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洋洋
(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廣東 廣州 511325)
超前消費在當今社會已經是一種流行趨勢,其定義是指當下的收入水平不足以支出當時的消費金額購買產品或服務而在借貸平臺進行超前預支[1]。網絡信息的發達同時也帶來網貸信息的發展,2020年年底,一組關于使用信貸產品的調研沖上熱搜,調查數據顯示,全國有1.75億90后,其中沒有負債的僅有13.4%,而其余86.6%都在使用過信貸產品。超前消費在大學生中同樣廣泛流行。超前消費有方便生活的地方,但如果使用不當,很容易使得大學生形成認知偏差,危及心理健康,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高校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正處于自我意識成長期,心理以及物質需求都較為旺盛,外在物質生活需求的滿足就意味著消費需求的擴張,加之借貸平臺的發展,消費心理往往導致了超前消費行為的產生,此時會借助于“花唄”、“借唄”等網絡平臺的借貸工具以分期付款,預支形式進行消費,甚至還有通過針對大學生出現的“裸貸”、“消費貸”等校園貸進行超前消費的情況出現(具體使用借貸平臺情況看下圖1、圖2)。

圖1 廣東省某高校大學生借貸平臺使用情況統計表

圖2 廣東省某高校大學生使用借貸情況消費情況統計表
合理的超前消費可以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減輕自己的消費壓力,也可以培養大學生對金錢的合理規劃的觀念。有一部分大學生對超前消費有著求實心理,這是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動機,其核心是講求用品的實用和實惠,考慮商品使用價值,在有優惠力度時購買,也是在變相節約成本。這類大學生較獨立、理性,自控能力強,對商品的追求有自身判斷和標準,對超前消費有一定理性判斷。這類學生在本研究中占有35.31%,由此可見,只要正確使用“花唄們”,也可以給自己緩解經濟壓力,當物質條件滿足后,也可幫助個體緩解心理壓力。
“鏡我”也指“社會我”,指人的認知與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我與他人的社會互動中得到的反饋,他人對個體的評價會形成一面“鏡子”,個體通過觀察鏡子中的自己形成自我意識。但如個體沒有形成完整獨立的自我概念,過于在意“鏡中我”,自我的知覺、判斷就會受到較大的影響,也較容易形成盲目和從眾心理,如經濟條件不能支持,就會導致超前消費現象發生。而“面子型消費”也在影響著大學生的消費認知,為了向周圍人證明自己購買能力,消費超過其承受能力的商品,陷入超前消費誤區。所以,過于在乎他人眼里完美的“鏡中我”反而會導致迷失真正的自我,或者沉迷于“鏡中我”消費之中,忘了自己真實的消費水平,導致超前消費的發生,甚至陷入惡性循環[2]。
首先,商家與新媒體的聯合成為大學生消費的助推器。新媒體廣告的優勢在于傳播范圍廣、查閱自由方便,對于商家來說制作和發布費用低廉、經濟性強,大數據時代,網絡可以跟蹤瀏覽者的點擊分布概況,在后臺為商家提供可視化和潛在銷量數據。廣告設計文、圖、聲、像并茂,并且某些廣告為專門契合大學生特點而設計,更具有趣味性和刺激性。諸如此類的設計也是不勝枚舉。其次,明星效應也明顯影響大學生購買欲望,在進行消費時,情感和直覺因素起了一定的作用,對購買產品不僅有滿足使用的需求,也有要求滿足感官的刺激的心理需求[3]。據研究發現,當明星作為廣告代言人時,就承載了廣告信息,明星與產品的結合,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對品牌態度和消費決策。再次,新興的傳播渠道越來越隱藏,比如公眾號推文植入軟文廣告,這種軟性傳播媒介也在起著一定的推動消費作用。公眾號推文的特點在于以文章或觀點的方式提前進行心理暗示,當文章篇幅以及情感遞進程度可使讀者達成一定的認同時,軟廣告便在這時出現。這其實是一種精神上的同化,物質消費已經增加了精神消費在其中。這種推廣方式,也是大學生選擇購物的原因之一。
首先,按照埃里克森發展八階段理論,大學生正處于成年早期,主要的發展任務是形成角色同一性,主要矛盾是避免同一性發展混亂。大學生在對面外界誘惑時,容易受到外界評價的影響而改變自我認知。其次,超前消費行為的產生另一方面說明他們的延遲滿足感還待加強,延遲滿足感是指一種甘愿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及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加強了延遲滿足感對減少超前消費的行為以及對超前消費的合理認知有極大的幫助[4]。
