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小學階段一門重要的科目,在該階段,教師應當重視起對學生數學作業的布置,這是有效鞏固學生數學思維的途徑。為此,教師應合理布置數學作業,讓學生在練習時掌握正確的解答技巧,從而使學生愛上數學,挖掘學生內在的數學潛能,幫助學生有效加強學習成果。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學;家庭作業;布置策略
隨著新時代的不斷進步,人們對中國教育事業越來越重視,家長對學生的期盼越來越大。因而作為小學重要時期的教學老師,應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課堂內不僅要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要提高學生對作業的認真態度,從而推動學生數學意識的形成。為此本篇文章主要介紹如何合理控制家庭數學作業,促進學生的靈活運用能力。
一、 數學家庭作業的特點
由于教師與家長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一味地注重學生的文化課,使得學生的綜合能力得不到提高,進而導致學生沒有正確的學習意識。并且部分教師對題海戰術特別依賴,認為只要進行大量的習題訓練就會加強學生的數學成績,從而導致學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進行計算,不能按照規定的時間入睡,長此以往學生具有較大的學習壓力,身體健康也在逐漸下降,使得學生失去學習樂趣。因此,教師要明確家庭作業的特點,針對具體問題設定合理的解決方案。在布置作業時應避免題型過于重復,逐步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討,發揮團體合作意識,并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科學安排數學作業,逐漸縮小學生之間的距離,而后與家長實時溝通,確保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率的完成內容。
二、 小學高年級學生家庭作業的解決措施
(一)作業內容應全面、適量
現階段因為小學高年級學生面臨升初中的現象,使得部分教師開始了對學生的計算能力、理解能力進行大量的習題訓練,從而導致學生產生對簡單內容容易理解、對抽象內容沒有理解的現象。因此,教師在布置數學作業時,應注意到內容的全面與適量,并讓學生通過問題掌握類型的解決方法,進而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并且教師還要深入教材內容,明確教學目標,進而在數學作業中融入相關內容,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形成數學思維。
比如在學習完《長方體和正方體》后,教師就要適當地布置數學作業,從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以及立體圖形的識圖方面入手,確保學生在解決數學作業時能夠掌握事物之間相互的聯系性。并從選擇、填空等內容布置精益適量的作業。像是在選擇題板塊中,教師要讓學生通過以下問題鞏固基礎內容:1. 一個長方體是有一組相對的面為正方形,則其余四個面的面積是怎樣的?2. 一個菜窖能裝下6立方米的白菜,請說明其中的單位表示什么含義。3. 將一個正方體變為長方體,則它的面積與體積是否有變化?在填空板塊中教師就要強化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特點的認識:一個長是8厘米、寬是2厘米、高是3厘米的長方體,它的棱長總和是多少厘米,并求出它的表面積與體積。在應用板塊中教師就要加強學生空間邏輯思維與想象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對表面積的計算。像是“為制作一個長2.5米、寬2.5米、高3米的長方體水箱需要多少平方分米?”從而加強學生的計算能力。通過合理安排數學作業,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復習,推動學生對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理解。
(二)數學作業應具有針對性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未能根據學生的計算能力進行設置,從而使得部分學生認為作業簡單,部分學生認為作業較難。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上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實際出發,科學布置數學作業,讓學生在難度適宜的數學問題中鞏固知識內容,掌握解題步驟,從而有針對性的提升班級數學平均分。
比如在學完《多邊形的面積》后,教師要在課上采取數學問題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繼而在布置作業時有效提升各個學生的數學思維。首先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提升學習能力,而后在講解完多邊形的運算公式后,進行問題檢測。像是“一個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的和是15厘米,高是8.8厘米,請問這個梯形的面積是多少?”并在學生解答完畢后,挑選基礎能力較強的學生進行回答,繼而掌握此類學生的學習速度。若該名學生沒有解題思路或計算能力產生錯誤時,教師就要心中有數,靈活布置教學作業。像是基礎能力差的學生,教師就要布置鞏固基礎內容的問題,如“四邊形面積大于梯形面積的判斷題”。像是理解速度較快的學生,教師就要布置具有強化能力的作業,如“兩個相等的梯形,上底與下底均為23厘米與27厘米,高是20厘米,若是將這兩個梯形拼湊成平行四邊形,請問這個四邊形的面積是多少?”的應用題,繼而保證學生之間沒有互相抄襲的現象發生。通過針對性布置作業,提升全班同學的數學成績,加強學生的數學思維。
(三)數學作業應具有趣味性
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可提高作業質量。為此,教師在布置作業內容時,應靈活變化問題,確保學生對作業產生越寫越快樂的現象,從而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加強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不斷探索數學答案的多樣性。
