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海峰
(中共青海省委黨校,青海 西寧 810001)
青海省由于極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青海省成為我國最為重要的生態屏障,這里是我國最為重要的地表水生產地,是我國穩疆固藏的戰略緩沖地,是我國新能源富集地,是我國電池最重要的金屬材料鋰資源蘊藏量最為豐富的地區。這里是我國的生態大省、經濟小省、資源富省、財政窮省,城鎮化建設緩慢,人口密度低,除青海省省會西寧市以外的地方經濟發展規模小,經濟效益差,人均收入低。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青海省應該以推動建設復合型產業城鎮為平臺,大力培育以新能源產業為龍頭的生產制造裝備業,并且以生產制造裝備業為核心,形成深度融合一二三產業的復合型產業城鎮,促進青海省發展壯大青海省地方經濟發展規模和效益,提高青海省的商品自給率和青海省各族人民的經濟收入,降低青海省各類商品的物價水平,使青海省成為我國西部新的經濟發展亮點之一。
青海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地方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青海省是我國遭受工業化污染最輕的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發展綠色產業的環境。由于青海省的工業化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工業污染物排放量少,導致青海省青海省的空氣質量極為良好。2020年青海省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97.2%,其中主要城市西寧市和海東市優良天數比例分別為92.1%和95%,水質環境持續保持穩定向好的狀態,19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100%,其中長江瀾滄江出境水質穩定在I類,黃河干流和黑河出境水質穩定在II類。這些為青海省發展高品質綠色產業創造了極為良好的生態環境。
第二,青海省是我國清潔能源資源最為富集的地區,而且水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能資源組合優勢明顯。太陽能資源:青海省全省大部分地區屬于一類(太陽能最豐富的地區)和二類(太陽能較豐富的地區)地區,尤其是柴達木盆地的光照資源最為豐富,年日照時數在3200小時~3600小時之間,年總輻射量可達7000兆焦耳/平方米~8000兆焦耳/平方米,為全國第二高值區。而且,全省地廣人稀,有未利用荒漠土地面積20萬平方公里以上,并網條件優越,是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的優選區。
風能資源:青海省風能密度大于150瓦/立方米,全年3米/秒~20米/秒風速在3000小時以上的地區占青海省全省總面積的90%,年風能資源理論值折合7854噸標準煤,相當于電能1745億千瓦時。基于良好的太陽能和風能資源,新能源產業是青海省適合發展的朝陽產業。
水電資源:青海省位于我國第一階梯與第二階梯的交界處,是長江、黃河、瀾滄江、黑河的發源地。具有極為豐富的水電資源,其中黃河上游青海段已經形成完整的梯級水電站。
第三,青海省國土資源儲備豐厚。目前青海已探明的礦產多達135種,礦場1500余處,其中有55種儲量位列全國前十,11種位列全國第一。柴達木盆地的礦產資源尤其豐富,柴達木盆地共有27個大中型鹽湖,60多個礦床、礦點、礦化點。其中儲量超過100億噸的特大鹽湖有2個,10億噸~100億噸的大型鹽湖有6個,儲量幾千萬噸的小型鹽湖星羅棋布。除了鹽類、有色金屬,還有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化石能源作為工業文明的血液。
第四,青海省是一個以移民人口為主的省份,社會包容性強,思想開放程度高,容易接受外界新鮮事物。青海省除了藏族屬于世居民族以外,其余的民族都是從其他地方遷徙過來的,其中青海省的漢族和回族主要從中原遷徙而來,蒙古族從蒙古大草原遷徙而來,撒拉族從中亞遷徙過來,土族從東北黑土地遷徙而來。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很多熱血青年投身青海省的經濟建設,青海省的人口迅速增長。
青海省之所以是經濟小省,是因為青海省的經濟發展長期處于經濟發展鏈條的低端,導致青海省的經濟發展鏈條短,經濟效益差,而且由于青海省以輸出工業原料為主的產業結構,導致青海省內不同城鎮產業結構相似度高和惡性競爭的發展格局,這也嚴重影響到了青海省經濟向高端發展的動力。具體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青海省由于社會發展水平比較低,導致青海省城鎮化水平比較低。城鎮化率低反過來制約了青海省整體的健康發展。導致青海省的土地資源、水資源、人力資源和政府公共資源不能集約利用。在城鎮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方面基本上處于粗放型的發展階段,土地資源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修復等方面都存在攤大餅、鋪攤子的問題。資金使用效率不高,規模經濟發展水平低下。城鎮沒有形成有效的產業鏈、產業群。城鎮人口稀少,土地資源、水資源浪費嚴重,城鎮缺乏發展活力,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融資困難。

