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伙伴學習社區的建構是在“伙伴學習”研究基礎上的深化。南京市金陵匯文學校從學習目標、社區模型、樣態建構、學習內容與方式、線上線下學習社區建設與維護等方面進行研究。根據具體學習項目,指導學生自主建立學習圈層,主動尋找學習伙伴,學習者之間平等互助,各自發揮優長,積極開展線上和線下的互動,跨越時間限制、地域限制,打通組織者、學習者、互助者以及學習資源之間的壁壘,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同學習和自我成長。
【關鍵詞】伙伴學習;學習社區;伙伴素養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07-0055-03
【作者簡介】周小卉,南京市金陵匯文學校(南京,210036)小學部副校長,高級教師,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
伙伴學習社區是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兒童發展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抓手,融合多種學習元素,通過資源整合和優化,建構起的線下線上結合的學習社區。在伙伴學習社區機制的保障下,學生自主探究、分享交流、思辨提升,實現情感共融,在共創共享中形成伙伴素養。
一、伙伴學習社區的研究緣起
1.教學交往中的主體缺位。
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學習逐漸孤立化、原子化,競爭多于合作,學生的“伙伴意識”變得薄弱,生生、師生的空間距離很近,心理距離卻相當遙遠。學習社區中教學交往的主體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生生、師生通過信息的交流實現雙向互動,達成雙方的共識、共享、共進。
2.學習組織的形式單一。
現有的學習組織還是以小組居多,且為合而合、合而無質的現象也比較普遍,學生學習情感受挫,學習效率降低。學習社區以圈層的方式建構動態的、多樣的學群組織,搭建兒童學習的進階路線,滿足學生生命成長的需要,努力呈現伙伴學習社區的育人生態。
3.平臺建設不夠暢通。
目前,學校的育人平臺不能滿足伙伴學習的需要。后疫情時代,線下課堂教學在時空上面臨巨大挑戰,需要更為廣闊的運行平臺將線下和線上學習聯結起來。伙伴學習社區的建構是對“信息時代之問”和“全球命運共同體之問”的應答。
二、伙伴學習社區的研究歷程
1.和韻文化:孕育伙伴學習活動雛形。
筆者所在學校積極推進“和韻文化”建設,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孕育了“伙伴學習社區”。“紅領巾和平站”,讓學生自己學習處理伙伴之間的小矛盾;“小精靈”歌舞劇團,鼓勵學生們自己創作劇本,自己合作排練,攜手走向校外舞臺;“彩虹爭章”活動,引導學生們建立積極的競爭關系……我們發現,學生在活動中牽手伙伴,既鍛煉了能力、學會了合作、成長了心智,同時他們的參與感、歸屬感和自我認同感也明顯增強。
2.整體推進:探索伙伴學習課堂樣態。
我們總結了德育活動中“伙伴學習”的經驗和不足,全面展開“伙伴學習社區”的研究,在課堂教學、教師研訓、課程建設、場域拓寬等方面整體推進。
一是成立“7號教室”,為教師發展提供多元平臺,引導教師多從學生立場出發,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二是努力實施“和融課程+”,推進國家課程校本化,促進多學科整合,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場域,堅持創新引領、開放協同、合力推進,讓課程更適切兒童的成長節律。
三是開展課堂“學習樣態”的研究,從“尋找起點”“制造問點”“探究錯點”“生發亮點”四個方面著手,喚醒學生內在學習需求,啟發學生思維,歸納并整理了問題引領式、游戲式、報告式、任務驅動式、分享式伙伴學習的課堂學習樣態,伙伴學習社區的研究立足課堂并逐漸走向縱深。
3.課題研究:拓展伙伴學習廣闊時空。
