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均豪 鄧玲婉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作為歐洲第二大經濟體的法國,和中國的合作交流越來越多,各行各業對商務法語翻譯工作者的能力要求產生了變化,不僅需要有扎實的法語基礎,還需要對其從事翻譯的領域有足夠的了解,才可能盡量避免錯誤。因此,對高層次翻譯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在這樣的前提下,國內不少高等院校都開展了商務法語翻譯教學,目的在于根據社會需求,培養“法語+專業”的復合型人才。但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即使在有著扎實的法語基礎的情況下,也可能會翻譯得不盡人意,甚至造成對方的誤會。這就要求從翻譯的差異性出發來尋根究底,只有找準原因,才可能尋求對策,盡可能避免因為跨文化差異而造成的誤解,推動中法交流更順暢的進行。
法語和英語一樣,作為一種通用性較強的交流手段來說,并不僅僅局限于法國本土使用,全球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都以法語為母語,但由于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在發音、拼讀及語用習慣上也會有不同。在進行翻譯時,需要了解對方來自哪個地區,再結合當地文化背景選擇相應的翻譯方式。
語言習慣
由于長久以來人類的遷徙活動,法國本土居民在各個地區定居,并和當地的原住民通婚、形成聚居區后,法語即在當地生根發芽,并融入當地特色,開始本土化進程,進而使得不同區域的法語都帶上了濃郁的地方色彩。如加拿大魁北克區和非洲法語區的發音上就有較大區別。在魁北克生活的居民,因為長期受到周圍英語母語使用者的影響,融入了不少英語式的法語詞。如“"Vousêtes bienvenu!”,字面意思和“You are welcome!”較相似,但實際意義卻相差甚遠,在當地法語中是表示不用謝之意。非洲的法語變音主要表現在[r]、[R]上,若來自非洲法語區的客人詢問[pli],往往就是在簡單的詢問prix、[pri],而非法語發音中常規的pli、plie。所以,需要掌握不同地區客人的發音特點來選擇合適的翻譯。
文化習慣
各地的文化習慣一般與當地經濟水平、歷史背景等有較大關系,反映到個人的文化觀念上,也會存在較大不同。在商貿合作中的日常交往和商務活動方面,法國地區和非洲地區均表現出明顯的不同。法國較為富裕,有著較好的經濟基礎,在精神文明表現上,較為崇尚自由個性和浪漫,人際交往較隨意,習慣用tu的稱呼,以便于讓雙方更有親近感。非洲地區,在經濟落后的情況下,反而會有更強的自尊心,需要對方有足夠的尊重,所以一般用vous的尊稱。在商貿活動上,健全的法制使得法國本土人士有著較強的法律意識,對待合同及具體的商貿行為較嚴謹,需要有完善的合同,以及對活動中各類事件的詳細記錄,翻譯時也需要注意提醒中方應處處按規章、合同辦事。而非洲地區,法律意識淡薄,拖欠貸款的現象較常見,尤其在商務函件、合同簽訂等方面的翻譯中,需關注是否有可能損及自身利益的陷阱,并據理力爭,免造成巨大損失。
風俗習慣
在法語使用區域中,無論是非洲的數十個國家,還是法國本土,有相當一部分國民都是伊斯蘭教的信奉者。和世界上各種宗教一樣,伊斯蘭教有其特殊性,而且有較為嚴格的教規,和我們日常生活習慣有著較大不同。在遇到法語母語的客戶時,需了解其來自的地域,是否為伊斯蘭教徒,若是,在飲食、居住空間、工作時間、隨行翻譯等方面都需要作出特殊的安排。如需要去清真餐廳,住所處需有可供朝拜的空間,每日早、晚需留出專門做早課、晚課的時間,隨行翻譯需和客戶統一性別等。翻譯人員需先行了解這些特點,在與中方人員溝通時需特意提出這些情況,以免出現跨文化間的沖突。
譯者對上述差異性矛盾均需要有充分的了解,并予區別對待和處理,才能盡可能做到交流的順暢,使商務活動能順利進行。
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是每一名譯者均需要認真面對的,并需要對其中可能存在的矛盾進行調和,以求促成雙方達成共識。
語言習慣
