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鵬,趙亞鵬,劉偉
(青海紅十字醫院,青海 西寧 810000)
安氏II 類錯牙合 畸形在臨床中較常見,有較高的發病率,而下頜后縮是我國人群骨性Ⅱ類錯牙合 畸形的主要發病機制[1]。安氏Ⅱ類下頜后縮畸形為磨牙遠中牙合,合并有上中切牙內傾和閉鎖型深覆牙合 等獨特的臨床表現,多為凸面型,影響咀嚼和頜面部發育,嚴重時還會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可以利用兒童的生長發育進行早期矯治,早期改善頜骨發育和軟組織面型。雙牙合 墊矯治器( Twin-blockfunctional appliances) 是一種功能性矯治器,分別由在上下頜具有導斜面的咬合導板組成,接觸面以70°角相交,通過咬合時斜面引導力促進下頜骨前移,改善上下頜骨關系不調[2]。當戴入上下頜矯治器后,上下牙合墊的斜面導板接觸并滑動,將下頜引導到前伸位置并閉合。對于青春發育期仍然有發育潛力而骨型畸形又較嚴重的患者常常在正畸早期借助矯形裝置前導下頜,刺激髁突軟骨生長及關節窩重建[3],使得下頜向前生長,同時反作用力抑制上頜生長[4],經過咬合重建使下頜達成新的穩定的神經-肌肉協調位,從而達到矯治前牙深覆牙合 深覆蓋、調整遠中磨牙關系和改善下頜后縮、增進面部軟組織側貌和諧的療效[4]。本研究將患有骨性安氏II 類下頜后縮畸形的兒童,應用Twin-block 矯治器進行功能矯治,評價其對該部分患者的臨床療效。
選擇2018 年1 月至2020 年2 月就診于青海紅十字醫院口腔科的骨性安氏II 類錯牙合畸形合并OSAHS 的患兒15 例,其中男11 例,女4 例,年齡在12-15 歲,平均年齡(12.1±2.39)歲。納入標準:①無口腔正畸治療史;②上頜發育基本正常,下頜發育不足的恒牙列早期患者;③處于生長發育高峰前期或生長發育高峰期。排除標準:①可導致顏面部不對稱發育的遺傳性疾病;②有腺樣體、鼻炎、扁桃體疾病或其他可致OSAHS 的解剖因素;③有顳頜關節疾病、青少年牙周病、缺失牙、唇腭裂、顏面部外傷、單側髁狀突肥大、腫瘤等。
1.2.1 功能矯治方法
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治療前準備,制備上下頜正畸工作模型,進行咬合重建,下頜前伸位至第一磨牙中性或者偏近中關系,正常覆牙合覆蓋咬蠟,制作咬合記錄,由同一加工廠的同一技工將模型轉移至牙合架統一制作Twin-block 矯治器。上頜墊牙合覆蓋第二前磨牙合面和第一第二磨牙,并在第二前磨牙的近中形成斜面,下頜前磨牙區亦制作牙合墊覆蓋,在第二前磨牙的遠中形成斜面,斜面角度45-70 度,上下吻合。制作完成后,分步進行功能矯治,首先咬合重建上下頜牙齒,將上頜牙合墊的近中斜面分次少量調磨。若下頜需要前移的距離大于10mm,則需分次使下頜前伸移動,第二步囑患者每月復診,佩戴滿三個月后每月分次調磨牙合墊牙合面,升高后牙,建立正常咬合接觸。當去除矯治器后磨牙中性關系,前牙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蓋,下頜不能后退至遠中關系結束治療。治療時間不可超過一年。
1.2.2 X 線頭影測量
由同一醫師應用同一臺數字化曲面全景頭顱定位X 線系統對所有研究對象拍攝正畸治療前后的頭影側位片,由一名正畸醫師分別在不同時間進行定點描繪測量兩次,結果取兩次的測量平均值。測量的項目包括:①上齒槽座角(SNA):反應相對于顱部上頜骨的前后位置關系,即由蝶鞍中心、鼻根點與上齒槽坐點構成的角;②下齒槽座角(SNB):反應相對于顱部下頜骨的前后位置關系,即由蝶鞍中心、鼻根點與下齒槽坐點構成的角;③上下齒槽座角(ANB):反應相對于顱部上下頜骨的位置情況,即上齒槽坐點、鼻根點與下齒槽坐點構成的角;④下頜升支長度(Co-Go):即髁頂點至下頜角點的直線距離,反應下頜升支的長度;下頜體長度(Co-Gn):反應下頜體部的長度,是指下頜角點至頦頂點的直線距離;下中切牙角(L1-MP):反應下中切牙相對于下頜平面的傾斜度,即下中切牙長軸與下頜平面(MP 平面)相交的上內角。
