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校體育》雜志從1981年創刊,到今年整整40年了。創刊時,我剛剛從北京師范大學畢業進入北京市東城區體委工作,《體育報》《新體育》《學校體育》(現《中國學校體育》)是案頭必備的學習材料。后來我調到人民教育出版社體育室做編輯工作,就更加關注《學校體育》,每期細細閱讀,獲益良多。40年來,我讀著這本雜志一路走來,與之有著太多的情緣。《中國學校體育》是我的良師益友,在他創刊40周年之際,我懷著崇敬的心情,致以衷心的祝賀!
記得1989年夏季,我參加了《中國學校體育》雜志組織的首都青年體育理論工作者“深化學校體育改革研討會”,時任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雜志編委會主任宋盡賢和雜志社主編賴天德組織了20多名年輕人,參與研討學校體育改革,其中一部分人后來成為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對于他們來說,《中國學校體育》雜志是其成長的重要平臺之一。回顧長期閱讀雜志并擔任編委會委員的經歷,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學校體育》在不同階段既保持了特色鮮明又保證了持續發展。他創刊于改革開放大潮之中,成長于我國經濟、社會、教育快速發展的歷史階段,成熟于國家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40年來,《中國學校體育》一直以宣傳黨和國家有關學校體育的方針政策、服務學校體育改革實踐為己任,跟隨著我國學校體育改革的走向,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校體育改革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這里通過幾個事例說明我以上的感受。
1983年10月,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中國教育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天”;1985年5月,《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1987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1990年3月,《學校體育工作條例》頒布;199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教育由“應試”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這一時期學校體育一派繁榮,學術思想空前活躍。在此期間,《中國學校體育》圍繞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組織了一批闡述學校體育思想與論述學校體育功能的文章,一眾專家學者各抒己見,提出了加強體質教育思想、技能教育思想以及全面發展教學思想、競技體育思想、快樂體育思想、終身體育思想等眾多學校體育功能方面的學術文章。1986年,《中國學校體育》發表了袁旦等人撰寫的《從生物體育觀到生物心理社會體育觀》一文,文章指出:“體育思想認識上的變革導致人們從單一的生物體育觀向生理、心理、社會三維體育觀的轉變”[1]。這一時期,《中國學校體育》持續開辟專欄展開學術討論,為促進多種思想并存營造出了寬松的學術環境,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開放局面。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印發,文件明確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樹立健康第一指導思想;提高學生體育素質;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提高質量和效益;創建有中國特色的學校體育體系遂成為這一時期學校體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可以說,這一時期無論是學校體育的法規、制度、教育行政管理、課程教材改革、教研部門建設,還是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等各個方面,都稱得上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學校體育發展最好的時期之一。《中國學校體育》緊跟時代發展,走在改革前沿,大力宣傳學校體育的新成果、新經驗,不斷提出具有引領意義的文章。例如,時任雜志總編輯的賴天德老師在1998年《中國學校體育》第3期卷首語中提出提高學生體育素質的觀點,他從提高學生體質、心理發展、體育文化素養和終身體育能力4個方面撰寫了《學校體育應全面提高學生的體育素質》[2],并且列出了學生體育素質的4個維度共14個指標,這一思想即使從今天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視角看來,仍然具有借鑒意義。
2007年,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以下簡稱中央7號文件),從黨和國家的層面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學校體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要求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體育的基本目標之一,全面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廣泛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確保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保障青少年睡眠時間,降低近視率,加強學校體育設施建設,加強體育安全管理等等。《中國學校體育》連續多期宣傳報道各地貫徹落實中央7號文件精神的好經驗、好做法,使黨中央的要求深入人心。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樹立科學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的要求。文件頒布后,教育領域圍繞如何提高教育質量掀起了廣泛、深入的討論。《中國學校體育》在2010年第10期發表卷首文章《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必須有內涵》[3],提出“我們只有在課程標準精神的指引下,緊緊圍繞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健康發展這個核心,探索和遵循體育教與學的基本規律”“緊緊圍繞體育課堂教學過程,在研究學生上下功夫、在鉆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教學環節上下功夫、在教學細節上下功夫”“緊密結合學校實際,實事求是,不斷深化體育教學改革,使每節體育課都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進步和收獲,把我們的體育課上成有生命的體育課,學生真心喜歡的體育課,不斷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體育課,把體育課上得更有內涵,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學質量才能不斷提高”等觀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教育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暨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2020年9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指導思想,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學生全面發展、增強綜合素質為目標,堅持健康第一理念,幫助學生在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這是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的根本遵循。近些年,學校體育工作的指導思想、改革方向、工作原則、工作內容和要求都十分明確,迎來了較快發展時期。《中國學校體育》圍繞黨和國家教育發展大局,不僅積極宣傳引導,還專門就《意見》中“大中小學一體化”“聚焦教會、勤練、常賽”“學校體育工作安全”“體育中考”等若干問題發表卷首語,引導讀者學習理解,并持續宣傳、跟蹤報道各地落實《意見》的經驗和做法。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已成為新時代教育發展的主題。在向教育強國邁進的新征程中,中華民族的未來——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顯得尤為關鍵。在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的工作進程中,最核心的任務是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做好“教會、勤練、常賽”工作。這其中教會是最重要的,而為了使學生學會,又要運用勤練、常賽的手段,使三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
實現“立德樹人”“以體育人”,學校體育有著獨特的教育價值和育人優勢:一是學生在學、練、賽的過程中,體會并實現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規則、人與環境相互適應;二是學生在真實、復雜的運動情境中要不斷克服內外部困難,運用結構化、關聯性而非單一的知識和技能從事運動,學生的身體、心理、精神、思想整體發揮作用;三是學生在運動中隨時進行著自我保護、安全運動等健康行為,并不斷地挑戰自我,錘煉顧全大局、遵守規則、頑強拼搏、追求卓越等優秀體育品格。學校體育這些獨特的教育價值和育人優勢具有即時性、鮮明性、豐富性和深刻性的特點,由此決定了體育對“立德樹人”“以體育人”的綜合性價值。體育教師要學會運用這些特點設計體育教學,創設體育教學情境,指導學生學、練、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新時代、新使命、新責任,《中國學校體育》從創刊到現在,40年來一直保持較高的水準和寬闊的視野,宣傳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將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注重兼容并包、引領方向,扎根中國學校體育實踐,是我國學校體育領域重要的學術刊物,是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的良師益友。衷心期盼《中國學校體育》繼續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辦刊特色,立意更加高遠,內容更加充實,緊扣學校體育教學改革脈搏,引領廣大學校體育工作者為中國學校體育事業繁榮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袁旦,譚衛和,馬振芳.從生物體育觀到生物心理社會體育觀[J].中國學校體育,1986(3):36-38.
[2]賴天德.學校體育應全面提高學生的體育素質[J].中國學校體育,1998(3):2-3.
[3]耿培新.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必須有內涵[J].中國學校體育,201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