表1 2018年青海省各州市戶籍人口城鎮化率(%)
第二,青海省的產業結構至今主要處于整個產業鏈的低端,經濟效益低,吸納科技和勞動力的能力不足。由于青海省經濟結構長期是以輸出缺乏科技含量的初級產品為主,導致青海省的經濟結構始終處于低價值、高競爭的狀態。青海省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必須加大對輸出產品的科技含量的投入力度,增加青海省輸出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在青海省大力推動復合型產業城鎮,以復合型產業城鎮為平臺,高度聚集各種社會生產資源,形成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完善的產業體系,提高各種社會生產資源的利用率。
第三,青海省不同地區之間產業結構同質化現象嚴重。存在因為爭奪市場而互相壓價的惡性競爭問題。青海省各個城鎮之間的聯系度普遍偏低,仍然處于各自為政、產業同質化嚴重、惡性競爭激烈的狀態。通過對青海省全省8個藏族自治州市產業結構相似系數的計算發現,西寧市與海東市、海西藏族自治州的產業經濟結構相似系數高達0.9712和0.9129;海北藏族自治州與海南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的產業經濟結構相似系數達到0.9838和0.9732。這對青海省推動建立復合型產業城鎮帶來了很好的發展機遇。這可以促使青海省重新布局全省的城鎮布局和產業結構,根據青海省不同地方的資源稟賦培育可以發揮當地資源優勢的產業鏈和產業群,重新科學規劃青海省不同地方的發展方向;有利于克服青海省不同城鎮之間的產業同質化惡性競爭和促進青海省產業結構的合理布局和產業升級轉型。
第四,青海省一二三產業之間發展融合度低,不能互相促進。青海省的經濟結構尚處于一二三產業互相分割的狀態,青海省的一二三產業主要是面對沿海地區發展的,自身缺乏互相融合的能力。城鎮主要以輸出工農業初級產品為主,農業、工業、服務業之間的產業聯系不密切,城鄉產業發展割據明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城鎮帶動鄉村發展能力有限,工業、農業基本上處于產業鏈低端,高端服務業缺乏有效的實體產業支撐,城鎮產業聚集度低,產業增加值少。以青海省的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為例,由于青海省的產業結構尚處于整個產業鏈的低端,導致青海省的優秀高中畢業生在考入沿海地區的重點大學,在完成大學學業之后,基本上留在沿海地區發達地區就業,導致青海省人才的大量流失。青海省的高等教育的情況也是這樣,大量的優秀大學畢業生在完成學業之后到沿海地區尋求發展機會。青海省的生產裝備制造業服務于青海省的農牧業程度低,不能為青海省的農牧業提供有效的工業支撐。
第五,城鎮之間的距離遙遠,物流成本過高。青海省除了河湟谷地以外的城鎮距離都在50公里以上,導致青海省城鎮之間的物流成本過高,特別是在青海省的西部和南部地區,很多城鎮之間的距離在100公里以上。這迫使青海省必須發展復合型產業城鎮,以增加城鎮自身的生產商品的能力,減少物流成本;迫使青海省的很多城鎮培育以清潔能源產業為龍頭的產業體系,培育較為完整的高度融合一二三產業的產業鏈、產業群,提高城鎮的商品自給率,降低社會物價水平。
第六,社會發展的韌性不足,社會處置突發事件能力有限。由于城鎮產業單一,社會發展尚處于工業化發展的初級階段,導致城鎮居民生產生活所需的絕大多數商品需要從外地輸入,一旦出現諸如地震、重大疫情以及國外的經濟危機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城鎮缺乏處置這些突發事件的能力。
青海省建設復合型產業城鎮可以發展壯大青海省地方的經濟發展規模,有效提高青海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效益,促進青海省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第一,應該利用青海省的地方優勢,推動建設以清潔能源為龍頭的新材料、先進制造、現代生物、現代農牧業、生態環保、高原醫療衛生、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系列產業鏈和產業群的復合型產業城鎮的健康發展是青海省實現產業升級的必然選擇。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為例,青海省共和縣是一個傳統的牧業生產大縣,這里聚集了豐富的水電、風能、太陽能資源和極為深厚的文化旅游資源,這里是我國第一個千億規模的清潔能源生產基地,是我國高原冷水魚的主要生產區,這里還是我國農牧區分界線日月山的所在地,被旅游界評為我國最美的湖泊青海湖最主要的景區二狼劍景區也位于共和縣境內。