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瑩
黨的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展開,鄉村旅游成為鄉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然而由于鄉村自身的局限性,文化作為核心競爭力要素并沒有充分得到發展,甚至成為制約鄉村旅游發展的瓶頸。本文從文化視角出發,針對目前鄉村旅游的現狀,對提升核心競爭力提出建議:重構鄉村文化記憶,培育壯大鄉村文化新活力;以創新驅動代替資源驅動開創鄉村文化旅游新模式,擺脫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以現代科技賦能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積極構建數字化鄉村,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健全鄉村特色文化創新機制,打造鄉村文化品牌,確保鄉村旅游文化的全面提升和可持續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在鄉村振興、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鄉村旅游日漸成為現代人的一種休閑方式,并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發展鄉村旅游,離不開鄉村獨特的自然資源,更不能忽視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抓住文化核心競爭力這一要素,切實豐富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滿足村民和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要,是鄉村經濟振興和鄉村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針對提升鄉村旅游文化核心競爭力提出以下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愁就是一種鄉村文化記憶,鄉村旅游應該圍繞這一理念,創造發展機遇,做出及時回應。面對當下鄉村文化記憶傳承的斷裂,應該著力打造鄉村文化記憶承載空間。第一,加強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做好鄉村旅游的文化定位。從組織層面加強重視程度,加強相關部門合作,挖掘鄉村文化多樣性、獨特性,實現休閑、娛樂、文化的高度統一。第二,增強村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培養村民的文化自覺意識和傳承意識,將鄉村文化記憶融入鄉村旅游的方方面面。立足于鄉村文化的自身特色,通過村民與鄉村文化的互動,完成對新的鄉村文化展現形式的重塑,培育鄉村文化的新活力。第三,對鄉村傳統的公共文化空間和載體進行改造和創新利用,構建新的鄉村公共生活來培育、拓展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只有在鄉村旅游過程中體現出鄉村文化的自身特色,賦予鄉村旅游足夠的文化內涵,帶來相應的文化紅利,為鄉村參與者提供足夠的利益收入,才能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實現鄉村旅游由資源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過渡,擺脫鄉村旅游發展的資源依賴的現狀。以發展休閑農莊、農業科技園、民俗村、田園綜合體等多種形式替代資源供給季節性障礙。把握好鄉村文化的鄉土情結,在豐富形式的基礎上注重內容的注入,梳理鄉村歷史文化發展脈絡,賦予鄉村文化現代歷史意義,讓鄉村文化變成活態的、靈動的歷史傳承者。對“人”“事”“物”“場”“境”進行文化再生、再創造,用好鄉村文化資本,加強經濟支撐,講好鄉村文化故事。展現鄉村文化特色,表現人文情懷。除了關注鄉村的“鄉土味”外,還要注重現代科技的融入,促使鄉村文化資源與高科技手段進行融合創新,豐富鄉村旅游的形式,形成鄉村旅游的市場吸引力和核心競爭力,從而扭轉鄉村旅游的資源驅動型現狀,邁入鄉村文化旅游的創新驅動時代。
突破鄉村文化空間趨同化的困境,應該形成“政府—鄉村—村民—游客”多維互動,改變政府單一的管理模式,杜絕“村村同面”,關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成長性、持續性、自主性、獨特性以及延伸性。搭建并開通政府與鄉村實際需求間的溝通渠道,充分發揮市場的自我調節作用,提高村民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參與度,形成良好的反饋機制,完善鄉村公共文化管理體制,依托村民的切實需求,創新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及形式。
同時,積極探索現代化科技賦能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路徑。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加入高科技元素,加快鄉村數字化建設。一是實現鄉村的網絡全覆蓋,推動鄉村進入“云時代,”利用VR平面導航、大數據、自助服務機器人等為鄉村旅游的參與者提供綜合性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二是建設數字化文化廣場,打造成鄉村旅游的名片,多方協作,共建共享。三是建立鄉村數字文化資源庫,既能為游客提供快捷有效的信息服務,又能獲取游客的反饋建議,完善消費者的消費體驗,實現市場在鄉村旅游中的調解作用,也是對鄉村文化的再審視、再思考、再挖掘、再提升。以創新帶動鄉村旅游公共文化服務的提升是鄉村旅游核心競爭力培養的重中之重。
農耕文化、村居瓦舍、長街古巷、民俗風情、民間技藝、民間手工藝等都是鄉村的文化標簽,形成這些文化產品的品牌效應,是打造鄉村旅游文化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步驟。既能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繼承,又能將鄉村傳統文化與旅游市場對接,實現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品牌效應的形成、鄉村旅游核心競爭力的培養要以創新為基點,將創意元素融入鄉村特色文化中,打造鄉村文化產品研發空間,孵化鄉村文化品牌,健全鄉村特色文化創新機制。
首先,發揮創意人才的作用。鼓勵培養當地有影響的文化名人,注重培養本土學子,積極引進熟悉文化創意設計、文化產品研發、文化品牌經營的具有專業水平的人才。深入調研鄉村文化,挖掘鄉村文化特色,結合不同的村落類型進行針對性的規劃創新,系統地對鄉村特色進行歸納總結,給政府和鄉村提供有效可行的方案,提煉確實可行的發展思路,實現“一村一品”,從內容到形式上創新鄉村特色文化。
第二,形成鄉村文化品牌產業鏈。專業化生產所帶來的集聚效應能夠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資源共享,有助于地區品牌效應的形成。[ ]創新研發鄉村文化旅游產品應該以消費者需求為立足點,應該不斷延長產業鏈,進行相關產品的系列化設計,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思考更多垂直化、圈層化的內容消費和文化消費升級的需求,更多吸引“90后”“00后”年輕人群,嘗試建立“網紅”打卡地,線上線下互動,不斷深入拓展,同時必須要注重融入現代生活理念和鄉村文脈,形成鄉村文化產品的主題性,在產品主題的引導下形成品牌化的市場效應。
第三,拓寬文化產品的影響場域。鄉村旅游市場是一個多元化的商業綜合體,不能將市場行為狹隘地限制在鄉村當地,文化產品的銷售不能隨著游客離開旅游地而結束,應該讓旅游者離開后仍然有渠道購買到鄉村旅游市場的產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的優勢,加強與騰訊、抖音、微信等平臺的合作,運用更多數字化的手段,推動鄉村旅游文化生態的健康發展。發揮鄉村旅游協會的積極作用,協調好政府、農戶、創意人才和旅游市場間的關系,使其各司其職,建立完善的鄉村特色文化創新機制,完成研發空間的建設以及鄉村文化產品的孵化。
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支柱,文化是鄉村旅游的核心競爭力,提升文化競爭力是鄉村旅游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我們應該堅定文化自信,采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法,把提升文化核心競爭力與鄉村振興、全域旅游結合起來,深挖鄉村文化內涵,立足當下,探索鄉村文化賦能鄉村旅游的路徑,打造鄉村文化新品牌;面向未來,推動鄉村文創生態的健康發展,推動鄉村文化經濟協調發展,讓一個個鄉村在發展旅游中“活”起來、“火”起來,助力鄉村振興。
(中共大慶市委黨校)
參考文獻:
[1]戴鵬.全域旅游下的鄉村文化旅游發展對策[J].商訊,2020(11):141-142.
[2] 鐘小東,趙影.以鄉村文化為核心要素發展海南鄉村旅游[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9,40(01):81-88.
[3] 英青措.黃南州鄉村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現狀及對策[J].鄉村科技,2020(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