2018年,學校“伙伴學習研究中心”成立。2019年,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和文化理念下的伙伴學習的實踐樣態研究”順利結題,“伙伴學習”項目被評為南京市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研究成果獲得南京市首屆“教育科研成果創新獎”特等獎。成績的取得,讓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教育的本質與核心價值是育人”,伙伴學習正是落實“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它需要更廣闊的時空。于是,“伙伴學習社區”應運而生。
三、伙伴學習社區的建構
1.以伙伴素養為目標。
伙伴學習解決的不僅是學科素養問題,更是凸顯以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為使命的育人取向,融合競爭l生學習、個體學習、主動學習、參與式學習和團隊學習等多種伙伴學習方式,達成“伙伴素養”(包括伙伴意識、伙伴識別、伙伴互動、伙伴互省)的提升,促進個體成長的自覺和自律。
2.以學習模型為工具。
伙伴學習社區需要更為多元的交流模型,如豐富多樣的知識來源、充滿個性的自我表達、辯證差異的觀念思維、復雜具體的情感訴求……伙伴圈層的建立不是簡單的1+1的量化,而是1+N的質變,突破了原有的形式化的合作,進而轉向更為“有機”“生態”的交往互動。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建立了伙伴學習社區模型,為研究提供工具支持。
伙伴學習社區模型是以培育“伙伴素養”為核心,以場域與項目樣態為重要組織元素的動態學習歷程模型。其伙伴圈層逐步升級:本班→本校→校外→大區域→地球村,其建構方式為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相結合。伙伴學習社區建構讓教育走向開放和多元,從局域走向全域,旨在培養學生的伙伴胸襟與全球化視野。
3.以樣態建構為核心。
伙伴學習社區包含線下學習社區(課堂學習、課外活動、校外場館)和線上學習社區(全國各地、全球領域)兩個方面。線下伙伴學習社區樣態表現為面對面的伙伴學習,內容以學科課程為主,社區由學生自行建構或者教師有目的性地組織而成;線上伙伴學習社區樣態借助網絡平臺,內容以活動課程為主,學生根據自己興趣自愿加入。
4.以研究項目為學習內容。
社區的學習內容以主題葫蘆串的形式呈現,打通學科壁壘,鏈接兒童生活,形成自主研究的兒童學習小項目。低年級以糖果、牛奶、雞蛋、大米等為研究主題,體現“好吃好玩”的特點;中年級以木頭、汽車、水等為研究主題,體現“好用好玩”的特點;高年級的社區學習項目與月亮、環保、文物等有關,指向“文化追尋”。變換的場景讓學生不斷遇見新的學習伙伴,其成員分布、時間安排、活動范圍、學習內容具有個性化、靈活化的特點。
5.以卷入式研學為學習方式。
在伙伴學習社區中,學習者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他們一起享受學習過程,積極開展伙伴研學,這是對兒童學習方式的全力突破。人人在學習社區中央,人人參與研究與發現,不斷提升自我效能感,在分享溝通中實現合作共生。
6.以形成伙伴素養為社區學習評價。
伙伴學習社區的評價將目標指向伙伴素養的養成,從伙伴意識、伙伴識別、伙伴互動、伙伴自省四個方面進行。評價的主體包含學習者本人、學習伙伴、教師和家長等社區學習參與者。
評價的重要載體之一是彩虹積分卡,我們為每一個學生開設個人電子賬戶,以彩虹卡積分為度量學習成果的依據。個人電子賬戶是學生的專屬學習檔案,是一個全新的、開放的、多元的“財富中心”。
伙伴學習社區研究,從關注“伙伴”走向更加關注“社區”,在個體研究的基礎上轉向對群體的關注。其將學生個體聯系起來,密切了人際關聯,讓學生在交往中學習成長。我們構建包括教室、家庭、社區等多維度的、向四面八方打開的學習社區模型,讓每一個人都能在學習社區中獲得自我價值與群體價值。
伙伴學習社區的研究,從關注“兒童學習”走向更加關注“兒童成長”。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建立屬于自己的學習社區,在更廣闊更靈活的時空背景下,積極尋找共同學習的伙伴,充分發揮每個學習者的特長,實現各有所需、伙伴互助、共享進步。我們相信,伙伴學習社區的研究和構建,必將為每個學生創建更加健康積極的成長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