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麗,代燕增,王崇穩,王彬
(云南省曲靖市婦幼保健院放射科,云南 曲靖)
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的卵巢囊腫,卵巢巧克力囊腫也稱做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高發人群為20-45 歲的女性。一旦患上卵巢巧克力囊腫將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傷害,如果錯過最佳的診斷和治療時間,將會延誤患者病情,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帶來更加惡劣的影響[1]。CT 檢查的方式能夠通過無創式的檢查方法,將盆腔結構清晰的展現出來,并且醫生和患者能夠清楚地看到囊腫形態、大小及與鄰近組織結構的關系,為卵巢巧克力囊腫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提供必要支持[2,3]。
此次研究的研究對象為來本院進行治療的25 例卵巢囊腺瘤患者,25 例患者中共檢出30 個卵巢巧克力囊腫。所有入選此次研究的患者均經過手術和病理證實為卵巢囊腺瘤,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痛經、月經不規律等臨床癥狀。患者年齡20-64 歲,平均年齡42 歲。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6層螺旋CT行腹部平掃加增強,掃描范圍從膈頂至恥骨聯合,掃描條件為120kV、140mA,層厚1-3mm,選用的增強劑是碘海醇,而具體的用量依照1.5ml/kg 的標準,注射速率2.5ml/s,用高壓注射器經過肘靜脈完成注射,并在一次屏氣之下實施連續動態掃描[4]。
通過對卵巢巧克力囊腫患者進行CT 診斷,可發現巧克力囊腫的CT 圖像表現有如下特點:顯示附件區的囊性腫塊,腫塊大小不等,囊腫可呈單房或多房,形態密度因出血時間不同而表現各異,早期內膜異位出血性囊腫,囊壁薄,CT 可能不顯示,陳舊性巧克力囊腫囊壁厚,邊緣毛糙,囊腫與鄰近器官組織纖維粘連,分界不清,囊腔內有囊隔;增強后囊壁和囊隔可強化。CT 表現如圖1、圖2、圖3。
卵巢巧克力囊腫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一種,占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的80%[5]。異位的子宮內膜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發生周期性的增殖、分泌和行經的變化,使卵巢增大形成內容物為經血的囊性腫塊,囊內儲存暗紫色濃稠而很少凝固的經血,稱巧克力囊腫,囊腫直徑自小漸大,囊內壓力高,囊壁出現裂隙,內容物溢出被重新包裹,在大囊外形成小囊,圍繞在大囊周圍形成衛星囊。卵巢巧克力囊腫是行經年齡的疾患,好發于30-45 歲,約35%為雙側,月經過多、痛經是常見臨床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降低其生活質量[6]。還有一部分患者因為囊壁穿破形成裂口時囊液外溢可引起急腹癥的癥狀表現。盡早對卵巢巧克力囊腫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確診病情并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是提高患者健康水平以及生活質量的關鍵所在。隨著臨床醫學技術和診斷技術的發展,CT 診斷方法的準確性也大幅度提升,這給疾病診斷帶來了很大的幫助。CT診斷手段具有很多其他檢查方法不具備的優勢,可以為患者提供無創傷診斷支持,也可以清楚的把盆腔結構的情況顯示出來。這樣在檢查診斷當中就能夠更好的提升診斷準確度,保證鑒別診斷的效果。
3.2.1 卵巢囊腺瘤

圖1 右側附件區見一囊性低密度影腫塊影,左側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增強后未見強化

圖2 左側附件區見一囊性,對面的腫塊影,其內隱約可見囊隔,左側與鄰近組織分界不清,增強后僅囊壁及囊隔強化

圖3 右側附件區見一類圓形低密度腫塊影,可見囊壁,增強后囊壁強化
卵巢囊腺瘤是最常見的卵巢良性腫瘤,CT 可見包塊呈單房或多房,囊壁較薄,囊內間隔纖細,乳頭狀壁結節和軟組織成分少,腫瘤邊界清楚;少數黏液性囊腺瘤可表現為囊壁及囊內分隔>3mm,與巧克力囊腫鑒別需要依靠手術后病理診斷明確。
3.2.2 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有廣泛的盆腔粘連或有膿腫形成,但無出血的密度特征[7]。
3.2.3 出血性卵巢囊腫
出血性卵巢囊腫有出血的影像表現,但囊腫壁薄,邊緣光滑與周圍組織結構無粘連[8]。
3.2.4 卵巢黃體囊腫
黃體囊腫無顯著臨床癥狀,巧克力囊腫大多會有痛經等盆腔痛癥狀。黃體囊腫大小一般很少超過4cm,會隨著月經來潮而消失[9]。巧克力囊腫大多會超過5cm,而且會逐漸緩慢增大。由于經期巧克力囊腫內會發生出血,因此經后有時會較經前稍增大。
3.2.5 卵泡囊腫
與卵巢巧克力囊腫CT 表現相似,此時結合臨床,卵泡囊腫大多數卵泡囊腫無癥狀,并可自行消退,巧克力囊腫大多會有痛經等癥狀,巧克力囊腫會逐漸緩慢增大。
綜上所述,利用CT 診斷方法可以將把盆腔結構清楚的呈現出來,同時還能夠體現囊腫形態、大小、密度及與鄰近組織結構的關系,為卵巢巧克力囊腫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提供必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