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筱妍
現代社會,家校合作日趨緊密,這不僅是文明進步的體現,更是教育發展的必然。江門市實驗小學一向重視家校共建工作,已成立“家長委員會”“家長護暢隊”,并被評為“全國優秀家長學校”。但在學校黨建中,家長的作用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為此,學校確立了研究課題“新形勢下發揮黨員家長在黨建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是探索有效發揮黨員家長作用的途徑和形式,形成家校共育促黨建的合力,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保證。
一、突出問題導向,找準家校共建的“神經末梢”
家庭是社會組織結構中最基本的單位,就如“神經末梢”,它細微卻敏感,它接收社會的一切風吹草動,形成各個家庭獨有的行為,對社會造成或多或少、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同時,家庭對社會信息的接收又帶有明顯的選擇性,它會首先選擇自己熟悉的、感興趣的、關系密切的信息。在家庭對信息的選擇和接收中,家長起決定作用。
然而在學校黨建中,在學生家庭這一“神經末梢”,家長的作用卻明顯“弱化”。一是身份弱化:學生知道自己父母的工作崗位而不知道父母是否為共產黨員;二是影響弱化:家長對學生有職業影響、行為影響而沒有黨性影響;三是引領弱化:黨員家長對其他家長沒有引領作用。這種狀態下學校黨建無法與家庭、社會融合。針對這些情況,學校迅速展開“黨員家長”情況摸底,統計人數,建立檔案,使黨員家長在家長群體中凸顯身份,黨員家長和黨員教師成為學校黨建雙隊伍。
二、以“一皮兩面”思路為“神經末梢”注入紅色血液
要激活學校黨建“神經末梢”,關鍵要看黨員家長。簡單地派發宣傳資料、開家長會介紹情況、發送黨建宣傳短信,很難引起黨員家長的積極性,容易導致學校黨建與家長互相脫離,形同“兩張皮”。破解之法在于轉變思路,化“兩張皮”為“一皮兩面”——形式在外,思想在里,只有“凝心”才能“聚力”,筑牢黨性,為“神經末梢”注入紅色血液,以創新的行動形式引領黨員家長參與學校黨建。
這是對新時代學校、社會、家庭密切配合、多元融合、多彩發展、互為補充的一種縱深嘗試,將使黨建引領作用輻射全體家長,輻射全社會。
三、以“一站一隊,一團三課”激活家校共建的“神經末梢”
(一)化零為整,開啟家校共創黨建新模式
學校對黨員家長機構設置作可行性評價研究后,成立江門市第一個“黨員家長工作站”。
1.黨員家長與學校的培養方向一致。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長對孩子的培養責無旁貸,黨員家長由于黨員身份帶來的先天優勢,更容易接受新時代教育的新任務,更能與學校形成育人共識。
2.章程制度為工作站護航。制度建設是學校開展活動的有力保障,學校制定了《黨員家長工作站章程》《黨員家長工作站組織架構》《黨員家長工作站會議制度》等,這些章程制度為黨員家長工作站的開展提供了基本規范,為工作站的延續、發展保駕護航。
(二)化單一為多元,形成“一站一隊,一團三課”模式
在課題開展的過程中,黨員家長參與學校黨建工作的形式不斷豐富完善。在“黨員家長工作站”的基礎上,學校又成立了“黨員家長先鋒隊”,同時在黨員家長中進行招募組建“黨員家長講師團”,并以“黨課、專題課、活動課”三課為主要形式。如:黨員家長以“組織者”或“參與者”的身份開展專題活動、研學活動,如“尋五邑紅色之旅,立紅色文化自信”研學、“周恩來紀念館”研學等。這些活動課受到孩子們的熱烈追捧,也成為黨員家長熱切報名的項目,當他們佩戴黨徽出現在孩子面前,都會收到艷羨的注目禮,紅色自信悠然而生。
黨建引領,讓實驗小學黨員工作站因勢而生,因時而進,隨著課題的縱深研究而抽枝吐綠,在學校黨建的沃土上綻放獨特的華彩。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