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
(武漢市東西湖區東山街衛生院,湖北 武漢)
糖尿病為常見慢性代謝性疾病,以中老年患者為主要患病人群。隨著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飲食結構及生活作息改變,臨床繼發糖尿病比重呈逐年遞增趨勢,糖尿病發病年齡逐年增加,成為危害社會進展的主要病理類別之一,受到臨床學者高度關注[1]。糖尿病發病與胰島素代謝相對或絕對不足具有直接關聯性,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表現為典型的三高一少癥狀,疾病呈慢性進展型,若血糖控制不佳,極易導致多臟腑功能損傷,是導致糖尿病并發癥發生的主要因素,嚴重危害患者機體健康,于糖尿病疾病治療中開展有效的病理診斷尤為重要。考慮糖尿病病理診斷特異性較低,臨床多采用血糖檢測方式,但于臨床應用中發現,其具有一定局限性,于早期糖尿病診斷精準性較低,探究適配的診斷方式尤為重要[2]。本研究中筆者特針對生化檢驗于糖尿病診斷有效性進行分析,收集本院收治糖尿病與健康體檢人員進行客觀參照。
本研究分析對象均為本院門診收治糖尿病患者,共計150 例,病例入組時間為2018 年10 月至2020 年10 月,其中涉及男性患者82 例,女性患者68 例,最小年齡39 歲,最大年齡72 歲,年齡中位數(52.93±0.84)歲;同期選取健康志愿者為參照對象,共計130 例,男性患者65 例,女性患者65 例,最小年齡4 歲,最大年齡70 歲,年齡中位數(53.01±0.85)歲;統計校驗兩組受查患者一般資料,差異均衡,滿足數據比對指標(P>0.05)。
納入標準:(1)本研究所選150 例分析對象均滿足糖尿病醫學會對糖尿病疾病相關知識診斷標準,患者空腹血糖指標>7.0mmol/L;(2)所選患者均遵醫囑實施生化檢驗,具有完整的病歷資料,可自主完成血樣采集;患者于入組前對本項研究知情,授權病歷資料開展數據分析;(3)研究開展征求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血液疾病患者、傳染疾病患者、惡性腫瘤、器質性病變患者;(2)特殊患者,例如妊娠期、哺乳期女性、精神障礙性疾病患者。
抽取受查患者空腹靜脈血作為生化檢驗血液標本,所選患者均由相同醫務人員實施血樣采集檢測,要求患者空腹時間8h 以上,于清晨進行空腹血液檢測,血液抽取之前須要求患者靜息30min 左右,以免因其他因素影響血樣質量,待其血液采集后,放置于含有拘櫞酸鈉溶液的抗凝試管內,充分混合液體后,于室溫下進行保存,借助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血糖相關指標檢測。
統計比對糖尿病患者及健康人生化檢驗結果,主要指標包括空腹血糖、糖耐受、血清甘油三酯等。
用統計學軟件SPSS24.0 進行假設校驗,計量資料分布用(±s)表達,t樣本假設校驗,P<0.05 設為統計學差異基礎表達。
兩組患者生化檢驗結果統計:研究組患者空腹血糖、糖耐受、血清甘油三酯等指標顯著高于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化檢驗結果統計[±s/分]

表1 兩組患者生化檢驗結果統計[±s/分]
組別 n 空腹血糖(mmol/L) 糖耐受(mmol/L) 血清甘油三酯(mmol/L)健康組 130 5.72±0.37 5.58±0.43 1.28±0.18研究組 150 10.03±0.49 11.93±0.79 3.31±0.28 t 7.629 8.925 8.811 P 0.000 0.000 0.000
糖尿病作為臨床常見慢性疾病,臨床學者針對糖尿病病因病機尚處于探究階段,較為公認的學說,認為疾病發病與環境因素、遺傳因素、飲食因素具有直接關聯性;據臨床衛生組織發布數據顯示,成年人繼發糖尿病比例中,男性發病率略高于女性,發病后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安全,因其血糖控制影響因素較多,極易導致血糖控制不佳,是導致微血管病變、大血管病變的主要因素,易導致心腦血管病變、肢端壞疽、腎功能衰竭、視力下降等情況,危害患者提取安全,探究適配的糖尿病診治手段,具有重要課題研究價值[3]。
糖尿病以高血糖為主,臨床檢測方式以尿常規檢測及血糖檢測為主,于臨床應用中,受血糖檢測局限性,容易導致誤診、漏診情況發生,影響糖尿病指標檢測有效性。近年,隨著醫療事業快速發展,生化檢驗技術的完善,于疾病診斷中,借由金屬性檢測手段,獲得敏感性、特異性較高的檢驗結果,為多種疾病病理診斷提供客觀參照,于糖尿病病理診斷中發揮的較好的應用效果,臨床操作簡單,影響因素相對較低,可通過對患者血清甘油三酯、糖化血紅蛋白、糖耐量等相關檢測,以便評估患者機體血糖波動情況,為糖尿病診斷及病情轉歸提供數據支持[4]。
臨床現階段針對糖尿病病因病機尚處于探究階段,無根治手段,多采用類胰島素藥物控制的方式,以提供機體正常代謝所需元素,確保機體正常循環代謝,以免因高血糖加重患者末梢循環、腎臟功能及視網膜病變等情況,延緩糖尿病并發癥發生。考慮糖尿病病理表現不顯著,于疾病早期,多于體檢中檢出,患者無明顯不良反應,易導致漏診、誤診情況發生,是導致糖尿病疾病延誤的主要因素,于疾病治療期間用探究適配的檢驗手段尤為重要[5]。臨床醫學快速發展,可用于糖尿病的診斷手段較多,于臨床應用中存在較高漏診情況,考慮血糖指標影響因素較多,指標波動易導致假陰性假陽性情況發生,如何提高糖尿病早期檢出有效性為醫學探討重點課題[6]。生化檢驗作為臨床血液檢測重要參照指標,主要借助生物及化學等方式,開展多項專科檢查,可顯著提高糖尿病病理檢測有效性,生化檢驗結果質量與血液樣本質量具有直接關聯,要求生化檢驗血液樣本以空腹血液為主要檢測指標,要求患者空腹8h 以上,避免受飲食因素等影響,導致假陰性、假陽性情況發生,可客觀反饋機體胰島素分泌功能[7]。
于涂巧、冉孟州[8]學者糖尿病生化檢驗文獻報道中發現,糖尿病患者經生化檢驗相關指標顯著高于健康體檢者,與患者機體胰島素代謝障礙具有直接關聯性,可表明糖尿病診斷中生化檢驗指標與健康體檢人員具有顯著差異,可依據其差異性,客觀反饋患者機體狀況,進而對患者機體情況進行客觀評估,可有效提高糖尿病早期篩查有效性;本研究數據表明,研究組患者空腹血糖、糖耐受、血清甘油三酯等指標顯著低于健康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基于研究結果與涂巧、冉孟州學者的研究具有高度一致性。
綜上,糖尿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生化檢驗結果具有顯著差異,可依據檢驗結果為糖尿病診斷提供客觀參照,提高臨床診斷精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