所以說共和縣具有非常良好的發展復合型產業城鎮的條件。在這里可以以縣城恰卜恰鎮為核心,培育以清潔能源為龍頭的,高度融合一二三產業的復合型產業結構。比如可以大力建設以光伏溫室大棚為代表的現代設施生態農牧業產業,光伏溫室大棚可以包括溫室蔬菜水果種植大棚、溫室飼料作物種植大棚、牛羊牲畜溫室過冬飼養大棚、溫室中藏藥種植大棚等,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提高當地的第一產業的經濟發展規模,增加農牧民的經濟收入,提高農牧民的消費能力。在恰卜恰鎮還應該建立服務于當地產業的職業技術學校,為現代設施生態農牧業提供高素質的勞動者。這里還可以建立消納清潔能源企業生產出來的電力的高耗能產業群,比如這里可以吸納引進碳纖維生產制造產業、鋼鐵冶煉、有色金屬冶煉等高耗能產業群,打造高原數字化農牧業以及清潔能源大數據產業等系列產業群、產業鏈。
第二,合理布局青海省的復合型產業城鎮和產業結構。目前青海省的城鎮主要存在散而多的現象。城鎮數量從城鎮規劃分布看,區域內城鎮規模較小,而且分布不均衡。只有西寧市一個二型大城市,城鎮人口128.06萬人,都市圈內缺乏中等城市,其余城鎮均為二型小城市,占城鎮數量比例超過84%,其中人口在5萬人~20萬人之間的有大通縣橋頭鎮、湟中區多巴鎮、湟中區魯沙爾鎮、樂都區碾伯鎮、湟源縣城關鎮、民和縣川垣鎮、互助縣威遠鎮、化隆縣巴燕鎮,其余城鎮人口不足5萬人,區域發展差距懸殊。為此應該把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資金集中使用,適當地減少建制鎮的數量,增加建制鎮的規模和質量,擴大城鎮的產業規模和吸納就業的能力。
第三,建立錯位發展、良性互動的城鎮群和城鎮帶。增強中心城市西寧市高端服務功能,提高次中心城市海東、格爾木專業服務職能和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為核心,外圍節點地區依托資源特色發展為支撐,強化城鎮功能互補和分工協作,形成大中小城鎮聯動協調發展、城鄉融合互促的城鎮體系發展格局。具體的說就是把青海省的湟源縣打造成青海省特色農畜產品加工強縣,因為湟源縣位于青海省農牧區交界處,是內地通往牧區的必經之地,具有一定的農畜產品加工產業基礎。把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打造成與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關系密切的新型工業強縣。把化隆回族自治縣打造綠色(清真)產業生產強縣和沿黃河庫區風光旅游產業大縣,這是因為化隆回族自治縣的農民已經把蘭州拉面走向世界。
第四,促進公共服務均衡普惠、整體提升,使都市圈居民在醫療保健、教育培訓、社會保障、文化娛樂等領域具有獲得感。通過產業合理集聚、人口合理集中,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重點培育青海省的中等城市,同時完善小城鎮和農牧民居民點基本公共服務配置,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引導人口全域合理分布和相對均衡。在樂都、貴德及黃河沿岸的群科、馬克唐地區建設3個~5個城鎮人口在30萬人左右的中型城市。
第五,整合青海省的工業園區。把大通工業園區與大通北川工業園區連為一體,西寧市東川工業園區與海東市河湟新區連為一體,多巴工業園區與甘河工業園區連為一體,互助工業園區與互助塘川工業園區連為一體,做大做強樂都工業園區。把平安工業園區與河湟工業園區進行合并。整合這些工業園區的數量。把海晏三角城工業園區與湟源大華工業園區進行合并,減少海晏工業園區和湟源大華工業園區對湟水河的污染。
第六,構建大型城鎮郊野生態公園、濕地公園體系,實現森林環城、水城共融,農副產品就地生產、就地供應。按照“市場化、集成化、專業化、網絡化”模式打造城市布局和工業園區以及城鎮郊區農牧業生產基地建設。
青海省推動建設復合型產業城鎮的核心是以人為核心,而以人為核心的具體體現就是以農民工及其家屬在城鎮落戶、成為戶籍人口的城鎮化。要使農民工及其家屬在城鎮落戶、成為戶籍人口,就必須給農民工及其家屬提供足以生存的就業收入渠道和穩定的住房、醫療、教育等系列公共產品。而穩定的足以生存的就業渠道必須以生產性產業為依托。
復合型產業結構可以為城鎮居民提供穩定、多樣的就業渠道,可以留駐當地的人才,吸引外地的人才。
城鎮化的推動力,一個是城鎮的拉力,因為它需要勞動力,產生了對新成長勞動力的需求;再一個是農村的推力,農村勞動力需要更高的收入,所以他們外出務工。在這種動力條件下形成的城鎮化,就是我們說的常住人口的城鎮化。
進一步推進復合型產業城鎮的城鎮化,推動青海省的城鎮群和城鎮帶的高質量發展,就把握住了暢通青海省經濟發展內循環的“牛鼻子”。復合型產業城鎮是青海省經濟發展內循環的動力系統,是屬于典型的高質量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只有這樣做,才有可能解決觸發青海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循環、加速循環的動力源泉問題,促進青海省經濟規模的有效擴大,促進青海省經濟社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