比如在學習《簡易方程》時,教師應將布置的數學作業靈活變化,繼而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提高對作業的高效學習。事先要讓學生在家中通過對天平的運用明確方程的基本含義,從而方便課堂教學。并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掌握解方程的具體方法,加強學生對方程的計算。像是布置的方程應用題訓練“體育比賽中跳繩的人數是踢毽子人數的3倍,已知踢毽子的人數比跳繩的人數少20人,請問跳繩、踢毽子各有多少人?”以此讓學生通過實際繪畫列出相應的方程式內容,繼而促進學生的計算能力,強化學生在數學作業中的學習興趣?;蚴墙處熆筛鶕W生對動物的喜歡發揮創新思維,設置不同的方程問題,推動學生對方程的計算熱情,繼而提高學生抽象化思維。
(四)數學作業要展現數學的內涵
根據新課改要求數學課堂應提供學生實踐機會,加強學生的探究精神。因此,教師要在課堂內讓學生根據所講的重點知識進行選擇,從選擇題、填空題、計算題、應用題等方面挑選3道問題,從而加強學生的主觀學習意識。并且教師還可與學生在課上一起探究問題的多樣性,繼而活躍課堂氛圍,改變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形象。
比如在學習《百分數(一)》時,教師就要根據課堂所講的內容設定不同的問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內讓學生自主選擇數學問題,以此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首先說明百分數的含義以及與分數的區別與聯系,而后進行課上選擇活動,將選擇題、填空題、應用題等內容展示在學生面前,從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學生對百分數的運用。在展示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選取難度適宜的問題。像是“一件衣服打八五折出售,其中表現的含義是什么”與“已知學校內的科技類型圖書有36本,文藝類型圖書有40本。請說明科技書的本數是文藝的百分之幾”繼而加強學生對百分數的認識?;蚴窃诮虒W過程中,教師可針對其中一個問題與學生一起探討,從而實現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掌握學生的心理學習情況。如“工人在修一條道路,第一天修了全長的百分之25,第二天修了全長的百分之30,還剩下900米沒有修,請問這條道路全長多少米?”引導學生在小組內思考,并在班級走動及時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像是對1-55%的算式不理解時,教師就可在旁引導學生思考整體是多少,在前兩天的道路修建過程中修了多少,從而讓學生明確“1”的含義。并在學生探討完畢后,教師要挑選一名學生進行回答,繼而推導出答案為2000米。通過師生對作業的友好交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五)加強對學生作業的批改
1. 家長批改作業
由于學生較多,教師在批改作業中通常出現不認真的態度,從而不能有效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講解。為此教師要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在學生寫完作業后進行批改,讓家長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促進家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實現家庭中良好的學習氛圍。
2. 學生相互之間進行批閱
為加強學生的自我反思意識。教師可在課堂內組織學生相互進行批閱,通過教師答案的頒布,使學生發現作業中的問題,繼而提高學生正確的學習行為,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并且讓學生不斷通過對他人作業的批閱掌握解題步驟。
比如在班級開展關于《位置與方向(二)》的作業批改過程中,教師可將收上來的作業分發下去,保證班級每位學生對數學的完成度,而后讓學生在4個人的小組中交換作業,并根據教師講解的步驟進行評分,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模式。像是“根據圖片中以學校為觀測點,說明郵局、書店、圖書館、電影院在學校的什么位置中,距離多少米?”問題中的解題步驟:1. 將圖片中東南西北的四個方向標注出來;2. 以學校為中心連接每個地點與學校的距離,3. 運用量角器標注出每個地點的角度;4. 借用格尺精確距離。從而加強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而后讓學生相互批閱,看是否按著正確的解題步驟得到答案,并說明每個步驟的相應分值,繼而形成學生反思意識,使學生明確數學的嚴謹性。通過學生相互之間交流,加強數學作業完成的效率,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意識。從而逐漸運用數學作業帶領學生明確分值與步驟之間的聯系,不斷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3. 教師堅持課上批閱
若是在課下進行批閱不利于學生對問題的認知。因而,教師可在課上采取一對一的教學模式,針對學生的問題當堂課指正出來,并且在課內進行解決,采取鼓勵的形式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從而提升高年級數學作業的完成度,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保證數學作業對學生具有幫助作用,樹立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應嚴格掌控作業的內容及含量,避免因為作業的增多導致學生健康呈現下降的趨勢。并且還要立足于實際將數學思想融入其中,靈活轉變數學問題,增強數學的趣味性,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提升,繼而加強學生的計算能力,奠定學生良好的學習基礎。
參考文獻:
[1]藍秀山.簡述小學高年級數學的趣味教學[J].速讀(上旬),2018(5):249.
[2]曹建全.淺談如何科學布置農村小學中高段數學作業[J].新課程(上旬),2019(4):214.
作者簡介:
司雪艷,甘肅省慶陽市,甘肅省慶陽市東方紅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