積極心理學是由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論文《積極心理學導論》中提出并加以運用[5]。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除作為個體療傷治愈的工具以外,更可作為個體成長道路上的鎧甲,是一種建設性的力量。與傳統心理學科不同,積極心理學更加強調積極因素的作用,如積極情緒體驗、主觀幸福感、滿足感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為正確引導學生的心理健康,應適當開展積極心理知識傳播,從培養積極情緒、積極人格特質和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三方面進行引導建設[6]。積極地情緒體驗包括個體的滿意度、幸福感、樂觀和忠誠,培養個體積極情緒體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比如在開展課程過程當中由問題導向轉為積極情緒滲透,由理論引導變為實踐體驗,授課形式種加入戶外團體活動。積極人格特質的培養可從德育以及個體特質出發,學??砷_展相關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發現自我并發展優勢區域,從而促進個體積極人格特質的培養。培養學生的積極社會組織系統,主要在于培養人類的責任感和道德感,既包括個體也包括群體。面向大學生開展積極心理教育要重點培養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和社會組織系統[7][8]。一些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原因就是社會支持系統沒有建設完善,其次是積極社會組織系統沒有認識到位。大學生在成長道路上應更好的發展自我,擁有較正確的心理防御能力,抗壓能力,自我判斷能力。
在積極心理培養視角下,掌握并內化積極心理品質,使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于自身價值通過合理的方式表現出來,并且對于超前消費具有正確的認知,對于是否需要超前消費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對于償還超前消費的部分有一定合理的規劃,由此可加強超前消費對于學生積極作用的一面,減少學生對于自身超前消費的恐慌心理[9]。
社會要充分發揮社會的載體作用,尤其是新聞媒介的宣傳層面,更應該積極效應,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以及綠色的消費環境。媒介的宣傳首先要推動綠色消費,要加強對網絡以及大眾傳媒的監督規范,在社會中起到監管責任,積極宣傳勤儉節約的優良風范。充分發揮政府管理職能,加大管理力度,全方位、多角度給予大學生正確的消費觀、價值觀的引導。要督促完善相關法規體系,同時要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為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消費氛圍,引導大學生樹立綠色的消費觀[10]。學校應通過邀請專家開設一些關于樹立正確價值觀、消費觀的思政課程,舉辦一些關于培養正確消費心理的講座、專題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多渠道、多方式向學生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家長應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及消費理念和管理理念,家長要嘗試對自己孩子日常的消費和收入進行一定的梳理,幫助其在進行消費時有合理的規劃。教會孩子制定一定的長遠計劃,適當脫離過度消費的圈子,選擇與健康消費的人群多接觸和交流。家長要做好引導大學生形式自我管理,為大學生提供消費情況的監控。
對超前消費心理進行觀察其實就是對自我控制進行觀察。有時候太過分注重外在形象,看似能使自身身份更接近于理想中的自我,卻有可能引發他人或者是自己對真實自我的遠離、陌生與不認同。心理學家Higgins指出,每個人都有天生動力,彌補去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差距,如果一個人想要追去自的理想自我,也必須站在真實自我的基礎上,只有真實地看見自己的優勢劣勢,才能找到現實可想的成長路徑。所以,對于消費也是一樣,要學會真正認識超前消費帶給個人的影響,了解自我真實需求,嘗試從自我內在進行滿足,才能享受到超前消費帶給自己的益處,否則只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