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愛
習總書記在2016年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這不僅在理論上回答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更在實踐層面為高等教育的課程與教育改革提供了行動指南。2019年,習總書記在全國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專業課程作為學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在課程當中融入思政元素勢在必行。
《會計電算化》是會計專業的專業核心實踐課,旨在讓學生獲得會計電算化理論及會計軟件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識,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使學生受到會計電算化實現手段的訓練,增強學生使用會計軟件處理經濟業務的意識,訓練掌握能熟練操作會計電算化軟件的能力,建立信息化軟件集成化理念以及參與管理的意識。在以往的教學中,也開展了一些課程思政的相關探索和教學改革,但對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的精神要求和習總書記有關“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指示要求,剖析《會計電算化》課程思政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一是缺少系統規范的課程規劃。在現有的專業課程標準中,教學目標主要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三個方面,缺乏明確的與專業課程結合緊密的思政目標要求。加強“課程思政”教育,迫切需要修訂、完善會計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方案,增加德育素質目標方面的相關內容。
二是缺少渠道和方法。如何有效的融合思政內容到現有課程教學中,如何挖掘專業內容與思政內容之間的有機結合點,如何運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得思政“深入到學生內心”,成為一個職業人自然而然的行為規范,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
針對《會計電算化》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通過重組教學模塊和優化課程內容,設計課程思政的落腳點,分三階段進行了改革。通過課程資源建設、項目化教學模式改革、課程思政融入,三階段依次遞進、環環相扣。
第一階段:課程資源建設
從2017年開始,課程開始進行平臺資源建設。傳統的《會計電算化》采用“教師先演示,學生后操作”的方式來組織教學,上課時間緊,業務操作步驟多,一旦出錯不容易找到問題,學生處于“老師教時都會,自己一做就不會”的狀態。
為此,課程和與在線網絡課程平臺合作,錄制了操作對應的全套微課,配備了視頻要點總結和習題,并在線下依托軟件公司的無紙化考試系統,建設了電算化實操題庫,豐富的課程資源為課程改革帶來了可能。
第二階段:項目化教學模式改革
在教學組織中,通過“課前導學做準備——課中業務操作尋突破——課后強化求提升”三個教學階段,破除傳統課堂教學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以業務為基礎展開整體學習,“知識學習的過程”就是“工作完成的過程”,學習目的性凸顯,學生學習興趣得以激發。整個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現象,重在培養學生的主動思考、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幫助學生學會學習。
課前,教師利用網絡課程平臺組織課程學習內容,設計課前預習任務,包括微課學習以及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資料收集等,通過“學習通”推送到學生。學生接收任務,按時完成。教師平臺上跟蹤學習進度,收集學情反饋。
課中,教師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組織教學,在業務設計上遵從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由“基礎業務”到“進階業務”再到“提升業務”,業務既重復疊加又逐步變化提升,重復的是流程,變化的是操作,提升的是難度。與業務相結合,學生的學習過程從“教師講授——學生操作”到“教師引導——學生操作”再到“學生操作——學生講授——教師點評”,教師逐漸放手,學生逐步成為“學”與“習”的主導,循序漸進,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轉變。業務設計充分考慮學生的能力特點,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探究中發現,最終實現對知識的充分理解,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感受學習的樂趣。業務活動與工匠精神培養相結合,教學與育人并行。最后,每一教學單元結束后,引入社會考評標準,通過無紙化考核系統,全面考察學生的業務處理能力。
課后,學生可針對自身學習的薄弱點多次學習平臺微課,強化知識點,也可通過無紙化考核系統的練習模式,不斷反復練習,查找操作薄弱點,使學習效果師、生可控。
第三階段:課程思政融入
傳統電算化教學,“就技能強技能”,較少注重對學生職業精神的關注,在教學過程中,雖讓學生有一些模糊的認知,但是沒有提煉、缺乏有計劃地培養,學生對職業精神的體會并不深刻。
改革后的課程,將“敬業、合作、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明確作為培養目標,教師將其明確為培養任務,進行有意識的設計和組織(表1)。
在日常教學中,業務學習的過程也是職業精神培養的過程,不斷重復的流程幫助學生褪去浮躁,鍛煉的是學生的敬業之心,不斷提升的業務激發學生專注的態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小組的組織形式完成任務,讓學生感受協作的成就感,形成溝通互助的習慣。職業精神的培養從教師的角度需要精心設計,但在學生的角度則是潤物細無聲的感知和體驗,職業精神培養融入學習過程中。
在具體業務的課程思政設計中,教師與學生在學習中的關系也重新定位和設計。基礎業務“教師講授——學生操作”,進階業務“教師引導——學生操作”提升業務“學生操作——學生講授——教師點評”,教師逐漸放手和退出,學生逐步站上舞臺,成為“學”與“習”的主導,循序漸進,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轉變。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在于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探究中發現,最終實現對知識的充分理解、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實現深度學習。整個業務活動中,教師將對工匠精神的培養結合其中,教學與育人并行。
會計電算化實施課程思政,是教師回歸教書育人本性和學生回歸學習本性的必然要求,根據課程的特點深挖思政元素,找準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的契合點,落實“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的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根本要求。
(四川財經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陳福軍.“會計信息系統”課程思政教育:載體途徑與融入點[J].科教文匯,2020(1).
[2]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3).
[3]郭橙.大思政視域下會計專業踐行“課程思政”的路徑[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