1.2.3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9.0 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計數資料以頻數表示,組內治療前后的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后上下頜骨的變化 研究對象進行Twin-block 進行功能矯治后SNA、SNB、Co-Go、Co-Gn、L1-MP 高于治療前(P<0.001),治療后ANB 低于治療前(P<0.001)(見表1)。有效的促進了下頜后縮畸形患兒的下頜向前生長,改善了面型。

表1 治療前后各指標的變化
有學者研究發現Twin-block 功能矯治器利用兒童的生長發育,可以有效促進患兒上頜磨牙向遠中移動,從而促進上頜骨后移[5]。更有學者[6]利用頭影測量分析定量分析發現,用Twinblock 功能矯治器治療安氏II 類1 分類錯牙合畸形患者,其上頜磨牙牙槽性遠中移動0.7mm,骨骼性移動0.3mm。但學術界還有分歧,Baccetti 等[7]認為Twin-block 功能矯治的主要作用點在下頜骨,上頜骨沒有明顯變化。龍飛等學者[8]認為Twin-block 矯治器可以減小安氏II 類1 分類錯牙合畸形患者前牙覆牙合覆蓋,主要是因為促進了下頜的向前生長,上頜骨變化不明顯。而本研究得出上頜骨稍向前移動,可能與本身患兒的生長發育有關系。
本研究中,應用Twin-block 矯治器對安氏II 類下頜后縮畸形患兒進行功能矯治后,下頜骨的長度和高度均增加,順時針旋轉,有效的促進了下頜骨向前向下生長發育。Twin-block 矯治器利用兒童的生長發育,使下頜的生長發育中心髁突呈現出顯著增長,覃昌燾等學者[9]研究發現髁突的生長呈“V”字形,主要向外、向后生長,從而推動下頜骨向前向下生長。髁突作為下頜的主要生長區,具有反應性增長和終身改建的能力[10],佩戴Twin-block 矯治器后,下頜強制性向前生長,髁突在機械應力作用下,應力集中區調控軟骨的合成分解代謝,從而調節軟骨使下頜生長方向改變和有效促進下頜增長。Khoja 等學者[11]研究發現,安氏II 類下頜后縮畸形通過Twin-block 功能矯治后,頜骨和牙槽骨的結構均發生改善,尤其在頸椎成熟度3 級時較為明顯,在兒童生長發育高峰前期或發育高峰期進行矯治,療效明顯。
患兒佩戴Twin-block 矯治器后,下頜強制性前伸,傳導咬合力作用于顳下頜關節,為了可以適應新的下頜骨位置和咬合關系,引起髁狀突軟骨、關節盤及關節窩等結構改變。Elfeky 等[12]研究發現,使用Twin-block 矯治器治療下頜后縮畸形患兒后,髁狀突顯著增大,關節后間隙和上間隙增加,關節前間隙和中間間隙減小,髁狀突的位置前移,結果表明Twin-block 矯治器可以髁狀突重建,大小改變,關節盤位置改變,髁狀突前移。Yildirim 等[13]使用錐形束CT 觀察Twin-block 矯治器治療安氏Ⅱ類下頜后縮畸形患兒髁狀突發現,髁突向上和向后生長,可以增加髁突體積,增加下頜長度和髁間距離。Twin-block 矯治器通過下頜前導啟動髁突適應性改建應答,重塑頜骨關系,糾正深覆牙合與深覆蓋。Twin-block 功能矯治器可以使處于生長發育期的患者關節發生改建,髁突有新骨沉積,高度增加,在關節窩內的位置更向下和向前[14]。
利用患兒生長發育高峰期,使用Twin-block 矯治器治療骨性安氏II 類錯牙合畸形下頜后縮患兒,在生物力學的作用下,可以有效促進下頜的向前向下生長,改善上下頜骨關系,改善軟組織側貌,對安氏II 類下頜后縮畸形有較好的臨床療效。