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車明霞
一、豐富內容,培養特長
“雙減”背景下,學校可將課后托管和校特長隊整合,讓學生根據自身能力和興趣愛好,有針對性地選擇內容培養特長,提升素質。
學校充分利用專業體育教師、校外專業體育輔導員、校外專業輔導機構、其他學科教師特長,將學校和社會資源有效整合,采取特長課程和“體育+”托管課程兩種形式,以興趣促發展,以多樣促需求,合理設置特長班和普通班的課后服務內容,令課后托管課程豐富多彩、組織有效。
1.突出特長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包括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徑、跳繩等內容的體育特長班,每個年級人數控制在20人左右,采用報名、選拔雙向選擇的方式。在技術基礎要求較高的球類項目中,根據學生的能力和水平段,分為基礎班和高級班,基礎班以一至三年級學生為主,高級班以四、五年級學生為主,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能力發展需求。師資方面,采用校內專業教師、引進校外專業體育輔導員進校指導和參加校外專業輔導機構多種形式結合,在課后托管時間,對學生進行某一特長內容學練的指導,針對性強,使學生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基礎上學會一項運動技能。
2.豐富內容
依據不同水平段,學校將課后托管的普通班分為低年級、高年級兩個類別。每天托管的前20分鐘,教師從各種球類、田徑、跳繩、武術、健身操等項目中選取一至兩項內容,低年級主要以游戲的形式,高年級主要以比賽、分組學練等形式,組織學生進行體育活動,然后教師根據固定的課表安排學生進行其他托管內容。“體育+”形式的課后課程設置,滿足了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注重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使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得到加強。
二、班級“曬汗”,展示自我
學校充分利用多媒體設施,以班級為單位,設置QQ群、微信群、釘釘群等“曬汗”平臺,合理有效地展示學生自我鍛煉的精彩畫面或視頻,以家庭體育作業提高學生的鍛煉意識,提升整體運動能力。
1.必練項目
依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和文登區小學體育考核內容,學校將1分鐘跳繩、1分鐘仰臥起坐、排球自墊、籃球運球、少年拳等設為必練項目,如9月規定必練內容為跳繩,低年級學生需先完成2組150次、中高年級完成3組180次的跳繩練習后,再進行其他內容學練。根據運動技能形成的基本規律,采用一月一項目的形式,增加課后體育鍛煉時間,完成后,家長將學生的鍛煉成績在班級群中公示,培養學生主動鍛煉意識。
2.選項學練
選項學練內容以多元化、親子化為主,利用生活物品,如玩具、米袋、氣球、礦泉水瓶等,由單人到多人,低年級進行雙人對打氣球、雙腳夾玩具頭上傳遞等活動;中高年級進行羽毛球雙打、你跑我追、跳方格、米袋抬舉等活動,可挑戰、可競賽、可娛樂。學校還將區體育團隊疫情期間制作的各種微課鍛煉小視頻壓縮打包,統一發送在各班級群中,學生可跟隨視頻與家長共同學練,其內容包括上下肢、核心部位、球類、游戲、親子等,增加了選項學練的全面性、趣味性,帶動了家長參與其中,形成了良好的家庭鍛煉氛圍。
隨著網絡平臺交流的便利,體育家庭作業的監督、評價、展示等都能通過一些平臺有效實現。在學練內容方面,學校將自定內容與選項內容結合,學生先完成必練再依興趣選練,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以身體出汗程度決定鍛煉時長。學生在完成家庭體育作業的過程中,還能激發家長的鍛煉熱情,增加親子間的感情,達到以體育人的效果。
三、抓好常賽,以賽促練
以賽促練,以賽強體,從個體到全員,以常賽模式監測課后鍛煉效果,增強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競爭意識、規則意識和集體榮譽感等。
1.社團競技
為了激發課后托管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在課后托管時間內,以被托管的學生為對象,托管學練項目為比賽內容,每月舉行一次競技PK賽。如籃球運球項目,以單人競技為主。一二年級為原地運球比多,三年級為行進間運球比快,四年級為運球過障礙比快;五年級為一分鐘運球投籃比準。活動中,四、五年級的學生擔任裁判員工作,包括組織、記錄、計時等,教師負責指導、監督。其他項目也依據水平段、課程性質不同,確定競技分組和分項。每次比賽以積分制的形式記錄個人成績,最后根據總積分確定前6名,頒發榮譽獎牌。
2.集體達標
依據每月課后體育作業內容,學校定于每月的最后一天為集體達標賽日。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每次達標的標準靈活調整,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則,如,第一次跳繩達標標準為在30s內,一、二年級男生分別完成50個、60個,女生分別完成60個、70個;在1min內,三、四、五年級男生分別完成130個、140個、150個;女生分別完成140個、150個、160個,之后每次標準遞增10個。最終以達標人數/班級總人數為班級達標率,頒發班級前3名榮譽獎狀。同時標準還設置最高限,如跳繩最高限為200個,達到最高限的學生可獲得“體育小達人紀念胸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