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斌 周剛 張展


一、確立體育視頻的設計內容
在確立體育視頻設計內容時,應考慮到學生的性別差異、興趣差異,結合本區域特點,將體育視頻按照內容分為田徑類,球類(籃球、排球、足球),體操類(健美操、平衡操、柔韌操),武術類,感統類等。為了確保教學工作的可持續性,可先建立學生體育家庭作業的系統化內容,再根據學生的年齡差異,將作業的內容按年級、學期、月計劃、周計劃進行模塊化設計,根據計劃系統、深入地實施。
二、錄制體育視頻的要素
1.內容具有依據
在錄制體育視頻前,應依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設計具體的視頻內容?!墩n程標準》明確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強調在課程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方面,注重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驗相聯系,引導學生體驗運動的樂趣,提高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習動機水平;重視對學生進行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和責任感的教育,培養學生刻苦鍛煉的精神,促進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基本形成體育鍛煉習慣”。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因此,從課程設計到評價的各個環節,應始終把學生的興趣放在核心地位,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主要目標,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體育教師應結合《課程標準》,選擇自己所擅長的項目進行相應內容的視頻設計,要內容具體、目標明確、強度適宜。
2.滲透體育知識
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中改革內容部分明確指出“打造高質量體育課堂,使學生在‘知識、能力、行為、健康諸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因此,體育視頻的設計不能僅專注于體育技能與技術,還要在培養學生的體育知識、體育意識、體育習慣、體育品德等方面下功夫。許多小學生并不知道為什么在鍛煉前要熱身、結束后要放松等體育基本常識,這是因為在課堂上更多地強調了體育技能、動作要領,而缺乏相關體育知識的傳授。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不容易接受理論性較強的知識,因此需要教師在體育視頻中進行簡單的相關理論知識講解,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只有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基本的體育活動意識,才能進行合理鍛煉。如,在視頻的熱身部分教師可以講解熱身的作用與必要性,在動作練習環節可以向學生介紹鍛煉的部位、肌肉名稱及相關項目的運動賽事等。
3.明確學練目的
在體育視頻錄制時,應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確定學練目的,讓學生明白自己完成作業要達到的目標。如,田徑類內容以提升體能與基本運動素質為目的;一年級學生通過跳躍視頻的跟練,能掌握雙腳同時起跳、落地的動作要領等,這就要求教師在錄制體育視頻時要做好視頻內容簡案(表1),在視頻中明確提出每個練習內容及環節的具體要求。
該練習時段為9∶30~10∶00,練習時長為30min,平均心率為110~120次/min,并在作業完成后觀看相關內容的視頻。通過觀看視頻,根據作業主題創編出1~2個技巧串聯動作以及與家長創編新的練習方法。
4.獲得家長支持
《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點》曾指出“明確家長主體責任,發揮學校指導作用,健全家校合作機制,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小學生的體育教育僅靠學校單方面的努力是難以完成的,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家庭的合作,形成教師與家長齊抓共管“以體育人”的格局。教師在體育視頻中應明確告知家長,學生的自主鍛煉能力較差,需要依靠家長的力量和監督,家長不僅是監督者,更是參與者、受益者、評價者。體育視頻內容應注重親子性、趣味性,鼓勵家長參與到體育家庭作業中,不僅能獲得較好的鍛煉效果,還能促進親子關系。
5.注重師生差異
體育教師的專長不一樣,學生的興趣點也有所差異,因此在體育視頻的內容設計上,不僅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差異,也要發揮不同專項教師的特長。如,武術、健美操等項目的內容設計應進行模塊化分類,供學生們選擇。此外,還應考慮到所在區域的體育特色,以實現區域特色發展。
三、督導與評價
體育視頻是單向的,只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體育鍛煉,并對其完成情況進行多元化評價,才能起到激勵學生的正向作用。評價要遵循激勵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和過程性評價為主、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原則,因此體育視頻的內容應包括評價需要的反映過程性評價的記錄卡(表2,以柔韌練習為例),反映階段性評價的達標表,反映個性化評價的自我挑戰表(表3,以五年級學生挑戰為例),以及反映終結性評價的課外作業統計表等。讓學生做好打卡記錄,感受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關注參與過程中的自我感受,同時也方便教師對學生的定期監測,了解學生的執行及學練情況。
如果說體育視頻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確練習的具體內容與要求,那么記錄卡的設計就是讓學生對每天的作業進行打卡記錄、自我評價和感受,同時也可以發揮家長的監督作用,確保學生練習運動量的達標。以跳繩為例,完成等級以連續跳60個為5級,連續跳40個為4級,連續跳30個為3級,連續跳20個為2級,連續跳10個為1級;情緒評價以積極主動且克服困難完成練習的為5星,積極主動但未能嚴格要求自己的為4星,主動練習但敷衍練習的為3星,在家長提示下完成練習的為2星,在家長提示下且有負面情緒的為1星。通過評價,除了讓學生明確量化評價標準外,還對個人的體育態度給予關注。
為了滿足學生的個體差異還可設置個人挑戰,讓學生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同時還可以樹立一個明確的挑戰目標,而不只是盲目地進行體育鍛煉。
教師不僅要求學生進行自評,還應豐富評價的內容及方式。如,針對“體育知識+”的作業形式要改進評價標準,主要對體育知識、健康知識等進行評價,還可以建立知識測評題庫,通過試卷測試、線上測試、隨堂測試、組織開展活動測試相結合的方式實施。
完善行為評價。重點評價學生體育鍛煉行為與習慣的養成,實現對日常鍛煉情況的過程性評價,還可以通過組織各項體育比賽充分把握學生的品德建設,尤其要強化團結協助、勇于拼搏等優良品格的評價。具體評價內容及細節應根據運動項目的不同而區別對待。
強化健康評價。對標《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通過精準監測各學段學生對應的體質健康指標,評價中小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并及時向家長反饋,便于形成家校聯合,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