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沙沙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雙減”政策要求學校在每周5個工作日中開展好每天至少2小時的課后服務工作。由此可見,學生從早上進校到晚托后放學,需要在學校度過的時間較長。筆者學校在積極落實“雙減”政策的同時,更加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工作。為此,在確保學生每天活動1小時的基礎上,又延長了大課間活動時間,將之前30分鐘的大課間改為40分鐘的大課間,并且安排了“拓展性課程”,其中有10多項為體育類課程,做好了體育活動時間的“加法”題,讓學生“走出去”“動起來”。
一、豐富活動內容,為學生體質需求做“加法”
大課間活動的效率是確保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質量的關鍵,因此,豐富大課間活動的形式和內容至關重要。豐富的內容必須要能與體育課堂教學內容結合,要與課外競賽結合。
在“雙減“的契機下,筆者學校將大課間活動進行分類:初一年級以多樣化的趣味活動為主,主要項目有籃球運球、排球墊傳、長繩接力、短繩個人花樣跳、追逐跑等;初二年級兼顧體質測試和以趣味性為主的活動,主要有素質類的男生引體向上、女生仰臥起坐,有氧耐力類的有氧跑,興趣類的足球運球繞桿、短繩個人花樣跳、籃球投籃等;初三年級兼顧中考和以趣味性為主的活動,主要有耐力類的耐力跑,趣味類的籃球運球投籃和個人花樣跳繩,素質類的立定跳遠、雙手頭上前擲實心球等。以上項目每個班級每周輪換進行練習。
“拓展性課程”開展的時間為16∶40~18∶00,包括籃球、排球、乒乓球、田徑、健美操等10多項體育類課程。學生根據興趣自由選擇,內容主要是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加入實戰性,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運用到比賽和日常體育鍛煉中。
二、活用場地器材,為體育活動實施做“加法”
場地有限、器材不足是開展體育活動的難題,為此,學校針對場地器材的利用和安排也做了相應的改變。
如,大課間跑操,初一、初二和初三各10個班,初一、初二各班以801班為首,710班為尾,成四路縱隊,分別站在6、7、8、9跑道上,在班主任和體育委員的帶領下進行有秩序的慢跑;初三則以班級為單位成兩路縱隊在1、2跑道內進行有秩序的跑操。同時,學校將如仰臥起坐等占用空間小的項目安排在過道區域進行,盡量合理利用有限的場地。“拓展性課程”的場地則根據每個課程的特點合理劃分,如籃球項目在籃球場,足球項目在足球場等。若遇雨天,大課間改為在教室做室內韻律操;“拓展性課程”改為在各指定教室進行理論講解或觀看比賽視頻。
學校開展體育活動的器材以學校統一購買為主,由體育教師統一負責管理。但對于乒乓球、羽毛球、跳繩等對器材要求較高的項目,鼓勵學生自帶。
三、外拓教師資源,為體育教學師資做“加法”
為解決體育教師資源短缺的問題,大課間由1名體育教師統籌自己所教的班級,每班外引1名其他學科的坐班教師,共同指導學生按活動方案進行練習。同時,每班還有1名體育委員或4名小組長協助,確保學生能夠安全有序地練習。
為開足“體育類拓展性”課程,學校鼓勵所有學科教師參與,教師們進行內拓和外引,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如美術教師有乒乓球特長即開設了“乒乓球拓展課程”。學校還向外聘請了具備資質的社會專業人員,如足球社團聘請了區足球協會教師進行教學指導。
學校通過豐富活動內容、活用場地器材、外拓教師資源3個方面的實施進一步落實“雙減”政策,為體育課后服務主陣地做“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