方恨少”,使學生認識到技術、體能的重要性。
(4)賽后調整。“勝敗乃兵家常事”,勝不驕,敗不餒。在淘汰機制下,失敗是常態,學生要學會在“受挫”的情感體驗中,進行心理調適,分析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自強不息。
(5)經驗總結。雙打比賽,和搭檔的配合是關鍵,要團結協作,要理解包容。使學生認識到技術水平是獲勝的保證,保持學習的激情,在技術上精益求精。
3.3.2 啟發引申
(1)人生的價值就是被認可、被尊重,人的幸福感來自日常生活的自信和優越感。通過比賽獲得經驗,提升乒乓球運動能力,獲取將來在工作或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機會和平臺,培養自信、陽光的個性品質。
(2)競爭激烈的社會,拼力前行、以實力說話,在競爭失利的情況下,學生要能夠檢視自己的不足,奮發圖強,形成困難面前涵養自身、強大自己、追求自身進步的品質。
從體育教學方面看,必須強化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讓體育課程思政在課堂教學中走實走深。
(1)文章把“三全育人”理念引入課堂教學系統,指導體育課程思政的設計和實施,通過加強班級組織建設,構建“自在、和諧、追求卓越和美”的課堂教學平臺,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實現“空間、時間、人事”上的有效對接,有效實現組織育人、人人育人的目的。
(2)文章利用“積極心理學”理念,以目標為導向,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引領,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導向,揭示教學元素蘊含的人生哲理,針對學生“知、情、意、行”問題進行啟示教育,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融合教師育人通道和學生自主發展通道,有效提高育人成效和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