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沁
隨著內地城市高速發展以及國際經濟形勢的轉變,素來擔任內地與世界橋梁作用的香港不再是投資商的首位選擇,從而引發了一系列關于“香港邊緣化”的置疑。本文比較分析香港與內地城市經濟狀況,闡述“香港邊緣化論“產生的詳細緣由。從歷史與現實兩個角度明確香港對內地發展的意義,得出香港不會被內地邊緣化的結論。進而分析在新時代背景下香港的經濟發展,必須推進經濟轉型和新興產業發展,使得香港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步伐。
近年來內地城市的競爭力不斷增強,香港的優勢相對減弱。因此,許多 “維權”人士以”造福香港“為名,阻撓香港與國家的融合。這些人認為,香港在內地的未來發展很可能會被邊緣化,從而影響香港的發展。“占中運動”發起人之一戴耀廷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堅持認為”邊緣化“與香港的長遠發展是一致的。這一言論實際上是阻撓香港融入內地,并試圖顛覆國家的主體地位。香港的”邊緣化“理論值得深思,否則,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濫用。

經濟競爭優勢弱化
隨著內地經濟的不斷崛起,以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為代表的城市迅速發展。根據表1,可以看到過去五年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香港的GDP數據:從2015年到2019年,5個城市的GDP均呈現穩定增長的趨勢。自2017年以來,香港GDP的同比增長率下降,雖然在2019年略有反彈,但仍低于其他城市。北京和上海的GDP總量始終高于香港,廣州通常低于香港,深圳于2018年首次趕超香港并呈持續上升趨勢。
事實上,”邊緣化論“的產生與香港在中國的城市地位和經濟影響越來越小有關。過去,內地需要香港作為經濟溝通的橋梁。如今,許多內地城市已達到香港的發展水平,擁有更符合投資商期望的地理位置和人口規模。香港作為金融和貿易合作窗口的地位正在下降,自然沒有以前那樣受到關注。
民眾對未來的不確定
”邊緣化論“的產生與香港一些民眾無法坦然面對未知的挑戰有關。從經濟層面來看,香港與內地之間的政策和文化沖突反映到了經濟運行上,城市活力受到影響。從政治環境來看,激進分子有意放大了內地的優勢,低估了改革進入國際化的困難,輕視了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作用。暴恐攬炒的恐怖主義、新冠疫情的緊急防控和國家的高速發展,都加劇了香港一些人對未來的焦慮。現實生活的經濟困境與社會言論的爭辯在無形之中沖擊著民眾的思維。
香港邊緣化論與國家的政策不相符。正如“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措施,國家為促進香港的經濟轉型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多方面支持。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慶典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落實“一國兩制”的基本政策,以促進內地與香港的一體化發展。香港特區與經濟特區的雙贏合作與共同發展,就體現了“一國兩制”的優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展示了香港和深圳戰略定位的差異。不存在主觀上的相互排擠,深圳更不會取代香港。每個城市的工作重點都是指向性的,這是施展錯位的競爭優勢的必要辦法。
香港是全球金融交流的重要樞紐,對內地開放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兩地將有更大的合作空間。根據表2可知,香港一直是內地重要的外資來源。2016年內地實際使用香港外資比例短暫下降,然后在2017年迅速回升,同比增長也由負轉正。2018年,中國內地實際使用香港外資比例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長高達120.7%。由2015年至2018年,香港在內地共設立83,833家企業,實際投資3522.9億美元。長期以來,內地與香港各自發揮優勢。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加深,香港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應該與大陸一同促進經濟一體化發展。
端正觀念,拒絕分裂
“港獨”分子使社會深陷矛盾與糾紛,行政區難以集中精力去統籌規劃,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政府應落實并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二十三條,該條嚴厲禁止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或顛覆中央人民政府的行為。香港人民應相信國家,一致抵制破壞祖國統一的分裂分子,對“港獨”說不。當局必須在堅定一個中國原則的同時,應對經濟發展保持信心。香港需要調整好心態,坦然地面對過去優勢已經轉變的事實,主動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努力融入國家的整體發展。只有在正確理解國家發展新機遇的情況下,香港才能夠充分利用現有優勢,及時鞏固其在總體發展中的地位和利益。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信息可知,2020年我國前三季度GDP增長0.7%,經濟增長由負轉正。我國正在形成一種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外雙循環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如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所說:“香港的未來經濟發展應更融入國家發展的大局,把握國家發展帶來的可改革機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是讓香港邊緣化,而是在維持香港特色的同時更好地發揮優勢。香港應充分發揮其在融資方面的獨特優勢開拓新的發展空間,在新的發展格局中發揮更大的價值。
香港經濟需要新方向
根據表3可知,各個行業對香港經濟的重要程度不同。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對GDP的貢獻較小,香港經濟側重于服務業。目前,服務業已成為香港經濟的中堅力量,一般占GDP的80%以上。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內地經濟持續發展并向服務業轉變,這為香港服務業創造機遇。文化融合和市場體系完善使內地服務業朝著高附加值的方向發展,同時使香港能夠充分發揮其在服務業中的競爭優勢。
會展業作為一種新興的經濟產業,是服務業的時代選擇,也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新方向。長期以來,香港都是內地與世界的橋梁,具有無可比擬的國際地位和格局。因此,香港充分具備發展會展業的條件。在優化資源配置和增強綜合競爭力的同時,香港可以利用展覽來提高國際聲譽。此外,會展業的發展可以緩解就業困難,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會展業通常被認為是高價值產業,這與展覽背后的經濟意義相關。精英人才和高質量項目的流失給香港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但會展經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人才流失,加快經濟運作。舉辦大型國際會議和展覽會,不但將優質的商品、技術、人才、資金和信息資源流向香港,還會直接刺激香港商業、金融、旅游和運輸行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香港邊緣化“理論,是在潛意識里分裂國家,這不利于國家的融合和香港自身的發展。因此,"香港邊緣化理論與國家的政策不相符。發展會展經濟,為香港提供精英人才和優質工程就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新方向。香港應該在國家積極的政策支持下,調整思路,主動適應新的國際經濟形勢。積極融入國內國外雙循環新模式的同時,香港應該把握國家發展帶來的機遇,促進經濟發展。
(安徽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