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清
難治性產后出血在臨床中主要被歸納到產科急癥的范圍,近些年我國產科難治性產后出血的發生率呈現逐漸增長的趨勢,難治性產后出血會在術后嚴重威脅到產婦的身體與心理健康。現階段臨床主要運用手術方式進行難治性產后出血的治療,B-lynch縫合術是產婦在臨床治療中主要運用的一種手術方式。過去產婦主要進行傳統B-lynch縫合術,但隨著產婦對治療效果的要求更高,且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B-lynch縫合術在近些年有所改良。本次研究主要對難治性產后出血產婦進行改良B-lynch縫合術治療,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本院90例難治性產后出血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常規組和試驗組,各45例。試驗組中初產婦30例,經產婦15例;年齡20~36歲,平均年齡(28.12±3.32)歲;孕周36~42周,平均孕周(38.25±1.53)周。常規組中初產婦31例,經產婦14例;年齡21~37歲,平均年齡(29.21±2.98)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40.10±1.21)周。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產婦年齡均>18周歲;②產婦的臨床癥狀均與難治性產后出血癥狀相符合;③產婦不存在有凝血功能障礙;④產婦與家屬均表示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⑤產婦能夠與人正常溝通。排除標準:①產婦同時存在有其他系統疾病;②產婦存在卵巢功能障礙;③產婦經歷過多次剖宮產;④產婦不愿意全程參與研究;⑤產婦對研究有嚴重抵觸情緒。
1.3 方法
1.3.1 常規組 產婦采用傳統B-lynch縫合術治療。醫護人員進行常規操作后,在產婦子宮下段切口處2 cm位置做一個切口,進針位置選擇距離產婦右側緣2 cm的位置,出針位置為切口對側2 cm處,進針范圍包括子宮前壁漿膜表面與左側宮底,然后轉接到產婦子宮后壁切口對側水平進行進針處理,確保針能夠進入宮腔。在第一針相對應的子宮后壁出針,出針過程會經過子宮后壁漿膜表面與宮底部。手術后肌內注射10 U縮宮素,然后將500 ml葡萄糖氯化鈉溶液與107 U縮宮素混合后靜脈滴注。
1.3.2 試驗組 產婦采用改良B-lynch縫合術治療。在剖宮產術中進行進針與出針處理,進針可運用1-0的可吸收縫合線,進針位置選擇產婦子宮下段切口處右側2 cm位置,選擇產婦子宮肌層與漿膜層上方2 cm位置出針,縫合線會經過子宮前壁與宮體部位置,再次進針位置為宮體左側切口外緣中外1/3處,針會經過肌層與漿膜層位置,出針位置為對側切口下緣2 cm處。為了預防縫線滑脫對其他盆腔器官造成嚴重損傷,在產婦下段切口左右位置各進行“8”字縫合,明顯減輕宮體所受的縫線張力。產婦術后進行縮宮素治療方法與常規組相同。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產婦的治療效果、治療指標與術后恢復指標。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與無效。顯效:產婦生命體征已經維持穩定狀態,且產婦具有正常的排尿量;有效:產婦生命體征基本維持穩定,且產婦排尿量得到改善;無效:產婦在產后繼續出血,且排尿量≤30 ml。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治療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止血時間、術后2 h陰道流血量、術后24 h陰道流血量。術后恢復指標包含術后惡露持續時間、輸血量與首次月經恢復時間。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試驗組產婦治療總有效率為95.56%(43/45),顯效占比為44.44%(20/45),有效占比為51.11%(23/45),無效占比為4.44%(2/45);常規組產婦治療總有效率為82.22%(37/45),顯效占比為35.56%(16/45),有效占比為46.67%(21/45),無效占比為17.78%(8/45)。試驗組產婦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50,P<0.05)。
2.2 兩組治療指標對比 試驗組產婦術中出血量及術后2、24 h陰道流血量(1772.10±65.88)、(104.38±18.39)、(280.31±14.30)ml均少于常規組的(2135.26±77.03)、(126.10±22.05)、(289.11±19.38)ml,止血時間(10.03±1.75)min短于常規組的(13.45±2.89)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035、5.075、2.451、6.791,P<0.05)。
2.3 兩組術后恢復指標對比 試驗組產婦惡露持續時間(30.41±5.08)d及術后首次月經恢復時間(108.33±16.39)d均短于常規組的(35.89±4.96)、(116.52±15.91)d,輸血量(489.06±22.19)ml少于常規組的(990.12±34.40)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178、2.405、82.109,P<0.05)。
現階段臨床還沒有完全明確難治性產后出血疾病的發生機制,難治性產后出血能夠運用以下三點進行有效診斷:①產婦經陰道或經腹腔按摩子宮,使用宮縮劑,靜脈推注鈣劑,陰道分娩后檢查修復軟產道裂傷和胎盤處理,剖宮產術中熱鹽水濕敷子宮等各種保守治療無效;②產婦在產后出血速度快,胎兒娩出后1 h內出血量>1500 ml[1];③產婦產后出血已導致凝血功能障礙或多器官功能衰竭。難治性產后出血會對產婦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臨床積極增強產婦的產前保健,有效糾正產婦的基礎疾病,并科學處理產婦產程,可以有效避免產后出血的發生。同時臨床按照產婦的產后出血原因在短時間內做相應處理,也能夠讓難治性產后出血產婦的死亡率得到顯著降低。
若產婦出現難治性產后出血,醫護人員需及時對產婦開展藥物、持續性子宮按壓等臨床保守治療措施,若保守治療措施不能有效止血,則需為安排外科手術治療。B-lynch縫合手術為一種新的外科手術,其是一種控制產后出血的子宮縫合方法,特別是對子宮收縮乏力性產后出血有效,對子宮前后壁縫線加壓子宮,手術操作簡單易行,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產后出血所致的子宮切除,保留了生育能力[2]。目前B-lynch縫合術存在有傳統與改良兩種方式,傳統B-lynch縫合術可以在平滑肌收縮過程中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使得產婦的輸血量能夠得到一定減少,但該手術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局部子宮卵巢分支血管,在術后容易誘發卵巢功能應激障礙的發生。同時傳統B-lynch縫合術還存在有明顯較大的局部張力,產婦子宮容易處在長時間缺血的狀態,在術后出現局部氧化應激損傷或炎癥反應,均會對產婦康復造成較大影響,因此傳統B-lynch縫合術的治療效果并不能夠讓產婦滿意[3]。改良B-lynch縫合術能夠讓子宮宮體部位收縮乏力的情況得到進一步改善,使得產后的子宮復舊可以得到進一步促進。改良B-lynch縫合術在治療過程中會運用到“8”字縫合方式,該縫合方式可有效預防子宮動脈上行支的壓迫損傷,使卵巢血流供應能夠得到良好保障[4]。同時改良B-lynch縫合術還可以有效升高子宮下段張力,有效收縮子宮下段平滑肌[5]。改良B-lynch縫合術在手術中選擇較為合適的子宮下段進針、出針方式,可以有效預防產婦在手術過程中出現大出血情況。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產婦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術中出血量及術后2、24 h陰道流血量均少于常規組,止血時間短于常規組,惡露持續時間及術后首次月經恢復時間均短于常規組,輸血量少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改良B-lynch縫合術的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傳統B-lynch縫合術。
綜上所述,針對難治性產后出血產婦進行改良B-lynch縫合術治療,可以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減少術中出血量,且術后各指標恢復時間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