和中國人一樣,法國人在用法語交流時,會有一些習慣性的語言用法,如果不能對其充分了解,而是用中國人的語言習慣來和他們溝通的話,很可能會使雙方無法順暢交流。比如,法國較習慣說禮貌用語,即使在親人之間也可能會說"sil vous plait."、"pardon"之類的話,這是根據他們長期的語言習慣發展而來的。而在中國,在關系較親近的人之間,會較少運用禮貌用語,以此顯示彼此之間的親近感,避免因禮貌而引發的生疏感。中國人會習慣于在打招呼時問對方有沒有吃飯,而在法國人,可能會將其當作吃飯邀請。因此,在碰到類似情況時,可以翻譯為" Bonjour, ?a va",而非"bonjour, avezvous mangé?",同時需向對方說明中國人喜歡將問對方有沒有吃飯來作為寒暄話題,讓對方更容易接受,以此來減少對方可能產生的誤解,增加對彼此間語言習慣的了解。
文化差異
中國人以集體為尊,講究集體利益大于個人利益,要求當兩者產生沖突時,從大局出發,個人服從集體,而法國人更強調個人的利益,喜歡突出個性,喜歡自由,兩者在價值觀上存在較大差異,在對待商務活動上的態度也是如此。法國人長期處于健全的法制、文化環境下,會有較強的法律意識,習慣于什么都要按照合同來,任何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或額外內容都需要在合同中表明,并作出相應的約束,需要按章辦事,若出現違反規定的情況完全不予通融。而中國人,在數千年的中庸文化影響下,更講究人情,辦事也較靈活,講究變通,而這一點卻是法國人較難以理解和接受的。所以,萬一在商務活動中出現可能沒有完全按照合同的情況時,翻譯人員需向中方解施清楚法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處事原則,建議他們向客戶坦誠認錯,表明愿意承擔錯誤的己方立場,并協商事后補償事宜。
以提高職業素養為目標
在以往的法語翻譯教學中,大多以文學類的課文為依據內容,這樣一來對學生造成較大難度,另一方面,則和實際上商務活動的需要大相徑庭,并不利于學生在商務活動中的實際應用。所以,在教學中,需以學生今后將從事的職業為中心,以提高職業商務能力為培養目標來改變教學內容。教師應根據商務活動的實際需求來制定課程方案和計劃,選擇教學內容,根據時代發展、商貿活動變化來更新講義內容,彌補市面上相關教材缺失的空白,努力幫助學生獲得該職業所必須的理解和表達能力,提高心理素質和職業素養,提高獨立開展翻譯業務的能力。
模擬任務型教學情境
傳統的教學,多以教師為主導,采取知識灌輸的形式,往往缺少具體的交際環境,也沒有明確的翻譯主體,學生興趣缺缺。為最大限度的結合職業實際,以滿足行業需求,可以采取構建任務型教學情境的方式,為學生們模擬有意義的學習場景,來鍛煉他們的實際翻譯能力。教師可以設置仿真的翻譯工作環境,結合實際工作來設計相應任務,充分發揮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完成知識的自主構建,對已獲得的知識進行梳理和深化,運用所學來解決實際問題,使其有效掌握職業發展所需知識技能,
突出學生這個教學主體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任何學科在教學中均需把握的核心內容,尤其需要強調學生在借助他人和相關學習資料的幫助下,完成知識構建的自主性。所以,教師需要認真審視這一問題,努力改變以往傳統的師生角色,讓自己從“教”轉變為“導”,幫助和引導學生來完成自身的知識構建。教師應改變以往機械式的教學方式,加強師生互動,在師生間形成協作關系, 如通過小組討論、學生譯文分享賞析、指導意見等方式,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對譯文邏輯性的重視,提高學生的翻譯思維能力和翻譯質量。
總之,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加大,中法間合作幾率也大大增加。在商務法語翻譯中,我們需關注不同法語地區間及中法間的語言、文化、風俗等方面的差異性,努力改進課堂教學,以不斷提高學生的法語翻譯素養。
(陸均豪 廣西外國語學院)(鄧玲婉 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