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煜
(中國人民解放軍32278 部隊,青海 西寧)
損傷控制性理論既控制原發損傷造成的諸如出血和污染等嚴重后果,使之不再發展,又控制手術本身帶來的二次損傷,維持傷員的生命,為后續治療創造機會。車禍所致多發性創傷嚴重損害全身各系統功能,威脅生命支持系統。損傷控制性理論指導下的手術室護理管理能夠有效預防患者二次損傷,極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患者住院治療時間。本研究探討損傷控制性理論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臨床應用效果。
隨機將2016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85例車禍致多發性創傷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4例,男性25 例,女性19 例,年齡20-45 歲,平均(35.6±7.2)歲。觀察組41 例,男性26 例,女性15 例,年齡20-43 歲,平均(34.7±8.0)歲。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患者一般臨床資料
對照組采用常規手術室護理管理,如多了解患者病情,評估損傷程度,固定患者,保持呼吸道暢通,止血,抗休克,建立靜脈輸液通路,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做好相應的手術準備工作等。
觀察組采用在損傷控制性理論指導下的手術室護理管理,具體護理措施包括:①針對生命體征不穩定且急需進行手術的患者,先采取較為簡單方便的方式處理較小的創傷,同時及時糾正威脅到患者生命安全的各種癥狀,待患者生命體征相對平穩后進行后續診護操作;②對尚有意識的患者及時進行心理護理,減少其焦慮、害怕等負面情緒,積極配合診療工作;③避免對患者進行不必要的搬動及檢查,減少醫源性損傷,防止加重患者病情,以免對診療效果及預后產生不良影響;④控制出血:常用的方法有血管栓塞、填塞、暫時性腔內轉流、結扎、側壁修補、血管腔外氣囊壓迫等;⑤控制感染:措施包括快速修補、置管引流、簡單結扎、殘端封閉等;⑥利用電熱毯、暖水袋、空調、熱濕腹腔灌洗及加熱輸液裝置進行復溫,通過擴容、吸氧、血管活性物質及堿性藥物糾正酸中毒,必要時輸入血小板、凝血因子、纖維蛋白原糾正凝血障礙[1-4]。
(1)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分:評定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共60 分,評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
(2)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分:評估護理前后焦慮緩解情況,評分越低,則焦慮程度越輕。
(3)詳細記錄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
(4)滿意度:自制問卷調查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設置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3 個選項,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調查例數]×100%。
數據采用SPSS19.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SF-36、住院時間、SAS 評分等定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s)表示,并發癥發生率、滿意度等定性資料采用χ2檢驗,用(%)表示,均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SF-36 評分無差異,經不同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SF-36 評分均有所提高,且觀察組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注:*P:護理后與護理前相比;**P: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
組別 例數 SF-36 評分 t *P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44 23.9±6.5 43.9±4.7 -11.066 0.000觀察組 41 22.1±4.6 51.3±2.8 -24.333 0.000 t 0.715 -4.313**P 0.484 0.000
兩組患者經不同護理干預后, SAS 評分均有所降低(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降低程度更明顯(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SAS 評分比較(±s)
注:*P:護理后與護理前相比;**P: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
組別 例數 SAS t *P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44 68.8±8.9 62.1±8.7 17.114 0.000觀察組 41 67.6±9.5 53.9±8.6 35.347 0.000 t 1.955 9.473**P 0.065 0.000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等指標更具優勢(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滿意度比較
多發性創傷患者機體內環境紊亂、病情惡化迅速,常引起嚴重并發癥,致殘率、致死率高,在人類死因中占據第4 位,是36 歲以下人群死亡的第一因素[5]。
損傷控制性理論的雛形可追溯到20 世紀前期,由于發生戰爭,大量傷員在短時間內產生,受當時醫療技術、環境等各種因素的限制,醫學界提出分級救治及Ⅱ期手術的理念,并使之迅速成為救治創傷患者的標準程序,隨著更多學者的臨床實踐與研究,提出損傷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念,旨在避免患者由于嚴重創傷導致潛在能力的耗竭,避免“死亡三聯征(體溫不升、酸中毒、凝血障礙)”的出現,降低死亡率。損傷控制性理論既控制原發損傷造成的諸如出血和污染等嚴重后果,使之不再發展,又控制手術本身帶來的二次損傷,維持傷員的生命,為后續治療創造機會[6]。張黎[7]研究發現:在骨盆骨折急診護理中應用損傷控制理論,可獲得良好護理效果,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輸血量均少于常規手術室護理,患者焦慮、抑郁程度顯著改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達100%。另有大量研究表明[8-10]:加大對損傷控制性理論手術室日常護理管理過程中的應用力度,利于對患者進行更快的急救,爭取搶救生命的時間,提高預后,避免出現二次損傷現象,縮短住院時間,降低住院費用。
本研究發現車禍多發性創傷患者經損傷控制性理論指導下的手術室護理干預后,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并發癥發生率低,焦慮程度較輕,利于快速康復,住院時間短,患者護理滿意度高。本研究不足之處是樣本量少,需加大樣本量,進行多中心聯合研究。
綜上所述,損傷控制性理論指導下的手術室護理可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利于康復,縮短住院時間,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